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064|回复: 21

读写(105)王家卫与《繁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8 14: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24-1-8 14:54 编辑

读写札记(105)
王家卫与《繁花》

  最近,一部被书迷称为“等了26年”的电视剧《繁花》开播。电视网络热播,南北观众热议。
  导演王家卫运用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调匀上海“繁花”往事。音轨上,台词充满机锋与韵味;画面里,丰沛的细节装点时空风貌。视听同频,钩沉出市民社会里独特的审美记忆。
  在与好友聊天中,我发现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很难看懂电视剧。于是,继宝华兄走笔解读原著(读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之后,也说说我看电视剧的理解和感受。一家之言,谨作交流。

1、《繁花》之不响

  王家卫首次导电视剧,是因为对小说《繁花》一见如故。于是,十年磨一剑,三年紧忙活。《繁花》这本书31章、35万字,没有连贯的故事,表面是饮食男女,里面是时代变迁。面对这样的结构,如何下手,简直是千头万绪。作者金宇澄说:“一本原著交给一位导演,他来做一个东西,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可能去复制这个原著的。”
  原著里面有1000多处“不响”。王家卫说:“不响,不代表沉默,它是一种留白,凡是我不想讲的,不能讲的,讲了为难自己,也为难别人的,不响。这也是创作者的态度,我只讲我能讲的,我想讲的,我讲得好的。”不响,一句顶一万句,这就是创作者的密码,这也是改编这本书的密码。
  “繁花就像星星点点生命力特强的一朵朵小花,好比树上闪烁小灯,这个亮起那个暗下,是这种味道。”金宇澄曾经如此形容他对《繁花》书名的解释。
  金宇澄笔下的《繁花》,是上海这座城市里烟火男女此起彼伏的趣闻轶事,承载的则是上海闪烁跃动着光辉的城市记忆。
  文字有文字的优势,影像有影像的优势。作为一个剧集来说,最有起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阿宝,在原著里阿宝有两个身份,一个是60年代的工人阿宝,还有一个是90年代,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宝总。是什么让阿宝变成宝总,一夜之间成为时代弄潮儿呢?
  王家卫说:“书里没有提过。原著不响,我们可以补白,相辅相成。我们没有能力还原足本的《繁花》,但是我们肯定可以给出,一个你在原著里看不到的上海阿宝。”金宇澄闻之,不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10: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24-1-9 10:51 编辑


2、《繁花》之沪语

  众所周知,剧集《繁花》特制了普通话和沪语两个版本。新剧开播数日,观众的长短评价和评论家的意见高度一致:沪语版是真的鲜活。王家卫主张演员在片场用沪语拍,金宇澄以沪语方言写作的模式当然是重要原因,更关键的,因为方言在故事里的渗透,构成了一种生活的真实。
  剧集中,胡歌、马伊琍、唐嫣、吴越、游本昌、郑恺、陈龙、姜逸磊、陈国庆、范湉湉等,都是上海籍演员,与城市同生共长的生活经历赋予了剧中角色的原汁原味,像生活、不像演戏。而当他们重新用带有沪语语调的普通话配音时,新的化学反应也在产生。
  当然, 90年代的上海潮起潮涌,全国各地的创业者都奔向这座大城市。所以,说字正腔圆普通话的李李、带江浙口音普通话的范总、一开口软糯苏州话的小阿嫂,朱家角小店里端上一碗豆花的老板娘讲的则是本地话……多元的语言,是海纳百川上海的必要拼图。
  活色生香的语言不动声色塑造着人物,也决定了一部剧集的气质。《繁花》节奏利落,前几集里不仅交代了阿宝的蜕变、宝总的事故,将黄河路商战来临的氛围渲染极致;还用或优雅或市井的方言对白同演员的表演维系在一起,此起彼伏交织出上海岁月的生猛劲头、多面生活。
  “做黄浦江的生意,操苏州河的心。”“今朝的太阳,晒不到明天的衣裳”……机锋和韵味,藏在方言背后,托出当时的心思和人事,市民的悲喜与飞扬。

3、《繁花》之视听

  出乎意料之外,观看王家卫导演的电视剧《繁花》,一时弄不清是看电影,还是看电视剧。比如,光影艺术的运用是一大亮点,也是他独特电影美学,在电视剧领域的延续和创新。
  众所周知,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细腻的情感描绘以及对光影的深刻理解和巧妙把握而闻名于世。
  在电视剧《繁花》中,王家卫电影式的大幅度剧情跳跃,倒叙、插叙、旁白、回放等等,电影拍摄手法不一而足。人们不禁会问,谁能耐得住性子陪王家卫导演,安安静静地看上几集眼花缭乱的《繁花》呢?!
  记得新世纪初看“花样年华”,就觉得王家卫在用电影写诗。这次人们看了他的“繁花”,并非一见钟情,而是一见如故,便把它称作“花样年华”的姐妹篇,这种感觉真的就铁打不动了。
  王家卫用这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与其说两部不如说一套,不大不小地玩了把视听语言的诗情颠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0 12: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24-1-10 12:18 编辑


4、《繁花》之怀旧

  “繁花”的视点与“花样年华”几乎相同,都是用浓浓的视听效果宣泄浓浓的怀旧情怀。没看完这部电视剧就上网去确认王家卫的年纪,今年才65岁,到底打哪来的这么多旧可怀呢?他本人出生在大跃进时期的上海,上小学时才移居香港,按说旧上海十里洋场的花月怡情,他是不可能亲身经历的。
  据说香港有不少解放前后来此定居的上海人,王家卫的父母应该属于这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很长时间都弥漫着对旧上海殖民地文化的怀旧风情。特别在当时中国大陆极左路线、政治运动的强烈对比下,这种情怀更因自恋过度而显得格外浪漫。
  既有歌舞升平的炫耀,也有何日君再来的伤感,仿佛每个人都曾是倚红偎翠的金枝玉叶,都有过开洋行娶姨太太的隔窗犹唱。我想,王家卫的少年恐怕是在这样的怀旧氛围中度过的。他感承了许多孤岛天堂梦幻般的旧情感,加上殖民地香港的少年生涯,形成他对审美的理解和价值的建立。
  可惜的是,原著两条时间线贯穿的70年代和90年代,上海的人情风土、时代变迁,王家卫毕竟也同样缺少直接的生活经历,脑海中没用足够的事件支撑,这大概是为什么他选择以诗情风格制作“繁花”,只为抒情,并不真想讲什么故事。

5、《繁花》之诗情

  王家卫的怀旧诗情哪来哪去呢?从电视剧“繁花”的拍摄风格上表现得十分明显。电视剧的开场——反好莱坞惯用的铺垫手段,即对故事展开的舞台边界进行简单的介绍。相反,王家卫采用一个虚拟的,做梦一样的幻觉开始故事的叙述。
  我们既看不出故事发生在什么城市和季节,甚至也拿不准人物的相对位置。人物活动空间十分逼仄,画面好像打开盖儿的红焖牛肉罐头。镜头总在近景与特写中切换,并不足以构成典型的叙事段落。
  这种视听效果强烈地暗示观众,这是个虚无飘渺的梦境,是一段不与人知的暧昧隐私,是一场逝者如斯的风花雪月。观众除了感到印象派油画般的诗情之外,很难在凌乱的情节中捋出清晰的故事线。
  其实,何止电视剧开场如是,这种主观的、非传统的镜头画面几乎像情感模块儿一样始终漂流在电视剧里。狭小的空间,缺少参照的局部环境,神秘的地点,说它是香港,新加坡,卡萨布兰卡或巴黎,都无所谓,一场风花雪月的梦境有房间和月亮就足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 09: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沪韵商潮味道浓,
演绎人生几许情。
多少繁花东流水,
烟火轶趣岁月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2: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6、《繁花》之质感

  这不是一个典型的故事,这是一首诗歌,诗歌也需要盐打哪咸、醋打哪酸的细节吗?不断重复出现的酒楼和酒楼里的人物,几乎就是排比句,月亮啊月亮啊,上了柳梢,上了柳梢头。佳人啊佳人啊,咱俩就相约,咱俩就相约黄昏后。
  这种“皮蛋瘦肉粥”一般浓稠的画面语言,试图强制性地淹没观众的自觉,让所有人都沉浸在富丽恢弘的男欢女爱之中。
  另一方面,电视剧的质感也极大地支撑了故事整体的抒情风格。质感是具像的基本信息。视听效果的质感是靠镜头的积累,色彩,还有音乐等一系列综合手段形成的。
  在镜头积累方面,除了上述的模糊空间感和重复效应外,王家卫还采用了不清晰画面的手段。故事大部份发生在室内和掌灯之后,大量近景和特写的运用使画面缺少清晰度和纵深感,甚至有时干脆就用柔焦画面,刻意营造“夜朦胧、鸟也朦胧”的迷幻效果。
  与此同时,暖色调的有机使用,让电视剧事实上浸润在华丽的红黄绿复合色中。这显示导演在刻意追求丰腴暧昧的罗可可风格,企图用这种经典风格,把欲望和挣扎的较量铸进观众心头。

7、《繁花》之配乐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配乐也是王家卫电影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大特色,他擅长运用配乐来营造时代氛围,烘托人物内心情感。许多歌曲也因出现在他的电影中而为人们熟知。
  在电视剧《繁花》中,王家卫请陈勋奇原创了配乐,音乐铺得很满,结合王家卫独特的镜头语言,氛围感拉得十足,可谓是费尽心机。
  除此之外,电视剧中也选用了大量的歌曲作背景音乐,不仅仅贴合剧情发展,也瞬间将观众拉回了那个繁花似锦的时代。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家卫的《繁花》歌单吧。
  一是选用戏曲音乐,如京剧《贵妃醉酒》、《锁麟囊》,沪剧《昨夜情》、《燕燕做媒》、《志超读信》,越剧《宝玉哭灵》等。
  二是选用流行歌曲,如《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冬天里的一把火》、《光辉岁月》、《喜欢你》、《不再犹豫》、《我的未来不是梦》、《安妮》、《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红唇的吻》、《忘情森巴舞》、《再回首》等。
  三是选用影视主题曲,如《新鸳鸯蝴蝶梦》、《一生何求》、《随缘》、《晚宴》等。
  四是选用日本歌曲,如《相逢有乐町》、《突如其来的爱情》、《赤的疑惑》、《夜风中》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17: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24-1-12 17:46 编辑


8、《繁花》之迷宫

  说实在的,王家卫导演《繁花》,选用57首老歌老曲撒落在30集电视剧里,这一特色也发挥到了极致,今后,恐怕不大会有人打破这个记录了。
  其实,王家卫在《繁花》中用了不少他自己导演影片中的配乐,这种仿佛自我指涉一般在自己的作品中互相引用配乐,实际上也构成了一座王家卫的“迷宫”。因为配乐的功能之一,即体现人物,就好像歌剧中,不同角色出现会有其相对应的旋律和音色。
  影视配乐其实也差不多,王家卫在不同影视中混用属于其他角色的音乐,实际上也如有人对他的评价——他影视中的人物都困在“迷宫”中,彼此之间都有重叠和相似的部分。
  这里既有男人的挥霍无度,也有女人的风情万种。电视剧的音乐就像是它的眼睛一样,在辐射着喷薄欲动的热望同时,也挥散着对酒当歌的颓废。王家卫把这些曲子包含的全部暗示,像味精一样匀匀称称地撒进画面。
  没有这些曲子,他所追求的那种衣香人影、青春浪掷的味道就调出不来。说得过分一点儿,他几乎在用整个电视剧为这些曲子重新填词,楞把这些老歌老曲打扮得像专门为“繁花”慕名而来的桑巴女郎,使电视剧的抒情主题通过音乐得以极大地强化。

9、《繁花》之指涉

  可以这样说,在“繁花”里,王家卫用一个杂乱无章的故事,长长地抒发了一把郁闷已久的怀旧诗情。也可能这种情绪太过浓烈,以至于他像追求高潮一样只图爽快,而顾不上故事本身的来龙去脉。一切只为渲泄,一切只为把潜意识中的美好情怀,通过视听语言推向极致。
  实际上,电视剧结尾的人去楼空,已再明白不过地告诉观众,他所描绘的好似晚明秦淮笙歌一般的春情花事,不过是已经消亡的带有某种贵族气息的旧秩序,而他本人就是最后的骑士,他的灵魂就是一枚如诗如画的殉葬品。
  他用诗歌般的画面,向他心中的梦境告别,他用浓郁的深情,在这里对岁月做一个小小的交代。尽管格调不高,但却十分真诚。
  电视剧《繁花》花了太多心思,给予了“上只角”都市风情和派头,却把最重要的“下只角”市井生活那部分省略掉了。
  就像笔触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霓虹灯外》之类的上海社会史关注的一样,较比起十里洋场之外,弄堂人家、棚户区、烟纸店、老虎灶,才是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基础面貌,有着无法回避的地位。
  小说《繁花》也一样,吃吃喝喝、讲讲笑笑,谈一谈裤裆里那点事,论一论生意场的派头。其实,都是大时代下的小市民,带着自己各自的欲望,在城市生存或生活的故事。
  然而,无论怎么说,“繁花”终究会烟消云散。王家卫点滴在心的,该是高潮过后的酣畅,还是曲终人散的空荡呢。

               (写于2024年1月9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4 16: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逸卿兄文学造诣深厚,“结棍”!“伊讲”得老全面额,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品味电视剧《繁花》。

    就电视剧的视觉美感来说,可与老谋子对比。原作可与贾平凹《废都》对比。——不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5 11: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无论怎么说,“繁花”终究会烟消云散。王家卫点滴在心的,该是高潮过后的酣畅,还是曲终人散的空荡呢。

读颜逸卿老师此文有感:

世纪风潮锁清影,
沪语联翩对繁花;
群舞难分曲高下,
云里梦里难归家?

燕然搦管
2024年元月1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5 11: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繁花,一集不落的看完了。颜老师的点评写得真好,加深了对电视剧的理解。刚看时觉得好像是民国时期的上海,不像九十年代的上海。最后结尾意味深长,满天绚丽的烟花,烟花落后是落寞的夜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5 13: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老见有人网上提及《繁花》,并未引起注意,电视剧也未看。今天看了颜老师的点评却被无声打动,果断决定先去买一本儿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30 06:40 , Processed in 0.06009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