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859|回复: 10

祝贺《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出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6 17: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祝贺出版
《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
1

  《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第三辑《雁阵惊寒》日前出版。

  《雁阵惊寒》收录了原黑龙江兵团各地知青、复转军人子弟的文章以及复转军人自述共81篇,全书分上下集,共36万字。

   该书录用了名山农场(原十二团)荒友文章10篇。

   《雁阵惊寒》编委(原三十二团荒友)和全体作者,他们为中国农垦史,为几十万献身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复转官兵,为农垦后人留下了一部真实可信,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著作。应该向编委们致敬!

   感谢《雁阵惊寒》编委会向名山荒友赠书。

   感谢为此书投稿的名山作者(41篇文章)。


   近期,名山家园网将向41篇文章的作者发送《雁阵惊寒》,请各位向家园网窦忠强(13466652083)、吴家芸、池秋生、谢肇祥、沈惠钟提供快件接收信息(姓名、接收地址、手机电话号码)。

   谢谢各位配合。

                                              名山家园
                                            2023年2月26日
微信图片_20230226115503.jpg



附: 名山农场荒友投稿和被录用(1-10)的文章:
1. 蔡 境--怀念父亲蔡忠臣
2. 张念胜--怀念甘老师
3. 崔静华--马号班长老轩
4. 马富春--下放到十二连的老张同志
5. 黄成兴--领我们走过风走过雨的韩指导员
6. 韩耀桂--父亲和知青大哥大姐在一起的日子
7. 翁志红--铁嘴慈心-记原十二团汽车连指导员傅成荣
8. 王国荣--受拥戴的连长张勋
9. 王国荣—儒雅的指导员许景鸿
10.姜永年--实干型连长孙守秀

11.刘淑燕--老连长张勋二三事
12.王育勤--在张成武指导员的关怀下成长
13.杨捷--她,播种理想
14.吕兰萍,赵棕--怀念我们的指导员张成武
15.宋大鹏--指导员韩文利
16.曹月珠--忆老魏
17.魏坚--我的股长于本昌
18.张一冰--与老班长的情缘
19.王润兴--我的第一位师傅
20. 刘宝玲 --大庆花开的时刻
21.张联--老李  
22.冉莹--老郭头的儿女           
23.刘军--我的磕巴师傅
24.刘军--老郑
25.柳鸿文—老倔头
26.窦忠强--土豆和张玉一家
27.黄成兴--陈大炮
28.宋宝安--排长-沈治山
29.邢军--父亲的故事
30.张文英--父亲与北大荒
31.韩耀勋--父亲的故事
32.张晓滨--我的父亲张冠军
33.彭雪晴--我的父亲—彭永录
34.孙冀红--怀念父亲孙守秀
35.孙冀平--又是大雪纷飞时
36.陈明常--老支书韩文利
37.韩清芸--亲娘
38.毛佩莲--我的邻家母亲
39.毛佩莲--父亲“文革”二三事
40.毛佩莲--母亲最后的日子
41.汪加林--难忘开荒建场那些艰苦岁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6 18: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雁阵惊寒》序
王铁军

  2016年夏,我去看望了金校长,地点在北兴农场(原三十二团)。这是我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面。
  当年我是连队知青,金校长在场部,相互间没有交集。在我们都离开农场几十年后,却同时回到黑土地并见了面,这不能不说是缘分。然而真正促成了我们见面的,是北大荒的“复员转业官兵”。
  此前金校长表达了编一套《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的愿望;而我因连队博客中有合适的文章,表示可以提供;特别是我们共同认可了如下的“想法”:“在北大荒,留下极重印记的就是转业官兵和知青这两个群体……。编这样一部文集,如果仍入‘慷慨激昂、无私奉献’的旧轨,实无太大意义。若能通过文集揭示两个群体的命运和悲喜交集,进一步折射现代中国更深层的问题,则善莫大焉。”这个“共同”促成了我们的见面,虽然此时编书尚是意向,并未有实际行动。
  我们一见如故,不仅上述几点,在对很多其他事情的看法上也都有共同之处。我能深深感受到金校长希望我参与编这套书的心情,那是他的信任与嘱托。我明白金校长的心情,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一代复转官兵,在“大烟炮”的肆虐下,很多战友已经故去了,能够活到今天的,也已是耄耋老人。他们非常希望能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留给历史。但命运留给他们的机会和时间都已很有限了,因此,他们特别希望知青一代助其完成这个心愿。现实确是如此,这套书的第一辑送到金校长手中未久,他便与世长辞了。
  本套书一、二辑的情况这里不再赘述。第三辑征稿刚刚启动不久便遇上了突如其来的疫情,所有计划都被打乱,拖延了下来。直到2021年,第三辑的征稿编辑工作才重新开始。
  按照《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的设计,第三辑是“各团合辑”,收录原兵团各农场范围的稿件。延续前两集的做法,所收录稿件的作者不仅限于“知青”,老兵和老职工的子女,我们视同知青,他们的文章只要适合的,都尽量采用。另外还有个别老兵自撰的回忆文章,因其珍贵,我们也保留了。稿件中还有部分是金校长在世时亲自征集来的,也酌情收入书中。
  毋庸讳言,在收到的一百四五十篇稿件中,文字水平、篇幅长短、叙事风格、观点感受等等方面情况各异,参次不齐。我们的同代人受那个年代文风的影响,文字表达也难免带着特有的“套路”。说实话从来稿中选文殊非易事,取舍很困难。但是,通读了来稿之后,一个突出的感觉是“真”,作者们叙述的故事真实,表达的感情真挚,这无疑是本书能够成功的基础。
  现在呈现给读者的,共81篇文章,涉及老兵87位。我们不能说这八十余位老兵就代表了十四万开发北大荒的复员转业军人,但他们确是十万大军中活生生的八十人!通过他们,可以看到遍布在北大荒数十个农场的老兵们艰辛的人生经历。中有辉煌也有蹉跎,有业绩也有坎坷。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不能自主命运的屯垦戍边,而自身条件和机缘的不同却使他们的遭际大相径庭。
  同样,书中每位作者都不能说自己代表了北大荒知青,但他们确是知青队伍一员。他们与老兵都经历了北大荒风雪的锤炼,然而代差和文化、经历等等差异,以及与不同的老兵的不同交集,导致了认知和感受的不同。因此各篇文章所描绘出来的复转官兵,都是不同知青眼中添加了自己主观色彩的形象,是典型的“这一个”老兵!
  反复阅读和梳理老兵们的故事,就必然要更多地去了解北大荒的军垦史。十万大军开进北大荒,扎下根来屯垦戍边,历经数十年最终融入了面貌一新的“北大仓”,这场事业堪称波澜壮阔。然而金校长明言,他并非想给老兵们“树碑立传”。我的理解是,他更希望我们关注复转官兵们在北大荒艰辛的经历和坎坷的命运,在他心中,对顽强生命和莫测命运的感悟远甚于对军垦功业的赞颂。作为与老兵一代有着类似经历,对屯垦戍边有过切身体验的知青,我们不能随意臧否军垦事业,但我们有责任帮助老兵们为历史留下真实的记忆。
  从开始编选本辑文稿,我的脑子里就不断出现雁阵北飞的景象:整齐的雁阵义无反顾地飞向塞北,惊起荒原冰雪,唤来无限春意。这图景不正像极了开赴北大荒的复转官兵军阵?于是,我们以“雁阵惊寒”命名本辑。
  现在,《雁阵惊寒》已编辑完成。我手捧书稿遥祭金校长,希望怹认可我们为实现其嘱托所做的努力!

  作者王铁军:《雁阵惊寒》责任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6 18: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跋
王铁军

  从2017年至今,已经整整五年过去了。
  五年中,《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完成了一至三辑的全部编印过程。本来,到2018年,前两辑就已完成,完成整套书应该比现在用时短得多,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其他一些“不可抗力”的变故,使工作延宕了下来。然而正因延宕,使我们有时间重新审视和思考,在编辑第三辑时有了新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延宕未必不是好事。
  按照丛编的设计,第一辑为三十二团七连知青撰写的文章,以一个连队知青的眼光记叙老兵和知青间的故事。第二辑为三十二团专辑,从一个团多个连队的范围描述知青和老兵的关系。第三辑收集全兵团范围荒友撰写的文章,以更大的视野诉说知青眼里的老兵。三个专辑试图从微观到宏观,以不同视角全面反映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
现在呈现给读者的,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收集、整理、编辑的三个专辑。三个专辑各有特色:
  “七连专辑”是同一连队知青十年博客文章的精选,作者、评论留言者和被描述的老兵都是曾朝夕相处的熟人,通过对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与事件的叙述思考和讨论互动,特别是对连长李江这位老兵正、负两面的剖析,使认识程度得到了跃升。我们敢说,在海量知青回忆文章中,达到这个层面的并不多。
  “三十二团专辑”是同一个团各个连队征集来的文稿,比“七连专辑”有了更宽的视野,能反映出历时更长的多场景、多层面的事件和人物,例如有了关于工副业、拓荒连队、机关医院等等事件人物的记述,从而展现出更丰富更多样的老兵形象。
  “各团合辑”把视野扩展到全兵团,也就是扩展到全北大荒垦区。从这个范围征集来的文稿地理辐射面更广,涉及的历史纵深更长,出场的人物类型更加全面多样,展现的事件更加丰富多彩,因而多面老兵的形象也更加充实、更加多彩多姿。
  可以这么说,纵览三辑所收文章,即如从解剖一只麻雀到了解麻雀的群体,我们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大体了解了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的整体形象,这个形象也是从个体到群体逐渐丰满充实起来的。
  然而,从征集整理第三辑稿件开始,有一个感觉一直在困扰着我们:若仍依前两辑的文章排列展示方式,似乎总有言犹未尽之处。另外,本《丛编》的倡议者和策划者金继昌老先生生前曾数次明言,他不是想给老兵们“树碑立传”。那么,文稿编辑编排中的未尽之言是什么?金老先生想通过本套书表达的深层意思又是什么?
  为此我们借“延宕”期再次查阅了许多北大荒史志和相关文献资料,然后重新审视全部稿件,于是有了新的“感觉”:
  如果说,七连是一个“点”,三十二团则是一条“线”,各个团的“点”和“线”集合,就构成了“面”,“面”上的老兵形象已经呼之欲出了。此刻,我们可以加进一个维度—“时间”,把这些“面”上的老兵们放入探进历史深处的“时间轴”里,我们会发现,他们即刻立体化了。
  这里的“时间轴”,就是更宏观历史背景下的北大荒屯垦戍边史。
  屯垦戍边,古已有之。历朝历代,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军队的复员安置、边疆荒原的开发建设和安全稳定,都是为政者必须面对的大事,而屯垦戍边多为首选之策。自秦汉以降,在中国的东北角这块丰腴之地上,军屯未尝中断,只是到了满清,封禁了他们自己的“龙兴之地”,使得土地荒芜并遭沙俄鲸吞,才变成了真正的“北大荒”。近代以来,对北大荒虽有开垦但都未成“气候”。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新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屯垦戍边,面貌才为之一变。这是一场持续了三十年的行动,堪称壮阔。先后十四万军人开进北大荒,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他们和其他垦荒者的手里,北大荒建设成了北大仓,可歌可泣。
  大凡可歌之历史大潮,必有可泣相伴。北大荒自然条件险恶,生存不易,自古即为流刑发配之所,加之与垦荒同时进行的多场“运动”使得屯垦大军中既有热血沸腾激昂慷慨之士,也有身不由己身负各种“包袱”者。他们聚集在屯垦戍边大旗下,戮力奋斗几十年,改变了北大荒的天地。
  依“时间轴”,以历史的眼光再去审视“点线面”上的老兵们,立刻产生了跳出时代桎梏与认识窠臼,摆脱情感束缚的感觉,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中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更看到了历史大潮中每一个复转官兵同样可歌可泣的个人命运。每一位老兵的命运都既是个人的又是历史的,没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老兵个人遭际,就没有壮阔的屯垦戍边。就像不能只看到长城的雄伟,而忽视组成这伟大工程的一块块城砖,更看不到压在长城下的“万喜良”们一样。
  我们体会,金老先生希望我们做的,是关注复转官兵们在北大荒艰辛的经历和坎坷的命运,在他心中,对顽强生命和莫测命运的感悟远甚于对军垦功业的赞颂。他希望身为知青的我们编这套书,是因为在北大荒,留下极重印记的就是转业官兵和知青这两个群体。这两个群体是分别在两场运动中身不由己来到北大荒的,近似的命运和十年的血肉交融,互相间的了解和理解同样也远甚于其他群体。而两个群体间的互动更令屯垦戍边史有血有肉,充分彰显了两场运动的本质。金老先生的希望代表了老兵们的愿望,我们有责任助其完成这个未了心愿。
  必须承认,无论是谁,老兵、文章作者还是我们,都难脱“历史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体现在文稿质量、编辑水平上,更体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与认知上。我们努力做的,就是尽量跳出局限,不囿于个人的情感束缚,努力向历史的真实靠近。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改变了《丛编》前两辑按“点”和“面”组织文章的做法,第三辑以时间为主轴,围绕各时间段的特色重组文章,力图贴近历史,贴近真实,反映历史大潮中老兵们艰辛的命运和顽强的奋斗。
  屯垦戍边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到今天的北大荒去看看,就能感知这座丰碑的雄伟和沉重。既是丰碑,它就不会是平面,一定是立体的,一定有正面和背面,还有侧面,缺一不可。
  1958年,一位转业少尉在北大荒写下了诗句:
  让血迹浸染的军装
  受到机油和泥土的奖赏
  让子弹穿透的疤伤
  在黑土地上泛红发光……
  王震将其做了改动:
  让胜利光荣的军装
  受到机油和泥土的奖赏
  让坚强有力的臂膀
  在黑土地上泛红发光……

  用生命为北大荒立传的郑加真先生对此评论:“两者间的变化和对照,才包含了这个伟大事件的全部真实。”
  我们书中的文稿,或许质量欠佳;我们的编辑工作,或许水平不高;书中老兵们的命运或许仍不够“典型”。但我们确信,这套《丛编》和它记录下来的近二百位老兵真实的人生跌宕,都是北大荒屯垦戍边历史丰碑的组成部分。

  作者王铁军:《雁阵惊寒》责任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6 18: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总序
巩德有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由各路垦荒人尤其是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创立,由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数十万城市知识青年传承和发扬光大的。
  转业官兵与知识青年两大群体,相隔十年奔赴北大荒,这两大群体的特质构成了北大荒垦区社会的基础风格气质。在那个特殊历史年代的背景下,两大群体之间形成了亦师亦友,情同家人的密切关系。知青与老兵在北大荒屯垦戍边共同相处的十年间,建立了复杂、深厚、割不断、解不开的各种联系。
  在刚从大城市学校门里走入社会的知识青年眼中,北大荒的复转官兵是他们的首任社会教师,引领刚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学生们认识社会,掌握生存技能和处事哲学。从老兵身上知青们看到了正直、责任、执着、善良、坚韧和勇于负责等优秀品质;同时也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中国农民的某些痼疾:简单、粗暴、狭隘、自私、愚昧等不良习气。从老兵那里知青们学到了生产劳动的技能和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方法,锻炼出像老兵那样坚韧不拔、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意志品质。老兵们的家庭也成为知青们远离父母之后,在遥远的边陲得以获得温暖和关爱的港湾,许多知青与老兵建立的这种亲情似的关系一直延续到了下一代。
  老兵们因大批城市知青的涌入,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许多老兵成了“再教育者”,甚至当上了知青们的“官”,有权决定知青们的命运;小青年入团、入党、调动、升迁、上学、返城等等,多由老兵们掌握着他们的“生杀大权”。刚刚步入社会的小青年,如果赶上在一位高素质、有水平的老兵手下为“卒”,那将会终身受益,栽下优良品质的种子,把北大荒精神融入青春热血的记忆中,一生传导正义的能量;如若赶上一位水平低、素质差的老兵做领导,也会给知青心中埋下一辈子抹不掉的阴影,时常会有某些消极的因素,在其待人处事等社会行为上,起着负面的影响。
  随知青而来的城市文明,给老兵和以老兵为代表的农场职工同样带来了冲击。两种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显现在这两大群体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
  旅居加拿大83岁高龄的原北兴农场副场长,1958参加开发北大荒的老转业军官金继昌老先生请我们助其完成一个心愿:收集编辑一套知青撰写的文集,内容为“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他希望以知青的眼光记叙开发北大荒的复员转业官兵的故事,期盼有更多的荒友撰写文章,记叙知青与老兵的故事。金继昌老先生对各位撰稿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他将为这套丛编的印刷发送尽其所能。
  我为金老先生以耄耋之年无私奉献执着做事的北大荒精神所感动。
  把知青与老兵之间的故事真实地记叙下来,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它对北大荒垦区历史,对十万转业官兵的历史和五十四万知青成长的历史,都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我按照金老先生的愿望在微信群里发出征文启事后,很快就收到数十篇稿件,除了三十二团荒友的文章外,还收到许多兄弟团荒友发来的文章。文集拟分三个专辑出版:第一辑为三十二团七连知青撰写的文章,这个专辑以一个连队知青的眼光记叙知青和老兵间的故事。第二辑为三十二团专辑,从一个团多个连队的范围记叙知青和老兵的关系。第三辑将收集兵团范围荒友撰写的文章,以更大的视野记叙知青眼里的老兵。三个专辑试图从微观到宏观,以不同视角全面反映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

  愿这套丛编的陆续编印能更多地如实记录北大荒知青与老兵两代                                                                                                   2017年3月5日

作者巩德友: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27 11: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丛编》再创新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27 12: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出版发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28 10: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出版发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28 17: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出版发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 09: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土豆 发表于 2023-2-26 18:09
《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总序巩德有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由 ...



祝贺《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出版发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 18: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出版发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19 18:02 , Processed in 0.0516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