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688|回复: 11

读书笔记(7)中国诗画的含蓄艺术和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0 15: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6-24 16:13 编辑

读书笔记(7)
中国诗画的含蓄艺术和传统文化


  绘画和诗歌的创作,都是通过形象思维而又充满情感的劳动。中国的诗歌(指抒情诗),其旨不在于叙事本身,中国的绘画,尤其是写意画,也不独表现自然美,更不长于叙事,往往借比兴之法,“以彼物比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化景为情思,使诗画之中寓有情,言乎志。中国诗画言意形神的含蓄艺术,同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周易》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思想,老子“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和庄子“可以言论者,物之初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的哲学观点,都对我国诗论、诗作、绘画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孔子曰‘情欲信,词欲巧。’孟子曰:‘智譬则巧,圣譬则力。’巧,即曲之谓也。”可见我国诗画艺术主蘊藉含蓄,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这里的“隐”就是含蓄。钟嵘也认为含蓄之作,“文有尽而意有余。”“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运用含蓄的方法作诗,不仅可以做到文字精炼,言简意赅,而且可使作品有深度,有曲折,不是浅直显露,一览无余,而是引人入胜,而人寻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王之涣这首写景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不仅景中寓情,而且情中寓理。诗句除了具有即景生情的含义外,还蕴含着一种昂扬向上,进取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一个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种精神和这个哲理,一经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就具有了浓郁的诗意而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香满乾坤。”以画梅著名的元末画家和诗人王冕,在自己画的《墨梅》上题了这首诗来赞美墨梅,但透过诗句,读者却真的闻到了一股沁人的幽香,这是诗人自己那不慕名利,不畏权贵的清高自洁的情操和他一生致力于诗画文章的好学上进精神所散发的清香。也就诗人将自己的品格和理想,凝聚在墨梅的形象之中,使读者在欣赏其作品的同时,也从这种高尚的言外之言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思想上得到启迪和提高。“云笼月,风寻铁,两股儿助人淒切。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吹灭。”元代马致远这首散曲所使用的含蓄手法,与前两首诗不同。作者在这里描写一个心事重重,彻夜难眠的人,看到云中掩映的明月,听到风吹檐头的铁马,均倍感淒切。他起来剔亮银灯,想把这心事写下来,一抒胸中积郁;但是,还没动笔,就吁了一口长气,把灯吹灭,重又纳头而睡。为何灭灯不写了呢?作者没有说明,而是把它留给读者去想象,揣摩:也许是满腹心事,无以下笔;也许是心事太重,太复杂,写不胜写;也许是这心事十分淒惨悲切,越写越心酸,还是不写为好。总之,作者对此不着一字,却把他的心酸,沉闷和凄楚,都溶铸在一个简单的吹灯动作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一个无声动作,比起说一大堆话来,更能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因而也就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同中国的诗歌的含蓄为贵一样,中国画论中,意到笔不到,笔断意连之源甚多,诚为诗文之论“义理在无字句中”,“妙在不言中”。造型艺术讲究“了”与“不了”,对形象的塑造和笔墨运用要“了”到好处,其味则要“不了”,讲究有笔墨处和无笔墨处皆画,这都是辩证的统一。近代金绍城在《画学议义》下卷里说:“作诗须有寄托,作画亦何独不然。”旅雁孤飞,喻独客飘萍无定也;闲鸥戏水,喻隐者徜徉肆姿也;杂树峥嵘,喻小人昵比也;江岸积雨而征帆不归,刺时人之驰逐名利也;春雪甫霁而名花乍开,美贤人之乘时奋兴也。随时随景,随事随物,布置之法,有宾有主,真意夹写,无异于作诗之寄托寓意,以显出物物相当,笔笔相宜,既无拘泥板笨之失,又无过与不及之弊,斯真画手矣。 梅、兰、竹、菊历来被称为画中“四君子”,宋代郑思肖所画的露根兰,元代王冕所画的墨梅,清代郑板桥所画的竹子都是以画托志、抒怀的精品。又因中国的“天道观”,人际观等更多的是强调和谐、统一,而非对立抗争,着眼于诗画间相互渗透。故我国艺术家到了最高境地,致使诗画相通,诗画相发,诗画交辉。使诗画比兴寄情、言志畅神的含蓄艺术达到完美结合的境地。明代徐文长画牡丹云:“毫端倾刻百花开,万事唯凭酒一杯。茅屋半间无住处,牡丹犹自起楼台”。明代唐伯虎画山水云:“领解皇都第一名,猖披归卧旧茅衡。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

   中国诗画的含蓄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体现着我们民族文化特有的魅力。在继承这一传统的文化艺术中,后人推陈出新,志孕时代之中,情自生活中来,实有所感而发,达到新的境界。诗如毛泽东之咏雪,陈毅之咏雪松,贺敬之之《回延安》,画如李可染作《杏花春雨江南》,石鲁作《南泥湾途中》,潘天寿作《雁荡山花》,吴凡作《蒲公英》。崭新的诗情画意,高尚美好的节操,存于中而溢于外,令人回味无穷。可见,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不朽的生命力。

                                            2023年2月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2 11: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2-12 14:28 编辑

附:
     王冕 《墨梅》图


            墨梅2.jpg




         李可染《杏花春雨江南》图


         杏花春雨江南.jpg



       石鲁《南泥湾途中》

         南泥湾.jpg



    潘天寿 《雁荡山花》

       雁荡山花.jpg

     吴凡  《蒲公英》

      
       蒲公英.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26 12: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fenlan 于 2023-2-26 12:37 编辑

   
浏览和欣赏国荣老师的读书笔记:《中国诗画的含蓄艺术和
传统文化》,尤如让我上了一堂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知识课,
中国诗画“文有尽而意有余”,受益匪浅。谢谢国荣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1 13: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5-28 10:40 编辑

    看你的读书笔记,有些同感和启发,古代诗画含蓄的多,他们写诗作画以前,似乎早已定好了要表达的情感、哲理,然后再用诗或画表达出来。表达的手法多端,修辞、比拟啊,含蓄充满全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人回味、揣摩。这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七连夏明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03: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才疏学浅,不懂欣赏国画,看古代山水画,花鸟画,常常对画作本身的意境不甚了了。但有了题画诗,常常会帮助了解画家创作时的思想,了解画作意境。当然,别人所作题画诗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8 10: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hufenlan 发表于 2023-2-26 12:36
浏览和欣赏国荣老师的读书笔记:《中国诗画的含蓄艺术和传统文化》,尤如让我上了一堂博大精深的华 ...

谢谢芬兰的关注与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8 10: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5-28 11:19 编辑
王国荣 发表于 2023-5-21 13:58
看你的读书笔记,有些同感和启发,古代诗画含蓄的多,他们写诗作画以前,似乎早已定好了要表达的情感、 ...

  谢谢夏老师分享我的读书笔记并作多次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8 10: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朋 发表于 2023-5-28 03:34
我才疏学浅,不懂欣赏国画,看古代山水画,花鸟画,常常对画作本身的意境不甚了了。但有了题画诗,常常会帮 ...

   谢谢友朋兄对此帖的关注。你提到的“题画诗”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因此,画面之有题画诗,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的民族形式和风格。而且,我国历史上有些优秀的题画诗,不仅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的可资继承与发扬的艺术珍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8 10: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题画诗的资料,与朋友们分享。

  中国画和题画诗都是一种独到的艺术形式,它们虽为美术和文学两个范畴,但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两者在构思立意上有着不可替代之妙。清代孔衍拭《石村画诀》说:“画上题款诗 ,各有定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空处也。如左有高山右边宜虚,款 诗 即在右。右边亦然,不可侵画位”。以上“补画之空处”、“不可侵画位”这两句话,就是给题诗款在画面上,下了极明确的定义。“补空”二字,也就成为画家题诗款时的一个谦虚名词了。这里,题画诗和单为破除画面上单调与平凡所加的题款亦是有区别的,前者因画不能尽意,藉诗以名其意,诗画互相补充、互相阐述,称之“画写物外形,诗传画中意”。后者通常都是为便于查考,只题上作者名号和作画年月,有的大约诗不美、书不工,以避开弱点所至。题画诗溢满着画幅的风采,因此长于文辞书法的画家,常将长、短不一的诗文搬到画幅上去,使其产生一种诗绘并工、附丽成观的艺术效果。画家为题画诗创作所发生的美感,常在郑重的注意和研究之中。有的在一幅画画成之后,再考虑诗句的长短与题诗的地位如何与画面相配合。有的则在一幅画的落笔前,也将题画诗的地位同时酝酿在内,或因先有长诗预先多留空白,为题写之用。诚然,诗文有精粗美丑之分,书法有工拙高低之别,若诗跋繁芜,书法不精,这类画作大都会被人们淡忘。据中国美术史记载,宋元时期普遍出现题画诗形式时,中国画即披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成了赏析文人画的一种创作追求或审美理想。画家既作诗又作画,不仅能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而且能起到丰富画面的意念和启发观赏中国画的想象作用。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为苏轼题好友惠崇和尚画《春江晓景》诗,如今惠崇的画已不传,而这首题画诗却流传千古,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品。一些女画家、女诗人,于对艺术美的鉴赏中,亦不乏情不自禁地道出自己的艺术主张与追求,创作出题画诗。宋诗人杨妹子善书,著有《题画诗》一卷,其《题马远画梅.绿萼玉蝶》:“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凡御府收藏马远作品,多为她所题。《书史会要》评:“马远画多为其所题,语关情思,人或讥之。”宋另一女诗人曹希蕴,著《诗歌后集》,《东坡诗话》云:“希蕴颇能诗,虽于韵不高,时有巧语。”尝作《墨竹诗》:“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人称“此语最工”。元书画家管道升尝画墨竹及设色图进奉,得赐内府上尊酒。皇太后予以很高的礼遇,命坐赐食,奉旨画梅,并命题诗其上,云:“雪后琼枝懒,雪中玉蕊寒,前村留不得,移入月中看。”太后称羡不已。管氏另有《写诗寄外君》:“夫君去日竹新栽,竹子成林夫未来,容貌一衰难再好,不如花落又花开。”清画家黄媛介善山水,工诗词,其《为渔洋山人画山水》云:“懒登小阁望青山,愧我年来学闭关,淡墨遥传缥缈意,孤峰只在有无间。”爱新觉罗氏安郡王岳乐女孙,幼承家学,工写花卉,其《题自画牡丹》:“风风雨雨惜春残,为爱名花倚画栏,淡著胭脂浓著墨,一枝图向画中看。”题画诗得之不易,欲工尤难,贵在诗传画外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20 23: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荣 发表于 2023-5-28 10:52
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题画诗的资料,与朋友们分享。

  中国画和题画诗都是一种独到的艺术形式,它们虽 ...

好。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19 15:44 , Processed in 0.0337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