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747|回复: 10

光熙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8 16: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光熙门
李燕臣

  夕阳落下、护城河边秋水荡尽秋凉,泛起点点光斑耀眼夺目;城角处的土楼早已破败不堪,只靠椽木支撑的飞檐脊头下依旧挤满燕窝,暮色中归燕还巢的景象楚楚动人,将要南行的燕子好像在为征程奔忙。
  元大都土城城垣遗址,如今已辟为公园,绿树浓阴下可寻元代的城垣遗迹。土城东北角的角楼伴随时光远去,早已飞灰湮灭。护城河沿城角缓缓向东南流去、注入坝河。
  大都东土城残址、已被辟为城铁,13号线贯穿南北,南去直达东直门、西去绕行可通西直门。如今光熙门车站、邻北三环太阳宫桥;其实、此处并非光熙门原址?
  光熙门是元大都东部北侧城门与西面肃清门遥遥相对,其遗址在今和平里北街、柳芳北街之间;原东土城路与和平里货运站相接处,即光熙门原址。
  其实光熙门内当年为蒙古族显贵聚居之所,除去与内城相接的长街胡同之外,片片草场可谓还原蒙古草原的故地风貌?草场与闹市相接处是座座兵营、连成一片,兼备火器营严阵以待。
  和平里最初,北街、中街已及东、西街脉络清晰,其间也只有零星散落的几间平房,维系周边的草场已变为大片耕地,谈去久远年代风尘,如今楼宇纵横、难以追寻前朝景象?
  早在清末民初之时,安定门外还是人烟稀少的旷野荒郊。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之所,又称方泽坛,在北京其地位仅次于天坛,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牌楼面西而立、正对安外大街,内有方泽坛、皇祇室、斋宫、钟楼等遗存;于公元1925年被辟为京兆公园。地坛与天坛遥遥相对,只是方圆有别;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淡去岁月时光已有五百余年历史。
  地坛公园内有古柏数株,即独臂将军柏、大将军柏及老将军柏三棵古树,其树龄均在五百年以上,苍劲斑驳的枝干挺拔屹立直插云霄,大如伞盖的树冠遮天蔽日、气势雄浑。时至黄昏时分、树荫下琉璃瓦面泛起金黄色的光斑,彩映金辉再现当年神韵。
  坛台周边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皇帝谕旨改建,祭坛改砖面为石面。1981年重修、按清代制式恢复原貌;祭坛平面呈方形,即顺延传统合于“天圆地方”之说。
  坛内钟楼始建于公元1530年,为三开间歇山式楼阁、绿色琉璃瓦顶,重檐正方形建筑,因年久失修,于1965年被拆除。之后于2000年复建重修。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有“大明嘉靖年制”字样。地坛西门牌楼也是复建,2000年之后地坛周边进行大面积拆迁,还原绿地草坪,全面恢复修整了四周坛墙。
民国初期地坛被荒废周边破败不堪,已无人问津。当时安定门外只有一条土路,即安外大街。远处零零散散只有几处村落,如黄庄、小黄庄、马甸等规模都不大。西去肃清门以南,更是大片“荒郊野地”;当年元大都在此处开设和义门,明重修后改称西直门;六十年代拆除西直门时,发现和义门门楼被圈包在瓮城内,此处有湖沼即积水潭外潭。源于徐达攻占元大都后将其北侧城垣、南移所致;当时大都北城内军帐林立、防御设施完备。徐达南移城垣将城北付之一炬,化为一片焦土,完全处于军事目的。
  积水潭外潭、其水面宽阔直至德胜门外,所以西直门城角处、是依水而筑城垣,斜向瓮城。由此向东散落大小湖沼多处至今可寻,如人定湖、青年湖等大大小小水泡子依明渠或暗沟流向渣子坡、最终注入坝河。
  渣子坡、位于今和平里西街与小黄庄相接处,此处原建有蒙古驻军大将军府,其府邸遭焚后,焦土成山、瓦砾渣土形成一面坡,久之人称此处为“渣子坡”。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当地政府发动青年义务劳动搬走了渣子坡,并填平了以坡命名的排水沟;改称“青年沟”。
  1952年 3月中国著名人士宋庆龄、郭沫若、刘宁一、彭真等十一人发起倡导,联名邀请亚太周边国家和平民主人士召开一次和平会议。会议一致通过“告世界人民书”、 “致联合国书”;例会期间达成共识,有关当时日本问题、朝鲜问题、以及台海、东南亚诸多问题,都本着友好原则倡议协商解决?并通过“关于文化交流问题”及“建立亚太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等多项决议。当时出席大会的代表有37个国家参与,确实不同凡响。为纪念此次盛会,将安定门外规划新区命名为“和平里”。
  当时中苏友好条约刚刚签署,两国关系尚在蜜月期,中国特意聘请苏联专家帮助规划建设新区,并为苏联专家筹建专家楼,其地点选在地坛东北角、原和平商业大厦东侧建成东西并排两座两层楼,人字脊、双坡式屋顶覆盖青瓦。
  1955年正式设立和平里街道及渣子坡街道,定名为“和平里”之初是为纪念在京召开的“亚太和平会议”而命名。时至1958年之后渣子坡街道改称“青年沟街道”可谓“实至名归”,因为当时渣子坡大部分已被移平所剩无几。
  其实、从1952年初开始,大规模迁坟、平地、修路、建设新区工程便铺天盖地展开;当时和平里修建的第一条街道就是和平里中街,此街紧邻专家楼、并首先修建了邮局,邮局西侧是新华书店规模很小,路南是粮店及副食杂货店,中部路北修建了诊所,虽说没有医院的规模,但要比一般诊所设施完备。
  首批迁入的居民是现场施工人员家属,陆续迁入的移民为规划团体及随行人员。之后、在与西街交汇处的西北角修建一座大型商场,最初商场是大棚式综合商场;紧邻一家饭馆,就是和平里地区首家国营饭馆,位于拐角处临街。商场大棚内配有副食、百货、理发、图书、照相、钟表修理等便民服务摊位;便民设施完善了和平里地区入迁居民的生产生活所需。
  和平里中街竣工后,西街便投入建设,紧随其后稻香春食品店,以及西街路东的理发店、照相馆、新华书店都相继从大棚内搬出,时至1961年初和平里的格局已初具规模。
  和平里北街及东街几乎和西街同时并进,其北街和东街是元大都原有的两条街;北街直通光熙门,东街直达豁口与城内小街相通。从明代初年开始,这条街被城墙阻断了六百多年之久?
  开辟和平里新区、中街首当其冲,和平里一至六区住宅修建的同时,和平里北街路北大片住宅办公区同时启动;工程完工后定名为和平里七区,主要为林业部、对外经贸部等部分中央部委职工住宅区。之后化工部在9区即兴化西里、东里也相继建成大面积住宅区,形成和平里一至九区规模宏大的新型住宅区。
  1956年至1957年期间、青年沟以北的大片庄稼地也开始迁坟及平地,从青年沟处至今北三环路一带,将和平里区划延伸至和平街;路西由和平街10区、11区组成,路东由12区、13区、14区组成。经过七八年的施工建设,原有村落被拆迁搬离,在大片农田上建起当年入时的新楼房,彻底改变了北郊总体面貌。
  移民入迁配套工程的首要问题要求服务设施完备,伴随诸多机关及科研单位的迁入,学校及服务设施提到日程上来,和平里商业大厦应运而生,随之各类学校也陆续启动建成。和平里地区早期修建的学校有54中(1955年)、红旗学校(1958年)、化工学院(1958年)、河北北京师范学院(1956年),1958年化工学院首次招生开学在化工学院老校址进行,即和平里东街路西石化规划院楼内,首期校长是原化工部李苏副部长,直至第二年招生之际化工学院新校舍才相继完工。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后来搬到宣化,其旧址成为北京中医学院。红旗学校后来改为171中学。接踵而来的是新迁入的各大部委,劳动部、林业部等办公机构,先后落户和平里新区;化工部于1956年在兴化东里挂牌办公。1954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和平街11区建落成,1955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和平里11区相继建成,1955年煤炭科学研究院在和平街东街13区建成,1958年化学工业研究院也在和平里东街12区成立。在和平里东街西侧落户的还有中央乐团已及东方歌舞团,之后煤矿文工团入住青年沟。
  和平里早期诊疗所只有几间平房,伴随和平里地区的发展需要扩建为今天的和平里医院。原先的诊疗所改为东城区卫校。和平里医院初建为北京市属综合性医院,在当时来说其设备完善屈指可数。
在今三环路北、原有一所安外结核病医院,只有一栋三层小楼及数间平房,是治疗结核病的诊疗所规模不大,直至1984年将结核病院合并搬迁。后并入和平里医院。其前身是北京市结核病防治所于1954年建于和平里医院西侧,经几代结核病防治人员承前启后、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初见成效使结核病不再是危及生命的顽疾?最终成为和平里医院结核病专科。
  紧邻和平里医院西南侧坐落一所老医院,即北京地坛医院(原名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始建于1946年,是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最初以专科治疗梅毒出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免费为大批妓女治疗梅毒,为杜绝此等传染疾病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之后发展成为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研究所,国家肝病、艾滋病临床药物验证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病临床检测基地,其学术地位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地坛北门西侧、路南建有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是在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北京市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北京市健康教育所、北京市性病防治所的基础上建成。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卫生监督、卫生防病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于2000年6月正式组成北京市级卫生事业单位。总部设在东城区地坛公园北侧西端,总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改革以来和平里地区也加快了建设步伐,1984年在结核病院旧址上修建起具有现代格局,以心内科为主体的安贞医院。中医学院北边1980年之前是太阳宫乡的菜田及猪舍用地,1984年10月以前卫领先医科综合性现代中日友好医院开诊,至此和平里地区大规模建设告一段落。
  伴随和平里地区发展建设,开通公交车已是当务之急?为联系三里河处几个部委带来工作方便,1954年开通三里河至和平里的13路公交线路,行驶至今没有改变、只是延长了线路。从1961年13路车向北延长至和平街北口,直到2015年线路再次延长,终点站移至小营;这条线路穿行北京城里老站点又多、又广,而且是历时最长的公交线路。
  1958年在和平里地区新增设一条104路无轨电车公交线路、直达北京站,以便各部委机关人员出差、出行方便。1959年又增设108路无轨电车,这三条公交线路成为和平里地区住户上班、上学、进城的首选。那时家家都有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如果去远路还是选择乘公交车更为方便。
  上世纪五十年代,安定门外是当时北京城北郊,安外青年湖公园,德外人定湖公园等水坑皆为元大都完整水系分布于城北的湖沼;当时皆为王府权贵享有的私人宅邸景观,大有再现蒙古草原的气势。徐达攻入元大都后,将北城南移放火烧城之举,完全出于军事目的,并无它求?时过境迁、历时五百多年之后,焦土化为粮田,河道淤塞、原有的排水系统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片片水坑,沉积一潭死水?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无法制止排污现象,人类聚居形成的垃圾致使周边环境逐步恶化。
  1958年开挖安外六铺炕地区人工湖,经长达一年的修整之后,安外六铺炕地区的死水坑变成人工湖;1959年经北京规划局批准规划为公共绿地,并命名为青年湖公园。1960年春季开始植树、修路、堆山,以建园方式治理死水全面铺开。1958年相继治理的死水坑,还有德外人定湖公园,依然是以发动群众建造园林来完善美化环境。
  如今安外柳荫公园是北京市内特具田园风光色彩的山村野趣公园。柳荫公园原称“久大湖”,据说明末此地藏有宫廷宝藏,便有人挖地丈余,寻宝未果;后由经营土建行当的柳大看中此地泥土,便开了砖厂,在此筑窑烧砖。久之挖出座座窑坑,经年积水形成曲折湖面、人称“柳大湖”?后把柳字读成久字变为“久大湖”。1958年将原有的窑坑改造成“久大”人工湖。之后、又经多年治理遍植柳树,湖泊野趣盎然垂柳下野鸭成群、景色宜人,时至1984年改名为柳荫公园。

   《燕语京时》之五
  光熙门(上篇)

  作者 燕然搦管
                      2022年11月1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8 17: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演变岁月谈,
燕语京时见容颜。
多少往事依稀在,
如今老迈已霜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8 17: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然搦管 于 2022-11-18 17:59 编辑

回复张博览

梦境依稀景,
楼林数千顷;
陶然六环外,
难觅古城影。


燕然搦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9 07: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料翔实,脉络清晰,读来长见识。为李燕臣老师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9 09: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荣 发表于 2022-11-19 07:06
史料翔实,脉络清晰,读来长见识。为李燕臣老师佳作点赞!

史料翔实,脉络清晰,读来长见识。为李燕臣老师佳作点赞!

感谢王国荣老师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9 22: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0 12: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涓涓 发表于 2022-11-19 22:21
拜读了。
学习了!

     感谢涓涓关注此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25 11: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的真好,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6 08: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然搦管 于 2022-11-26 08:35 编辑

“文章写的真好,拜读了。”
感谢云淡风清关注此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3 22: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识了,问候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27 04:20 , Processed in 0.23344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