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267|回复: 4

编钟联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6 11: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钟联想
李燕臣

  编钟为大型打击乐器,兴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于诸侯之间,小为廷宴、大为祭祀,直至秦汉声震寰宇。青铜铸成的编钟形似悬斗,排列齐整、大小不同,飘动在钟架下的音质清纯亮丽,犹如律动。
  编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有序,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小棒分别敲打铜钟正侧面,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此钟鸣的音调不同高低有序,其速率抑扬顿挫,谱系之下尽显钟鸣雅乐之美妙,可演奏出婉转的曲调。编钟伴随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穿透寰宇历数千年传颂余音袅袅。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质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史称“音魂”。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瑟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这套编钟出自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钟钮,篆书铭文。在铜钟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徵、角、商、羽、五音俱全;如眼、桥、宫、曾等22个调式名称标注精准。另一面铸有律名、高低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还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钟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其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钟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此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宫商角徵羽是指中国传统五音,顾名思义,以五声起调就是由五个音(而不是七音)构成的调式。
  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宫廷及民间音乐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华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它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与西方音乐的大调、小调异曲同工。 
五声调式中的五个音是按照五度上行的关系得出后固定下来;假定从do开始,即为:do→so→re→la→mi,将这五个音顺序音程排列起来,便得到一个五度音阶,音阶内部的音程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并且其中的每个音都有一个名称:1 2 3 5 6,宫 商 角 徵 羽。

就其调式而言,五个音中的每一个都可以是调式主音,由此产生了中国七种调式:如宫调式:1 2 3 5 6(1)相当于西方音乐的C大调,由于中国早期记谱方式是祭酒相当于今天的乐队指挥,以曲笛定调,以丝竹音程来记谱,如此记谱之繁琐在无序状态下进行合奏,就更注重口传心授,乃至其精华所在,最终带入棺木,也是令古曲失传的主要原因?
  以今天的视角看待唐诗、宋词,就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歌曲,一定是唱出来的,而不是念出来的?尤其是乐坊及当时秦楼楚馆流行的词牌,其形制极为严整、平仄规范有序,确有丝丝入扣之感。如《菩萨蛮》,可谓典型的歌舞词牌,最初曲调以楚舞为基准踏歌而动,加之佛乐,翩翩起舞。晚唐花间派诗人温庭筠为粉饰闺情,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因多写相思之情又称婉约。他填写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极为规整;“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如果没有律动之声,此曲会哑然失色?
《蝶恋花》起于江南小调,而《沁园春》源于宫廷雅乐起调正宫,相当于C大调;可见词牌填词之严谨繁简有序、声情并茂。
  中国古代曾历数种记谱方法,但能流传至今的古曲很少,其难度观之胜读天书?据文字记载,战国初时、卫灵公下臣乐师称师涓,就能用文字记谱。现存史上实录乐谱,见于唐人手抄本古琴谱《碣石调•幽兰》。该谱“序言”说,《幽兰》是六朝丘明(公元493一590年)所传。其实它是用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的弦位,以及弹奏技法的文字著述。由文字谱发展成为采用文字符号笔画标识音位,注明右手弹法的图示,称减字谱。唐现存古谱的文字记载,记述隋唐时期工尺谱、减字谱(古琴用),已经很流行。
  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即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其谱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在敦煌发现的唐琵琶谱,记录了四根弦上每个指位的符号,如果定弦可以确定(调式),便可基本恢复原曲。
《敦煌曲谱》录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而在日本发现的《天平琵琶谱》,抄录年代在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下《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诗中记述:“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 可见燕乐半字谱在盛唐时期已很流行。
  时至宋元时期,古琴之曲主要是得益于减字谱以及晚唐陈康士等人整理各种谱式,通过众多琴家努力完善,乃至大量琴谱才得以流传于世。
  纵观世界格局,如今通用的记谱法是五线谱,即在五根等距离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符号记载音乐音程的长短快慢以及强弱标识的方法。最早发源于希腊,其历史要比数字形简谱早得多。古希腊音乐主要表现形式在声乐,其音乐记录就是以两组不同文字符号分别用于声乐及器乐的记谱。中世纪的格列高利圣咏、拜占庭圣咏及早期的复调音乐也使用文字谱记录。
  目前流行于世界的五线谱产生于11世纪,由意大利音乐家季多(Guido d'Arezzo,约公元990-1050年)发明。后来又出现了加线以及能适应不同音域,不同用途的高音、中音、低音谱表及总谱的表达方式。五线谱的出现细化了音乐所能包容的元素,无论你是哪国人,只要你识音律,就会一目了然。西方古典音乐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有赖于五线谱精准的记录。
  五线谱的问世相当于中国北宋年间,也就是燕乐半字谱、工尺七调流行期间,此时、正是词牌、舞曲、地方戏剧盛行的年代异彩纷呈。接踵而来的就是宋辽金元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大多词牌曲调散失于战乱年间。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在日本、南韩的茶楼酒肆中依然能听到北宋年间的《雨霖铃》。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曲牌以飘动的旋律再现情人离别的场景,情景交融抒发离情别绪;其凄楚情状令人为之动容,直白自然,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之情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及婉约派词牌的代表作,《雨霖铃》曲牌如果依然在中国流传,恐怕躲不过文革、早已销声匿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公元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少时攻读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初试不中,离家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放浪之中。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柳永又进京参加科举,再试不中,即罢考从曲填词。当时为乐坊填词,与今天音乐创作大致相同,乐坊要付稿酬。唐宋年间、落第文人,以此为生者不胜枚举。唐诗、宋词之所以繁荣,也有落破文人的一番心血?
  柳永深识音律、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更新词曲之多开创宋词新的格局令人仰止。他用词广泛,充分发挥俚词俗语在词中的作用,以适俗意象、平民视角,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彰显其独特的个性艺术;对之后宋词的影响力极其深远。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柳永四次落第,愤离京师,与情人(又称虫娘)离别,走水路南下、咏词《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曲缠绵悱恻、情景交融;一炮走红。此后便以填词为生,其名在词坛日隆。
  没想到十年之后、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工尺谱是中国汉族传统记谱法,源自中国唐代,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等汉字文化圈地区流传甚广;在中国近代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
  以今天的视角回看唐、宋以前,俗字谱(燕乐半字谱,或称古工尺谱)一般都用固定唱名法演唱。从歌舞伎音乐被戏曲音乐替代之后,近代工尺谱为适应不同角色的需要,采用同一唱腔下逐渐改用可动唱名法相互交替;由此工尺七调应运而生。这种民间宫调系统,重宫而不重调。七调只为表明调高(宫音位置)而设,其调式涵义一般只隐藏在尾句“煞声”(曲终结音)中;这一点与当今流行现代调式结尾定调同步。
  工尺谱最初以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诸多因素各有差异。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文字记录调式,如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表示音高(同唱名)的基本符号。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如同音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再高八度写作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向下双撇。
  工尺谱的节奏称为板眼,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为自由节奏;流水板每拍都用板来记,一般为1/4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步的节奏,腰板则是在乐前或乐后打板;一板一眼就是强弱、强弱板眼相合为2/4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板与三个眼相合成为4/4节拍;如京剧《赵氏孤儿》裘盛戎唱段就是慢三眼;“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却原来这内中还有隐情。”此段唱腔是典型的4/4节拍。所谓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或南曲中才有,可理解为并行节拍。
  音的排列体现了调式和调性,因此它又被称作调式音阶。大调音阶简称为大音阶,小调音阶简称为小音阶。如果是由七个音组成的调式,完整的音阶就是八度。顾名思义音阶就象阶梯排列,一级一级密排上行,组成音阶的音叫作调式音级。在七个音阶里,调式音级的表示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数字表示,其数字既不用阿拉伯数字,也不用汉字,而是罗马数字。1 - 7的罗马数字写法为I II III IV V VI VII。另一种是根据每个音级的作用,分别给它们起一个名称沿袭古谱;在中外数字记谱的年代里异曲同工。
  目前、世界流行使用最广泛的调式是用简谱表示12345671(do re mi) 八个音,七个音差为一个八度。但每两个音之间的音不平均。两个do之间,不含高音do,可以分成12份,其中有两个半音分成四份,称为12平均律。
  调式是7个主音之间一种结构关系,就是怎样在八度区间内平分12个音,定义12345671。大调是这样,全全半全全全半,对应12345671,do Re 之间差一个全音,re mi全音,mi fa半音,以此类推后面都是全音直到xi do又是一个半音。如此音程排列形成我们认知音乐的理念,即从小学唱do Re mi开始。
  如C大调,D大调等。C D E F G A B C在五线谱上表示音高的音符与钢琴键盘相合。每个可对应的声音频率,即音高不同、音阶结构一样。比如同一首歌,男中音可以唱C大调,女高音可以用D大调,听起来调子一样,音高不同;合声涌动在频率中听起来却很美,所以合声是展现声音的艺术。
  大调以何音为主音,就称此音为基准的大调。比如以C为主音即称C大调。用大写字母表示。大调的另外两种形式称和声大调、旋律大调,平时很少见。
  大调一般在进行曲,或欢快曲调中呈现风采,小调则用于抒情,如小夜曲、摇篮曲以及悲情伤感的曲调。包含和弦转位小调也在其内。大调以1、3、5为主音,或者其中任意一个音,在曲调中都能成为主音。而小调以2、4、6为主音,或者其中任意一个均可。区分大小调,要看该曲的主音是什么音,一般主要从乐曲的终止音上就可以看出其调式,大调一般终止于主音1(do)上,而小调则一般终止于主音6(la)上。
  如果稍加留意,正宗中国古曲,是没有“发(fa)”和“西(si)”两个唱名。如今依然流行的江南小调《茉莉花》即古曲,它全曲若用唱名哼出,只有“哆、唻、咪、梭、拉”,全无“发、西”两音,其根源在于宫、商、角、徵、羽,排列的音阶中最初只含正音,直至工尺七调问世之后才完成半音结构形成完整调式。
岳飞词《满江红》亦然,全曲大气磅礴,酷似钟鸣雅乐。
  中国传统音乐学理论对音阶的现代概念,分别从音律声等不同角度揭示其内涵。传统民族调式,最常用的主音有五个,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在首调唱名的“do、re、mi、sol、la”,称五声音阶。“五声”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顾名思义,五声调式就是由五个音(而不是七个)构成的调式。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宫廷及民间音乐中,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及完整音乐理论体系;因此尽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传统音乐中都可见五声调式,它依然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
  中国古老的记谱方式工尺谱,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已变为“天书”,但在昆曲界内依然延沿用,可谓“活化石”。用简谱记录昆曲曲谱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振飞曲谱》出版目的是为普及昆曲,之后越来越多用简谱记录的昆曲曲目相继问世,昆曲院团日常排练改用简谱;戏校,昆曲班的学员不再用工尺谱来学习昆曲,而工尺谱变为一门功课用来解读昆曲;为什么成为解读工具,如昆曲《游园惊梦》里的一段唱词,“莫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此唱段其字韵行腔要拖长,用工尺谱表达会更完美,而用简谱就不易唱完整。如今简谱已渗透各种音乐领域之内,改变现实状态下顺势很难?也许保留古老的工尺谱已成为一个难题?数百年沿袭下来的戏剧记谱习惯即便是客观存在,也无法于时代潮流抗争,更何况昆曲剧种之繁志向在申遗?
  进入21世纪、也许完美记谱方法还是一种期待,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记谱法能够完美无缺地记录音乐。如音高、力度、速度上的细微差异,许多装饰音的唱法及演奏方法等,都还需要演奏者凭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来加以具体的分析和处理。正确的记谱对创作和表演都是十分重要,每个学音乐的人应该很好地掌握记谱法,特别对学作曲的人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铸铜乐器为主体的编钟,韵律飘动中国元素穿透时空,传颂古今的长歌,敲击的是时代脉搏?也许重击节律的鼓点变为中国乐谱最早的使者,就在寰宇中徜徉周而复始。《礼记•投壶》载有鲁、薛两国射礼时击鼓的节奏谱:一种符号绘作圆圈,一种符号画为方框。其实两种鼓形的象形摹画呈现方圆,成为无声的谱式潜移默化的流于传承,也许伴随时代的旋律它在一板一眼的点击拍节。



  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涓涓细流沁润心田;
  音乐是高山流水下的神清气爽,平心静气陶冶情操;
  音乐是撞击心灵的涌动,使你放纵情怀慷慨高歌;
  音乐是深藏灵魂深处的宣泄,享受生活的美好憧憬。

                          《编钟联想》
                         作者  燕然搦管
                           2022年元月1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6 20: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才知音律仙,
调韵弘扬写美篇。
编钟联想论国粹,
赞拜抬头看远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7 09: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曲有误周郎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7 20: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七千年,
韵律荡心悬。
古曲周郎诗,
笔误笑荒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7 20: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历史缺半音,
思索探求笑黄昏。
历史见证华夏韵,
引领西欧多少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25 13:01 , Processed in 0.05748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