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素笺墨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15: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5-25 17:49 编辑

素笺墨之六十九

                            虞美人听雨_副本.jpg


                           虞美人·听雨    宋代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听雨画1.jpeg

   听雨图画2.jpg


    听雨图画3.jpg
   
   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分上下片看,上片是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感叹目前的境况。从通篇看,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成进士,而几年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战乱中颠沛游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可能写于宋亡以后。不妨想象,作者执笔写词时,抚今思昔,百感茫茫,伤时憾世,万念潮生,其身世之哀和亡国之恨是纷至沓来。涌集心头的。这里有个人一生的离合到悲欢,又有整个世局的风云变幻。要把这一切写进词中,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首词只有五十六个字,而竟然容纳了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和这么大的人事起伏,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其高明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具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的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作者首先选择了一幅歌楼上听雨的画面。画中展示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却启人想象,耐人寻味,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使读者从一滴水尝知大海的滋味,从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一个光与色的组合中,产生青春与欢乐的联想。从而想见身在其中的人,并进而推知他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但是,从作者一生看,这个阶段是短暂的,好景不长的。如果把整首词作为一个连属的画,那么这一画面,只居衬托地位。它是对后面的画面起反衬作用的。俗语说:“若要甜,加点盐。”有了这样一个显示青春与欢乐的画面,才使后面的画面更显得凄凉、萧索。
   这后面紧接着出现的是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从取景角度看,前一幅摄取的是楼内近景;这一幅摄取的是舟外远景。它是从客舟中望出去的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只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正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他进入壮年后,失去了“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家庭温暖,在兵荒马乱的大环境中,所过的是东奔西走,飘泊四方的生活,怀抱的是“望断乡关”凄凉心情。但他没有直接抒写那些痛苦的遭遇和感受,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而他的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含其中了。不过,就全词而言,这还不是作者要展示的主要画面,也只是起陪衬作用的。
在谋篇衍文方面,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顺叙下来的;但他的写作出发点却应当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继以上两幅一起反衬作用、一起陪衬作用的画面后,词人接着又让读者看到了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画中没有景物的烘染,只有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盧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就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温庭筠有一首《更漏子》词,下半首也写听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万俟咏也有一首以雨为题的《长相思》:“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乍看之下,两词所写,都与这首《虞美人》词结尾两句有相似之处。但温词和万俟词的辞意比较浅露,词中人也只为离情所苦而已;蒋捷的这首词,则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这首词写他一生的遭遇,最后写到寄居僧盧,鬓发星星,已经写到了痛苦的顶点,而结尾两句,更越过了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温词和万俟词的“空阶滴到明”句,只作了客观的叙述,而蒋捷的这五个字前加上“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看似冷漠,近乎决绝,但并不是痛苦的解脱,却是痛苦的深化。这两个字,在感情上有千斤分量,而其中蕴含的味外之味是在终篇处留待读者仔细咀嚼的。(陈邦炎)

作者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蒋捷像.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5 17: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6-3 19:16 编辑

   一场疫情把我困在家中,日复一日,已近两月。足不出户的日子里,静心抄写诗词文赋,化解疫情带给内心的阴翳,素笺墨痕里留下一段心路历程。
  旦暮渐暖,春花谢尽,荷叶出水,初夏来临。企盼解封之日快到来,生活平静人康宁。



       文房四宝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11: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6-1 20:57 编辑

素笺墨痕之七十


            山中雾.jpg



                      对联_副本.jpg






雨中竹.jpg

                          
                                      山抹微云无墨画
                竹敲秋雨有声诗

       这是一副集句联。其上联“山抹微云”语出秦观词《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这首词流传久远。其中的“抹”和“微”字,用得巧妙、新奇,博得历代文人墨客的喝彩,秦观因此而被苏轼誉为“山抹微云秦学士”。
“竹敲秋雨......” “秋雨”在古诗中更是比比皆是:“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长恨歌》,白居易);“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应天长》,冯延巳);“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李贺);“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栾家濑》,王维)......
     淡淡的烟云缭绕在深秋的山腰间,活脱一幅不着笔墨的山水画;清劲的秋风推搡着墨绿的丛竹,潇潇的秋雨飘洒在竹叶上,发出动听的声响,竹子有节奏地摇曳着,宛如陶醉了的诗人在低吟轻唱,分明是一首有声的风景诗。
把细雨的“飘洒”、竹枝的“摇曳”描述为“敲击”,把烟云的“缭绕”描述为“涂抹”,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壮丽多娇的大自然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轻松洒脱心境的生动表露。这副楹联用词精妙别致,超凡脱俗,令人体味到“诗中有画,画中有声”的一种极美的境界。


      终于盼来明日解封的消息,又能走出家门,重新拥抱大自然,不必每日伏案抄写诗文消遣时间了。至今日《素笺墨痕》正好凑满七十篇,留作一段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0 10: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瘟疫闹人,国荣老师调整心情,抄写诗文七十篇,与文友们分享素笺墨痕。

  结篇“山抹微云无墨画  竹敲秋雨有声诗”,亦诗亦画,有声有色,太妙了!

  谢谢国荣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3 11: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抄写诗词有毅力,这么多的知识点,长学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7 09: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兄好:
  接到网站服务商警告:素笺墨痕之四十六,发现敏感瓷,当今huang上,已用拼音处理了。
  该干哈干哈,不必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3 08:21 , Processed in 0.03552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