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6-7 10:56 编辑
该书在“总释旨要”一节中写道:
现代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处身在疾风般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如何使心灵平静自在,不受困扰,从而提高心智的效率,就成为现代人的一个重要课题。佛教中有一个故事:旗幡在疾风中飘动,幡下的人在争论到底是风动呢,还是幡动?答案是:“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在动!”这个故事并非是否定风动或幡动的外在环境变化,却是告诉我们:佛教不是以外物作为探讨的对象,而是以心灵作为首要的对象。佛教无疑是心灵的智慧结晶,但它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实际出路吗?
《心经》是佛教智慧精华所在,我们可以透过认识《心经》,领略佛教智慧,并尝试应用于理解现实人生问题。但在讨论经文部分之前,让我们先概略地介绍经题,弄清一些重要的概念,并且分析经文架构,以帮助对经文内容的理解。
1、 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的音译。“般若”普通话读作bo re (第一声和第三声),可简单解释为高层面的智慧,能不偏不倚地认识事物的真正本质。“波罗蜜多”意译为“到彼岸”,佛教将我们生活在被虚妄(即富于欲望、幻想)所缠缚的俗世间比喻为此岸,真实自在的境界为彼岸;佛法则好比由此岸出发,度过人生苦海而抵达彼岸的一条船。大乘佛教将由此岸度往彼岸的方法分成六个要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称为“六波罗蜜多”或“六度”,故“般若波罗蜜多”可简称“智度”,直解为智慧到彼岸之意。 “心”解作心要精髓,《心经》可理解为《大般若经》的精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整个意思是叫人透过修行而体证“空”的精义,以高层面的智慧来超脱苦恼,到达解脱自在的彼岸境界。 《心经》的主要精神是指出人生的诸多苦恼都是由执著而来的,我们执著自我和我所拥有及认识的一切。它使我们明白并破除执著,且在修行之同时,自己亦应帮助他人进修,自度他,一起得到觉悟和解脱。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