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852|回复: 7

往事不如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13 09: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往事不如烟
蔡金玉

   黑土地上,倾盆的暴雨下了将近一个小时了,天地间顿时雨雾蒙蒙,雨林遮挡住了眼前车间,雨水把车间外的台阶冲刷的干干净净。地上积水汇成了小溪,托着枯叶烂草流向低洼处。我望着大雨滂沱,惦念着刚打好的场院的泄水状况。
   雨稍微停了下来,我顾不上小雨淅沥,快步向场院跑去。裸露的水泥场院被一阵大雨冲刷的光滑、干净。几千米的场院,没有一处存水,场院的积水很自然的往同一个方向流入通往黑龙江的下水道中。看到积水的流向,听到水道中的撞击声,我心里涌现出一丝的欣慰。
   水泥场院是面粉厂组织全厂职工、家属自已打成的。施工前对地面操平至关重要,如把握不好,场院建成后水排不出去,导至场院积水,将造成巨大损失。连里领导把场院操平工作交给了我们,虽然面临技术、设备等诸多困难,但我们想法自己解决。
   当时没有水平仪,我的就用水平尺代替,可发现水平尺短小,误差太大,就改用土办法做“水平仪”:把脸盆中放上水,水上放只空碗,碗上架根小木棍,木棍对准目标点,三点成一线水平。找好一个点,再找下一个点,以此类推。我们还用棵长长的细塑料管,灌上水,两个管头的水柱即为水平,也起到水平的作用。一场大雨,验证了这些土办法,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效果,让我悬着多日的心终于放下了。
   我当初在面粉厂自己盖房的事,在厂职工中传扬开来。有一天,面粉厂的老张找到我说:他也准备盖幢私人住房,让我去给他垒墙,地基不用管。还说:我看你挺能干的,你家的房子就是你一个人盖的。我就雇你一个人,工钱咱好说,我们出小工。房子面积是12x7=84平方米,包括外墙体,两个烟筒和中间硬山。而且北墙是50cm墙,其余为37cm墙。我低头想了想,就答应了他。老张主动提出,把工钱定下来,我同意了。
   我对老张说:“首先,你信的过我,我保证在质量上,对得起你。清水墙面,横平竖直,灰口饱满。”老张也说:“为什么找你呢?我知道你干活从不糊弄人,而且全面。”我回应了一句:“谢谢,但你们的小工可不能耽误活。”他说:“听你招呼,放心保证不影响你。”
   转天,清晨三点多,天刚麻麻亮就动工了,先从北面50墙干起。为了加快速度,我叫小工直接把沙泥倒入墙上滩平,我自己双手不停地往墙上码着砖。码完一层后,告诉小工把沙泥稍微和稀点,倒在码好砖的墙上“灌缝”……我边垒墙边招呼着小工,忙的小工团团转。
   正忙着,老张大声招喝着:“该吃饭了!”听到招呼,我这才直起腰来,看看日头问他几点了,他说:“8点了。”时间好快呀!感觉时间不长。老张数了数砌完的砖说:“呀!一早上就砌了4000多块砖哩,你这手头真够快的。”我说:“平地就要干快点,一旦上了跳板和垒窗口就慢了,现在干快点把后面耽误时间抢回来。”叫小工把半截砖头放在窗口和墙角,咱少打整砖,半截砖头都彻墙里不浪费,老张很高兴的认可。
   墙体一天一个样,几个小工更是忙得手脚不沾地。
   7天功夫,我一个人垒完了一栋80多平米的砖房。我自信地瞧着眼前的成果。那时年轻,干一天活也不觉得累,身上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力气。
   当知青大部分都返城后,各个连队有一部分闲置房子。而且职工子女有的到婚嫁年龄,需要房子。当时各连队已经没有搞基建的了。
   “改开”的大潮冲击和转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我看到了商机。和厂领导商谈:我有基建技术,想成立个基建包工队到各连队干基建活儿,几方面都受益。领导接受了我的请求。
   那几年的夏天,附近的连队常有我们的足迹、有我们的身影。打水泥场院、改造旧房子、垒围墙、砌仓房、改菜窖,什么活儿都接。
   有时在接活当中,一些家属害怕锅灶不好烧,呛烟和火炕热的不均匀。我胸有成竹地说:“这个您不用担心,活儿干完以后!您先试,保证叫您满意。如果达不到您的要求,工钱我们不要,就当白干。
   我们给别人干活,尽量干仔细少失误,我们坚信一条:活干好了就有信誉了,找你干活的人就多了,你就站住脚了。   
   记得有一户,是改造旧房子的活儿。主家让我按照他的意愿改造,比如火墙和炕走一个口进烟筒。我就说出我的意见,这样不好烧,如果您非要这么干,后果我们不承担,讲了基本道理。最后他听从了我的建议,改造的结果令主家很满意。
   在四连干活时,结识了很多66来农场的老兵。跟他们说话办亊沟通,感觉很爽快心有灵犀。他们没有小农意识,给人以豁达,开朗,大方的印象,他们的淳朴的脸上总现出友好的微笑。干活需要什么东西,和他们说一声。他们会保证准备好,像当年在部队一样,雷历风行。我们敞开心扉地和他们说着、笑着,还有开心的“打闹”。没有年龄的约束和说话的鸿沟,个个活像个老顽童。
   几年来,不论在那个连队干活,没有人在活儿上挑出我们的毛病,也没在工钱上拖欠我们。而且各家的伙食也不错,开春了,青菜缺少,他们就上团部去购买。
   外出干活也遇到过意想不到的事。有一天,我和小李俩人砌烟筒,一边干活,一边说笑。时尔他还亮几嗓子,感觉气氛特别轻松。烟筒已经出了房盖,还有几层砖就完活了。
   突然,他唱了几句歌,像突起的狂风吹得人心头一紧。恍惚间,听见房下有骂人的声音,我顺着声音望去。在房子篱笆外站着一个16-17岁的男孩,和小李对骂着。在对方骂声中,我听出了一二。
   原来小李开头冷不丁吼唱,把他吓了一大跳,而且他认为唱歌在骂他,年轻人气盛互不相让,恶语相加。最后男孩恶狠狠地说:“你等着,我拿枪去。”
   我俩谁也没把他当回事,心想小毛孩吓唬谁?不一会儿,他真地提着杆枪走过来。到了篱笆外把枪揣起来,对着我们,眯起眼手扣着枪机,嘴里重复着:“你、你服不服。”我俩不由自主地躲在了烟筒后。我伸出头来,看到一杆七成新的双筒猎枪,在阳光照射下闪着蓝光。心里想,如果他心血来潮,真得扣板机被打中就出大事。枪里如果是独弹,那身上就一个洞,如果是散弹,那身上就无数个眼。一种不祥征兆笼罩我们心头。
   这时小李他迅速从梯子滑了下去,三步并两步来到了小男孩跟前,急速夺下他举着的枪。男孩惊慌地说:“枪、枪里没有子弹,我只不过吓唬吓唬你们,”小李打开枪膛一看真没子弹。“去你妈的!”小李骂了一句,顺手把枪抛向草丛里。
   像他们这个年龄,正处于青春朦胧期,做亊不考虑后果,脑子一热什么事都敢做。你说没子弹,如果枪膛里面有子弹,男孩一冲动,就可怕了。
   那段日子我迎着晨曦出门,清晨的阳光,照在绿油油的庄稼地里。空气之中弥漫着清心的气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一路走来沁人心脾。傍晚夕阳伴我拖着佊倦身体,骑着车回家。看到厂子酒精车间灯光,那是指引我们回家路。
   往事不如烟。想想在北大荒的那些往事,都已过去半个世纪,当年的那人、那事、那难忘的岁月,像一帧帧画面,在眼前划过,在脑海中萦绕,画面清晰,就像发生在昨天。

                          2022年10月1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14 10: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宋宝安 于 2022-10-14 10:10 编辑

         不禁让人联想起北大荒的往事,我曾经也在连队的基建班当过小工。那一年我们基建班盖了好多房子,新连部也在那一年落成。光傻干不行,咀儿还得好使。那一年基建班的讲用稿儿是我写的,团里调讲被选中,参加了的农业学大寨会议。会议过后,挺长一段儿时间每天中午都在播送我那段儿讲用的录音。团里还张贴着一张我在台上讲用的照片儿,是放大六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4 11: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大都返城了,老蔡仍留在了北大荒。
   “改开”的大潮也冲击着黑土地上人们的思维。厂子、车间、土地都承包了,有能力胆大的吃肉,势弱的喝粥。像老蔡这样的知青也面临决择。老蔡没退缩,不干心“喝粥”,看准“商机”游走在各连队,发挥自己的特长,挥舞瓦刀、大铲闯出了新天地。
    老蔡用朴实的文字,详实地叙述了我们走后,他在黑土地上拼博经历,迎着晨曦出门,背着夕阳回家。虽然文字有限,但那一段段故事背后还有很多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他在黑土地上拼博的身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15 09: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喜欢听老蔡讲留在农场后的那些少为人知的故事。
大批知青返城后,留在农场的老知青发挥聪明才智、施展各种技能,很快适应了农场转制承包的巨大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立住了脚,也大大地改善了生活质量,过上有盼头的日子。
敬重你,老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16 14: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韩荣杰 于 2022-10-16 14:01 编辑

王蒙有部小说《暗杀3322》,讲的是战争年代,有个十岁的孩子,拿着一把自制的木头枪玩打仗。有一天,他发现远处走来两个人,便“埋伏”在路旁,等到那两人走近,孩子忽然跳出来,冲着两人“砰砰砰”放着口炮。
那是一位首长和他的警卫员,警卫员抢上两步,把小孩提到路旁,请首长走过。
这原本是极平常的一件小事,但谁能想到,这次“暗杀事件”成为这个孩子的“历史问题”,跟了他一生。
每次运动到来,都会有人重新提起他曾经“暗杀首长”,每次都要重新调查,当然查不出问题,但也绝对不会妨碍下次还会有人提起,还会组织调查,这个“历史问题”影响了此人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4 13: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各家各户有什么活,都是求人帮忙。对于那些不善交往,性格内向的人真是一大难事。基建包工队成立真是方便了很多人。很受欢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9 10: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大批知青走后的文章很少很新鲜,喜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9 21: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毛佩莲 于 2022-10-29 21:23 编辑
许国庆 发表于 2022-10-14 11:44
知青大都返城了,老蔡仍留在了北大荒。
   “改开”的大潮也冲击着黑土地上人们的思维。厂子、车间、土 ...

真的是故事背后还有很多故事,往事并不如烟。想起了当年的我们,和蔡老师一样,老公也是当时少数没有返城的知青中的一个,一步步走来,如今再回首,看到的是一段不寻常的岁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25 02:25 , Processed in 0.02062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