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253|回复: 10

我们17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27 10: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17岁
蔡金玉

    1969年初为了战备需要,成立了军马连,用以繁殖军马。 当年五月初,我们下乡到了连队:两栋木板房,一顶棉帐篷,四周是荒野,夜里有狼嚎,这就是我们的“家”。初来乍到,四个女同学哭了一个晚上。那年我们17岁。
    刚开始干活,几个同学正在菜地种菜。忽然看见西北方向的草地上浓烟滾滾,这时有人骑马过来大声喊着:“快!快!快放下手里活儿,连长叫大家都去灭火,快!”几个人一听放下工具,向火场奔去。边跑边随手在路旁,折一些树枝准备打火用。
    到了火场,见连里的知青和老职工都来了,旁边还有其它连队的一些人。
    走近火场,一时有点见呆,不知所措。长这么大我们是第一次看到这场景:熊熊的烈火升起一人多高的火焰,火苗还不停的随风乱窜。野火所到之处,无情地吞噬着枯草和小树,不断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野火烧过之地,尽是黑炭枯枝和草灰,火焰产生的热浪和旋风不停的把草灰火带向空中飘浮着,不一会儿又纷纷散落下来,周围空中一片混浊。
    见大家奋力地用树枝扑打着火焰,我们也学着用树枝扑打,边打边躲避着火苗侵袭。手里树枝烧没了,在旁边又折树枝。炙热的气浪把我们烤得大汗淋淋口干舌燥……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肆虐的火势终于被控制住了。烈火烧过的草地裸露着地面,几枝没烧完的枯枝,散发着细细的白烟。
    此刻我们脸上和衣服上布满灰尘,脚下的鞋全湿了。大家累得已精疲力竭了,有的瘫坐在地上喘着粗气,有的撩起衣服擦着脸上淌下来的汗水,有的跪在地上,想法喝着水坑里残留一点点积水。
    这时我听见不远处传来津味话音,顺着声音望去,认得出原来是送我们下乡的学校工宣队的成员。不知为什么,他们也赶来加入了这场扑灭野火的战斗。想是他们还没离开北大荒,想是也要亲身体验北大荒的野火的烤验……他们知道我们是一个车皮来的,我们呆呆地互视着,我明白他们马上要离开了,而我们却要留在北大荒。心中不免有一种不舍和留恋,这次分离不知何时再相见。这时天空有几只飞鸟飞过来,白色的身躯好像是一朵朵漂浮着的白云,越飞越远,直到看不见。
    建连之初,先是从各连队抽调了人员筹建连队。记得当时的连长是封瑞田,指导员是孙辉,听说他们都是老革命,很早就来开发北大荒了。建连的还有李进坤、史福来等老职工,还有蒋洪志、宫富安、马长义等老知青,还有很多人。他们是军马连的创业者,在荒凉的土地上,他们为组建连队打下了基础,我打心里由衷地佩服这些人。
    温州知青是当年4月底第一批到军马连的,我们天津知青属第二批。随后陆续有上海、北京、哈尔滨知青的到来。这些知青们的到来不断充实和补充了人员的空缺。
   有的知青来到连队刚下车,看到满目苍凉和无人烟的荒原,脸上的表情显露的是木然,心里想的应当和我们刚来没多大差别!清晨看到一些刚来的女知青,眼睛是红红的。我想她们昨夜一定是哭了,而且哭了很长时间,想家了。我心里告诉她们,来到这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哭也没有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慢慢适应吧,适应了,习惯了,一切都会好的!
    经过全连努力拼博,上冻之前我们完成了一栋小六户,一栋大马号,一栋知青宿舍和知青食堂。也完成了七连到马连的架设线杆任务,全连通了电。建筑之间的道路全辅上了沙子,一个崭新的连队初见规模。
    六九年十月一日那天,我们迎来了下乡后第一场雪。北大荒的冬天来的这么早,是我们没想到的。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昨天还是一片青黄的原野,转眼间变成一片洁白。房屋、道路还有我们才割完的黄豆铺子,都被大雪盖住了。为了防止雪融化影响大豆质量,得赶紧把地里粮食抢回来。连领导迅速作出安排,用拖拉机牵引大爬犁,黑白两班倒,昼夜不停到地里抢运大豆。基建排也参加了抢运,那些日子我们每天早出晚归,不怕冷不怕累。棉鞋踩在雪地上,不长时间就被雪侵透了,收工回来脚下湿漉漉的,把鞋脱下,两只脚已被雪水泡得发白。睡觉时把鞋放到火炕上去烤,一夜有时都没烤干,无耐第二天早晨又得穿上。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总算顺利完成了抢秋任务。
    进入十一月份,有一次连里安排我们八个人,上夜班脱玉米的活。有一天晚上,大家带上工具,坐上二十八拖拉机,来到了7号地地头。此刻天下着小雪,北风中夾着雪花吹到人们脸上感觉凉嗖嗖的。牵引康拜因在链轨拖拉机牵引下停在地头,收割台已经卸下,直接把玉米杆投入机器口就行。机车起动了,发出轰鸣声。牵引着康拜因沿地垅沟前驶。我们几个人分好工,前方有两人拿二齿子把玉米杆从雪地刨出来,随后有人用叉子把玉米杆投入机器口。
    机车轰鸣声在空旷的野地里显得那么振耳。四周漂浮和弥漫着尘土和雪花的混合物。半夜时分,风越来越大,寒风裹挟着雪花,还加杂着灰尘吹向我们,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大家不停的用胳膊遮住眼睛,风雪影响着人们的工作。
    凛烈的风雪肆虐着大地,能见度很低,周围漆黑一片,只有机车大灯光照射下,几个人在灯光下晃动。天幕中的大雪,就好像有人从空中倒下来似的,严寒风雪得使人不寒而栗,估计气温应该在零下二十几度。我们穿着下乡时发的棉衣棉裤,有点遮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冻得有点发抖。几个人不时的放下手里工具,靠近车头,把手伸向防冻罩里暖一暖。我们皮帽上挂满了灰尘和雪花,幼稚的脸上冻得通红,眼睛里充满惊恐和无助。我们用乞求的口气,怯怯地几次和领头的司机师傅说:我们太冷了,也害怕,今天就干到这吧,大家想回连队去,明天我们早点干,多干点就有了。看我们苦苦的相求和冻的可怜兮兮的样子,再望望黑夜的寒风,领头的师傅最终发了善心。大家急忙收拾好工具,爬上二十八拖拉机,准备原路返回连队。可大雪把回去的道路掩盖了,四周白茫茫一片,找不到回去线路,拖拉机像困兽似的,东走一下,西撞一下,空旷的雪原只有机车的轰鸣声,显得那样渺小,漆黑的雪原上我们迷路了。我们在拖拉机后斗上冻得瑟瑟发抖,那时也只得听由命运的安排。机车在风雪中跌撞了近一小时,才终于回到连队。大家顾不得洗脸和脚,一头扎进被窝里。
    多半年的北大荒生活,使我们经受了磨励,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吃苦,在我们以后的人生经历中,再苦再累我也不怕了。
    那年我们刚刚十七岁!

                          2022年7月2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27 15: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群少男少女,初来乍到边陲,生活条件艰苦,新建连队尤甚,可谓白手起家。想家抹泪伴随盖房修路,还要直面荒野打火、雪里抢运大豆、寒夜玉米脱粒……
    很喜欢读蔡金玉的回忆录,文字朴实,娓娓道来;叙事完整,场景烘托。很有些感染力,犹如身临其境,颇见文学功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28 09: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半儿是冰雪,一半儿是野火,我们都经历过冰雪烈火的生活。
        小强子是送我们去过北大荒工宣队的。后来他调到百货公司工会工作,仍坚持做篮球教练。现人早不在了,可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28 09: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宋宝安 于 2022-7-28 13:02 编辑

那个“吞噬”谷物的口,叫喂黍室。s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28 17: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上班时也是17岁,虚岁。我曾干了14天的农活,觉得好累好苦啊!
在连队时,我每周末可以回家,每次回家,妈妈想法给我改善伙食。
唉!当年的知青娃,几百几千里地远,在北大荒艰苦的环境下一干就是十年。不容易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28 19: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喂黍老词今尤记,
脱谷曾经也脱粒。
时光回眸五十年,
小麦苞谷有顺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9 08: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国庆 于 2022-7-29 08:51 编辑
颜逸卿 发表于 2022-7-27 15:21
一群少男少女,初来乍到边陲,生活条件艰苦,新建连队尤甚,可谓白手起家。想家抹泪伴随盖房修路,还要 ...

-       颜老师说的对。一群16~7岁的学生,在风雪严寒和野火面前接受“Zj丫”,想那个年月都不知怎么过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9 0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国庆 于 2022-7-29 09:02 编辑
宋宝安 发表于 2022-7-28 09:16
一半儿是冰雪,一半儿是野火,我们都经历过冰雪烈火的生活。
        小强子是送我们去过北大荒工 ...

      临下乡前每个班(那时称排)都有俩工宣队员,是新河船厂的工人,送我们下乡的也是这些人。名字早巳忘了。老同学记忆力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9 09: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国庆 于 2022-7-29 09:16 编辑
涓涓 发表于 2022-7-28 17:37
我刚上班时也是17岁,虚岁。我曾干了14天的农活,觉得好累好苦啊!
在连队时,我每周末可以回家,每次回家 ...

       谢谢娟娟老师的关注点评。我们这些同学下乡时虽说才16~7,可我们军马连最小的有个温州“知青”,才14岁(多说),有一次在盖房工地,转过身当众就小便,那还只是个不大的男孩子,“知青”的帽子,戴在头上实在太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9 09: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博览 发表于 2022-7-28 19:05
喂黍老词今尤记,
脱谷曾经也脱粒。
时光回眸五十年,

    “脱谷曾经也脱粒。”北大荒一眼望不到边的黑土地那么多粮食,亏得有各式农机,什么活都可以干,否则把这帮人累吐血也收不完。谢博览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3-28 23:13 , Processed in 0.11061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