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239|回复: 2

茱萸与茱萸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3 10: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石予民 于 2024-3-23 10:58 编辑

茱萸与茱萸峰

    梁山伯、祝英台原籍浙江,人们认同多年,应该没有歧义,可不知什么时候,山东等省跳出来,说梁祝老家在他们那里,争梁祝的归属权,闹得不亦乐乎。只是梁祝说山东话,大家能接受吗?关公是山西人这没错,可到了山西,有三个地方声称关公的老家在他们那里,还有文物,有掌故,有祠堂,解州那家还有关云长当年使过的青龙偃月刀,三处离得不远。我去过两处,是真是假,不敢断言。沙坡头立起巨石,刻上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误导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这回自驾游,又碰上这么一出,但这回谁真谁假,还是比较好辨别的。在北京没出发前,我们从云台山驻京办事处取了一些宣传手册。介绍到茱萸峰,资料说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登临此峰,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绝句。当时我有点疑惑,感觉牵强:能“遍插”的“茱萸”不太会是山峰吧?在茱萸峰上“遍插”?插什么?怎么插?“遍插茱萸”和“茱萸插遍”还是有区别的。凭自己的那点烂记性,王维所说“茱萸”好像是植物,不是哪座山峰。
回来一查,就明白了。1999年8月4日《光明日报》杨义注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即留下经典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那首七言绝句,照录如下: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解读】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看完这篇注解,王维登没登过茱萸峰,就清楚了吧。
                                  石予民(2009年5月13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23 21: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豫鄂相争缘孔明,

安亳不让为曹公。

茱萸踏遍寻王维,

却是南柯一梦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24 21: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梦中南柯皆笑谈,

老来闲趣康健颜。

是非远离知淡泊,

茱萸雅兴论轻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2 19:19 , Processed in 0.01693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