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王国荣

书写毛主席诗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10: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毛主席词《菩萨蛮. 大柏地》

      
                菩萨蛮大柏地.jpg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一九二九年一月中旬,毛主席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由井冈山向赣南、闵西进军。二月十日(农历元旦)到达大柏地,大败尾追的国民党赣军独立第七师刘士毅部,俘敌团长萧致平、锺桓以下八百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这就是有名的“大柏地战斗”。此词有“当年鏖战急”之语,即指这一战斗而言。根据 历史记载,自从这次战斗以后,革命形势日益发展,红色区域(特别是赣南根据地)日益巩固,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便在瑞金成立。当时的工农革命政权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发展了农村生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并在一九三二年六月到一九三三年二月这一期间击溃了蒋军的第四次围攻。此词系毛主席一九三三年重过大柏地时所作,已在第四次反围攻胜利以后了。
   词由写景起笔。“赤橙黄绿青蓝紫”用七个单词组成一句,而且都是颜色,开头便给人一个极不平凡的印象,仿佛把许多鲜艳夺目的色彩展开在读者眼前似的。诗词中有“独词句”,都是由词组构成,象温庭筠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及马致远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就是比较著名的。但这些句子都与这里平列几个单词不同。所以,这新的句式在过去还很少有过,这样的发端词里更是创格,可算得别开生面。这一句的下面很不容易接,“谁持”句却接得出人意外的好。雨后的彩虹象是有谁在天空中挥舞着彩色的绸带,这是多么新奇美丽的想象!上一句比较方重,紧接上这么一句,语势就动宕流美,连上面的也带动起来了。
   一二两句是写天空,“雨后”两句,接着从天空写到地上。一场雨过后,天边又出现了红日,草木新浴,分外青苍。可是,天气乍晴,还不够稳定,有时云霞掩映,日光又收敛了。因此,在夕阳明灭中,眼前关山的色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一忽儿一片苍翠,扑人眉宇;一忽儿又暗淡起来,浸沐在迷茫的烟霭中。“阵阵苍”,只用在个字,就曲曲传出景色变换的复杂过程,静中有动,精炼而又细腻,真是入神之笔。
    以上四句,描写自然景物,明丽之色,现于毫端,可谓诗中有画。这些都是当前所见。“当年”二句,又由现在写到过去,由写景转入叙事。回忆当年,正是在这宁静优美的地方,曾经展开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前村壁上残留的弹洞,是历史的见证,它说明了今天的巩固的根据地及其和平景色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经过艰苦的斗争从激烈的炮火中夺取的。“装点”二句,更由叙事转到抒情,由过去再写到现在。“好看”是作者的感觉,也是上面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总赞。“更好看”的“更”字值得玩味。当年的弹痕,在今天看来只是美丽的点缀,看见了它,很自然地就引起往事的回忆,使人想到大柏地有着不平凡的革命经历,有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不是单纯地具有自然美而已。联想到这些,自然觉得眼前景物分外可爱,因此说是“更好看”。简短的两句话,充分表现了毛主席对革命事业的乐观和对革命根据地热爱。一种激动而又愉快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是可以体会出来的。
   这首词只有八句,四十四字,但却写出大柏地的景物、经历,以及作者对大柏地的感情,不仅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而且情景交融,形象生动,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有人说,这首词是把革命斗争和自然景色融成一片的颂词,这是不错的。
            (根据张涤华《毛泽东诗词小笺》整理)



       大柏地图.jpg
   一名游客在观察江西省瑞金市红四军——大柏地战斗战场遗址上存留的弹痕。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8 10: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2-18 11:00 编辑

          书毛主席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jpg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篇所说的“长征”指一九三四年十月至一九三五年十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军团从江西、福建根据地向陕北的大规模战略转移。在这次长征中,红军经过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一九二八年建省,辖地包括今四川西部及西藏东部地区,一九五五年撤销),甘肃、陕西共十一省,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攻堵击,连续行军一万八千余里,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终于胜利到达目的地,与陕北红军会合。
  本篇最后两句描写红军越过岷山。据历史记载和革命战干的回忆录,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八日红军突破岷山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占岷州。十月二日,占通渭。占通渭时,毛主席曾为战士亲自朗诵此诗,则此诗当作于十月二日以前。
  “长征”是一次震惊中外的大进军,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毛主席曾经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首诗正是这一大进军的光辉的写照和热情的颂歌。它集中地表现了红军的英勇豪迈的气概,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长征的壮阔艰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革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出典范。
  诗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首先就把全篇的中心思想鲜明地提示出来,不但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且笼罩下文,极有气势。长征的“难”,确是历史上从来未有的,毛主席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对于这些说不尽的困难,红军是怎样看待的呢?毛主席在这里替千万革命战士作了坚决响亮的回答:不怕。毛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里说:“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诗里的“红军”包括上引一段话中所说的“党的领导机关”以及“干部”、“党员”,因为当时大家都在军中。我们读这首诗,对“红军”的涵义应该这样理解,不能认为只指部队。有着高度的政治觉悟,有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久经锻炼,久经考验,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实际行动中勇往直前,不向任何困难低头,这是红军最主要最突出的特点,也是长征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这里抓住这一点加以描写,并把它放在开头的地方,使全篇精神俱振,这是高度的艺术技巧,布置得极为巧妙。
  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承第一句来。“万水千山”说明长征之“远”(“难”也包括在内);“等闲”是说看得很平常,也就是进一步说明“不怕”。万水千山虽远,但在红军看来,却平常,根本算不了什么。这就见出红军非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有着高度的自豪感。这句同第一句合成起联,总写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的风格,是全篇的纲领。
  第三句以下是分写,也就是“不怕远征难”的具体描写。红军长征,纵横十一省,经过许多名山大川关隘沼泽,说是“万水千山”,也不算夸张。但这首诗是七律,只有八句,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经过的地方统统列举出来。因此,诗里只提出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几处具有典型意义的天险,用来概括一切。天险红军尚且不怕,其他可想而知。这是极其经济的写法。这里一连举了五个地名,写法又各各不同。既有气魄,又有变化,确非大手笔不办。
  “五岭”二句,近人解说有分歧。其实,只要读时注意以下四项,那末这两句的意义就比较容易理解:第一,诗是最经济的语言,多用紧缩句,凡是可省的词语往往尽量省去。即如这两句,原意是说五岭虽然逶迤,但在红军看来,却只象细浪在腾跃;乌蒙尽管磅礴,可是在红军眼中,也只象小小的泥丸在跳动。把省去的话补出来,意思就明白了。第二,用“逶迤”形容五岭绵延千里,用“磅礴”形容乌蒙的广被四塞,都极力往大处说;而“细浪”、“泥丸”又尽量往小处说。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愈说得小,愈见不怕难的红军的顽强、豪迈。两句有映衬,又有抑扬,笔曲而达,深得高下相形之妙。第三,“逶迤”和“磅礴”又是交错着用的。这就是说,逶迤不仅形容五岭,也形容乌蒙;磅礴不仅形容乌蒙,也形容五岭。这种错综写法,旧诗里有其例。如果理解为五岭只逶迤而不磅礴,乌蒙只磅礴而不逶迤,那就很不全面了。第四,山本来是静止的,但毛主席写山却往往化静为动,也就是从静态中看出动态来。象《忆秦娥》的“苍山如海”,《十六字令》的“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沁园春.雪》的“山舞银蛇”等等,就都是如此。五岭,乌蒙都是大山脉,连绵不断,一望无际,特别是从高处看,它们的高低起伏,更容易给人以动的感觉。“腾细浪”、“走泥丸”,就是这种动的感觉的描写。有人认为山不能“腾”,不能“走”,“腾”和“走”的主语是红军,是就红军说的。这样说,显然是没有了解化静为动的写法。如果依照这种说法,那么,不但五岭一联讲不通,就是上引“苍山如海”等句也都讲不通了。
  “金沙”二句,也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句式与上两句不同。上两句只是偏正复句的紧缩,这两句的语法结构却可以有一些不同的分析。由于对结构的分析不同,大家对这两句的意义也就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暖寒虽然与气候、时间等有关,但主要是写人的感觉。一暖一寒写出了在不同的场面和气氛中,亲历其境的人有着不同的感觉。通过这些感觉,作者描写了长征途中所碰到的两种异乎寻常的困难,也描写了红军对这些困难的藐视和征服困难的愉快而又自豪的心情。这后一意思在句子里虽未明写(上文的“不怕”、“只等闲”已经点出,因而用不着再写),但其实更为重要。所以这里仍是着重写人,不是单纯写景。这一点是同上两句一致的。
  最后两句,写红军越过岷山以后的喜悦。岷山是四省交界的大山脉,越过岷山,红军就最后脱离了行军极其艰苦的“雪山草地”,进入西北新阵地;同时,北上抗日的目的即将实现,与陕北红军即将会师,“新局面”也即将开始。这些都是令人十分兴奋、十分鼓舞的,因此三军开颜欢笑,显得更加乐观了。上文写艰险的长征,有惊心动魄之观,这里却以一片欢笑作结。刻划红军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真可说是酣畅饱满,淋漓尽致了。
  长征是个大题目,这首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与题目十分相称。篇中有许多出色的描写,但红军本来具有高贵的品质和崇高的风格,他们在长征途中所通过的名山大川又确乎雄伟奇险,通过时所经历的无数次战斗(包括与敌人战以及与形形色色的困难战)更是超出想象之外的艰辛壮烈,所以作者所描写都有客观现实作基础,与某些文学作品中虚诞无根的夸张截然不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最自然的结合。毛主席说:“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同长征本身一样,这首诗也是一篇豪迈的宣言书。这样的作品只有在毛主席的笔下才能出现。苏联作者艾德林说:“只有诗人兼战士,诗人兼战略家才能写出这些诗篇,因为只有备尝行军和作战的全部艰辛的战士才能这样观察到和感受到所经历的一切,只有战略家才能具有这样广阔的视野,才能这样充分地概括艰苦作战的整个画面以及随之展现的远景。这是一个诗人兼思想家写下的诗篇。”艾氏这段话不是专指《长征》说的,但就《长征》说来,这一评论显然是更为合适的。
    (根据张涤华《毛泽东诗词小笺》整理)

    长征图1.jpg

   长征图2.jpg

   长征图3.jpg

   长征图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9 11: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2-19 20:17 编辑

          书毛主席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重上井冈山_副本.jpg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首词属记游之作,描绘了毛主席重游革命故地井冈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上阕纪行,叙事写景,描写井冈山气象一新、生机盎然的壮美风貌,抒发故地重游的感慨。该词上阕中的“凌云志”是一语双关,既是毛主席很久以来就渴望登高峻的井冈山,同时又在表明自己年纪虽老,仍怀有宏伟的革命理想。回到阔别多年的革命根据地,“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一个“寻”字体现出毛泽东内心深切的怀旧情感,令毛主席无限欣慰的是,眼前的井冈山和昔日的井冈山根据地相比,简直是新旧两重天,映入毛主席眼帘的新井冈山是群莺鸣唱,新燕飞舞,流水潺潺,交通方便。它将大自然的清闲曼妙与人工建设的卓越成就都融为一体,纳入到井冈山的新景观之中,给人一派春光明媚、生机盎然、安乐祥和的景象。其中1960年冬修建的从江西宁冈袭市至井冈山茨坪的盘山公路,将昔日羊肠小道盘旋,建设成今日盘山公路高入云端。令人顿想革命建设征途的远大前景和高山仰止之情。尾句“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语意双关,言近旨远。1928年秋,中国工农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守军,凭借黄洋界天险,英勇抗敌,终将来犯之敌击退,这就是毛主席在《西江月·井冈山》词中所描述的“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不须看”三字,看似轻巧,实则力比千钧,它体现出内心的豪壮,不仅蔑视黄洋界的自然险阻,而且包含着把人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予以藐视。
    下阕述情言志,抒发革命领袖勇攀高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远大而壮烈的情怀,表达自己内心正在酝酿着的气势磅礴的政治抱负和雄心壮志。“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是对自己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来如火如茶的革命斗争历程的回顾。这三句表明,毛主席站在井冈山故地上,面对神州大地,思绪如潮:打从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起步,经过“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广昌路上“风展红旗过大关”;龙岗之战“不周山下红旗乱”;直到“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革命红旗从东打到西,从南打到北,又从北打到南,直打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一唱雄鸡天下白”,打出了一个“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38年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也不过像一挥手之间便很快过去了。而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但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该词看出,毛主席对过去不做过多的流连,而是积极地着眼于现在,放眼于未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三句词表明毛主席壮志凌云的政治抱负和绝不惧怕任何艰难险阻的坚定决心及胜利信心。“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以富有哲理的格言作结,号召全国人民树立壮志,勇攀高峰,努力战胜目前的阻力和困难。(据百度资料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9 19: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上井冈山图.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0 14: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主席一九七六年发表的一首词。今日重读,不由想起我第一次用毛笔抄写这首词是在名山农场一中。家园网《大荒往事》栏中《三十年后忆一中》的文中有一段,就是回忆了那件往事,现翻出旧文摘录如下:
“王显庆老师的绘画技艺团里早就有名,而给我留下挺深印象的是一件小事。那是新学期开学前,我琢磨着如何把教师办公室布置一下。显庆提议我用毛笔书写成条幅,贴在墙上,必定雅致。我说没有宣纸,也无法装裱,恐不好看。他胸有成竹,说你只要写好,我自有办法。我就把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等两首刚公开发表的词用毛笔抄写在大幅白纸上。按他所嘱,纸四周预留空白。显庆找来一只碗,熟练地调上颜料,但见他左手持碗,右手把一块软布捏成团,醮着碗里的颜料直接往白纸四边空白处轻轻地一下一下按着。如变魔术一般,须臾间,白纸四边出现了水墨画般的梅花花纹,煞是好看。字与花纹浑然一体,仿佛裱过一般。本来写得很一般的字,陡然增色不少。他若无相当绘画功夫,焉能如此点石成金,真是绝妙。我俩把字幅张贴于墙壁,室中平添了几分书卷气。
    这段往事距今已有四十七年了,也是弹指一挥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21 11: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柳亚子的名字就是在毛主席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来的。
    喜欢看王校长的帖子,字写得好,又有文字解说,既有美的享受,又长见识!
    谢谢您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2 16: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涓涓 发表于 2023-2-21 11:43
第一次听说柳亚子的名字就是在毛主席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来的。
    喜欢看王校长的帖子,字 ...

   谢谢涓涓的对此帖的关注和留言,祝你兔年吉祥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5 11: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老师,笔耕不辍,佩服。王体行书如行云流水。动感强烈。上下呼应气脉贯通。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5 16: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3-6 09:29 编辑
刁嘉书 发表于 2023-3-5 11:04
国荣老师,笔耕不辍,佩服。王体行书如行云流水。动感强烈。上下呼应气脉贯通。点赞。


谢谢嘉书兄的鼓励。祝仁兄健康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3-19 18:51 , Processed in 0.04993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