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267|回复: 7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1 07: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11-21 20:02 编辑

读书笔记(19)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我第一次听说古代文人的悲秋意识,还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我上初中。有次读到峻青的散文《秋色赋》,他在文中写道:“多么可爱的秋色啊!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作《秋声赋》时,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可怕,凄凉阴沉?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秋天,比春天更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
  
   作者抓住秋天是丰收季节的特征,写出了胶东半岛五谷丰登、花果遍地的壮丽景象,构成一幅五彩斑瓓、生机勃勃的秋色图,一扫古代文人悲秋伤怀的情调。那时我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在朗读峻青这篇充满激情的散文时,深受鼓舞。同时也知道了古代有位叫欧阳修的文人,他写过一篇有悲秋情怀的《秋声赋》。当时有点纳闷,欣欣向荣的秋天,怎么在古代文人眼中会产生悲凉的感受呢?
   
   随着年岁增长,阅读量增多,逐渐发现我国古代诗文中悲秋情怀的篇章还真不少。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汉乐府《古歌》);“长林悲素秋,茂草思朱夏”(江烔《咏秋》);“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刘桢《赠五官中郎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苦热念西风,常恐来无时。及兹遂凄凉,又作徂年悲。”(苏轼《秋怀》):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陈子龙《秋日杂感》)。可以说,悲秋是贯穿中国诗史始终的一个重要主题 。真如吴文英《唐多令》所言:“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以“秋心”为“愁”,这种悲秋意识在很多古诗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如江先生《古诗中的悲秋意识》一文对这种悲秋意识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及其艺术特色作了精辟论述,恰好回答了我少年时对古人悲秋情怀产生原因的疑问,读后感到颇有收获。故记录陈如江先生的论述要点于下,以存备考。
  
   如柳永《雨霖铃》词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说明冷落凄凉的秋季能加深加浓人的悲感,也说明悲秋意识的形成与秋所呈现的某些气候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指出:“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廖。”因此,与秋相系之物态人事,常染上清冷幽寂、苍茫萧条的色调。潘岳在《秋兴赋》中就曾以“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之“四蹙”,以示秋气之悲。这也正如韩滤写道:“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在古典诗歌中,悲秋意识首先便是由人之情感与秋之气候的朴素感应而形成的。如: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孟浩然《初秋》)

   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杜甫《遣怀》)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赵 《长安晚秋》)
   
   可谓写秋而悲,同气一体,故钱钟书指出:“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管椎编》)

  王国维在评李璟《浣溪沙》词之“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时云:“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这一评语揭示了蕴含在悲秋意识中的一个重要内涵——生命感。秋在一年四季中是处于“暑往则寒来”的流动过程,它预示着生物的衰败凋零。因此,一个善感的人,面对自然界百草枯黄、万木叶落的萧瑟荒凉的景象,必定会有所触悟,从而引起对自身生命的莫名悲忧。中国古人很早便将秋与死亡连在一起,可能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如《白虎通. 五行》云:“秋之为言愁亡也。”秋之物象流动与人之生命行程的相吻合,使以秋为悲得以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心理定势,而在诗歌中被反复吟唱。因在悲秋之作中,我们常可以读到“履代谢以惆怅,睹摇落而兴情”(湛方生《秋夜赋》)之类充满生命悲叹的描写。如“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李白《秋思》);“凉风日已多,岁序日已迁”(徐玑《九月初四日》);“西风一夜秋塘晓,零落几多红藕花”(吴商浩《秋塘晓望》);“节物眼前来若此,岁华头上去如斯”(邵雍《秋怀吟》)等等。实际上早在汉武帝的《秋风辞》中这种感悟就已非常直接地表现出来: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呜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诗写自己泛舟汾河,在一片秋风萧瑟、草木黄落、北雁南飞的秋色中,不由兴起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无尽感叹。
   
  由悲秋而引伸到对人生的悲叹,在意境上深了一层,但这样的作品还不能视作最高境界,伟大的诗人总能超越一己之情怀,在悲秋中包容强烈而深沉的历史之感与国事之忧,即黄公度所谓“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悲秋》),杜甫的《秋兴八首》可称这方面的代表作,沈德潜曾评为“怀乡恋阙,吊伤古今,杜老生平,具见于此”(《唐诗别裁》)。试读其中第四首: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候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作者写此诗时,国都长安已先破于安禄山,再乱于朱泚,后陷于吐蕃,如弈棋之迭为胜负。因此面对秋江清冷萧条的景象,他不由兴起对国运的忧虑。“百年世事不胜悲”,将悲秋之情深化为忧国之情,这无疑使全诗达到了崇高的艺术境界。
   
  读陈如江先生文章,我深感言之有理,获益颇多也。六十年前读峻青赞美秋景的《秋色赋》,让我深受鼓舞,如今欣赏欧阳修抒发悲秋情怀的《秋声赋》,亦能体悟其中的思想内涵了。                                                        
                                       2023年11月20日记

附:1、欧阳修《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附2、我书录欧阳修《秋声赋》

图1_副本.jpg
图2_副本.jpg
图3_副本.jpg
图4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1 17: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23-11-21 17:42 编辑

    国荣兄读秋,解秋,写秋,书秋,俺赏读之余,又感觉熟悉的身影,郑重地提起脚,踏上人生旅程的又一层新台阶。
    但见有一种深沉的思考,慢板的抒情,协和的优美,在路的弯弯处等候。并满含激情地告诉人们:那即是心上之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2 19: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11-25 17:04 编辑
颜逸卿 发表于 2023-11-21 17:39
国荣兄读秋,解秋,写秋,书秋,俺赏读之余,又感觉熟悉的身影,郑重地提起脚,踏上人生旅程的又一层新 ...

    承蒙逸卿兄抬爱美言,仁兄的留言颇有诗意,不胜感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3 11: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专业的杂文,好洒脱有力的书法,真是叹为观止,真诚的向老师致敬,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3 16: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秋尽冬临时节读王老师秋情笔记,想必每一位读者对秋情别有一番感受与领悟。诗人笔下的秋各有千秋,自有情绪。一山一水,一云一叶,一风一雨,一日一夜都倾诉满怀的情愁,思念,悲欢离合。本文述说的是秋,抒情的是人生,感染的是人们的境界,一叶知秋,王老师文采竞风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5 10: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11-25 17:28 编辑
吴菊英 发表于 2023-11-23 11:12
好专业的杂文,好洒脱有力的书法,真是叹为观止,真诚的向老师致敬,学习了!

   谢谢吴菊英对此篇读书笔记的分享,感谢你的点赞。祝你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5 10: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11-25 17:04 编辑
黄成兴 发表于 2023-11-23 16:09
在秋尽冬临时节读王老师秋情笔记,想必每一位读者对秋情别有一番感受与领悟。诗人笔下的秋各有千秋,自有情 ...

  成兴兄的留言很有文采,多谢仁兄的点评与鼓励。秋尽冬来,天气渐寒,请多多保重身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08: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建国老师的留言:
    外物本无情,心境却各异。万里悲秋常作客,丰收喜悦满心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2 18:41 , Processed in 0.0215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