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素笺墨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4-3 18: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笺墨痕之四十五

   陆游诗_副本.jpg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作者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孝宗即位后,陆游曾向他陈述了有关定都、备战和革新政治的建议,使得朝廷主战气氛甚浓。隆兴二年春,陆游积极支持爱国将领张浚北伐,符离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势力日炽,张浚被罢免,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抵达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是他一生中身临前线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西北国防前线。他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山川形势和民情风俗,形成了他的“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战略思想,积极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但南宋朝廷无法容忍他策划北伐的活动。最后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并没有消减。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写作者在镇江前线时,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高大战舰;在南郑前线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瓜洲渡”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的瓜洲镇,此事指宋孝宗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劝说支持张浚用兵,准备北伐事。“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边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做王炎幕僚,曾筹划恢复中原大计,领军队强渡渭水,策马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作战。作者采用列锦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一处在秋天! 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陆游。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陆游像1.jpg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江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4 12: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笺墨痕之四十六

高适诗1_副本.jpg   
       高适诗2_副本.jpg   

         高适诗3_副本.jpg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今译

滚滚的烽烟,浩浩的征尘,在汉家东北边疆飞扬,
一个个汉家大将为击退进犯之敌,辞家别乡。
男子汉,活在世上本来就应该横行闯荡,
更何况,当今huang 上对英武战功格外恩赏,不比寻常。
锣声鸣响,鼓声震荡,山海关下摆下战场,
一面面战旗,在碣石山间逶迤飘扬。
校尉飞骑,飞越了沙漠瀚海,传送来十万火急的书信奏章,
报告敌酋单于正在狼山围猎,猎火照得天地通亮。
我国的边境线上山川萧条,黯淡荒凉,
敌军的铁骑,凭借着风雨雷鸣,进攻猖狂。
战士们在前线,已经大半英勇阵亡,
将军的营帐却依然是美人歌舞,酒宴飘香。
深秋的大漠边塞草木凋萎枯黄,
搏斗奋战的兵士身影一个个倒下,倒在孤城下伴着落日残阳。
那身受恩宠的边将呵平素骄悍轻敌,
致使我军呵,筋疲力尽,却仍然难以冲破层层包围。
士兵们,穿着铁甲,长期戍守在边塞疆场,
妻子们,独守空房,泪水似珍珠般晶莹发光。
少妇们在故国家园,白白寸断柔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塞空自回首,引颈遥望。
唉!你这不可度量的边塞呵,
漫无边际,遥远漫长,笼罩着一片寂寥苍茫。
长时期的战争杀气化作一片片战云飘荡,
整夜里,只听得一声声刁斗,那凄凉的声响。
战场上刀光剑影,惨淡血光,
谁人是为了功勋谁人是为了名扬!
呵!何等惨痛艰苦的战场!
令人至今还怀念那汉将军——李广!

  本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 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 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 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 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 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 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 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诗人有力的讽刺。 从大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 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 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 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 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 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 “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 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 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  ,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   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瞈、王之淆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百度)

高适像.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5 16: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5 17:37 编辑

  素笺墨痕之四十七
      文天祥诗_副本.jpg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像.jpg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这是文天祥在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是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的一首诗。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这首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为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尤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自"五四运动"以来到抗日战争,在中国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0: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6 20:52 编辑

素笺墨痕之四十八

       辛弃疾词_副本.jp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画像.jpg
   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上片写军容的威武雄壮。开头两句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当他睡觉一梦醒来的时候,还听到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角”,古代军队的乐器,如同今天的军号,有竹、铜、牛角等制品。三、四、五句写许多义军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古代有一种牛名叫“八百里驳”。“八百里”,这里代指牛。“麾下”,即部下。“炙”,这里是指烤熟的牛肉。古代的一种瑟有五十弦,这里的“五十弦”,代指各种军乐器。
  下片前两句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作”,与下面的“如”字是一个意思。“的卢”,古代一种烈性的快马。三国时代,有这样的故事:刘备带兵驻扎在樊城(今湖北省襄樊市),刘表不信任他,曾请他赴宴,想在宴会上捉拿他。刘备发觉这个阴谋后,便从宴会上逃出。蔡瑁去追赶他,当时他所乘的马名叫的卢。在他骑马渡襄阳城西檀溪水时,的卢溺在水中,走不出来。刘备非常着急地说:“的卢,今天有生命危险呵,应当努力!”于是,的卢马一跃三丈,渡过溪水,转危为安。“马作的卢”,是说战士所骑的马,都象的卢马一样好。“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能够代表作者的豪放风格。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像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9 19: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9 20:08 编辑

素笺墨痕之四十九

       宗泽诗_副本.jpg
                            早发       宗泽
                繖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宗泽像.jpg


   宗泽是宋代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陆游有两句著名的诗“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就是把两人相提并论的。他的诗虽所存不过二十来首,但一部分诗从一个抗金将领的角度反映了宋朝的抗金战争,很有特色。《早发》便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早发》写宗泽率领自己的军队于清晨出发,去进行一次军事活动。全诗的气氛可以用诗中的一个“静”字来概括。这“静”既是早晨的大自然所特有的宁静,又是纪律严明的宗泽部队行军时的肃静,更是一场激战即将来临之前的寂静。这三种“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逼真的行军图。
  “繖幄垂垂马踏沙”,写的是行进中的军队。“繖幄”是主帅行军时所用的仪仗,“垂垂”是张开的伞有秩序而无声地移动的样子,给人以静悄悄的感觉。“马踏沙”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那战马踩着沙地所发出的沙沙声,更衬托出行军队伍的整齐与肃静。这一句的特色,就在于用一个视觉画面表现了一个听觉印象;而行军队伍的肃静不哗,正是反映了宗泽部队的纪律严明,有战斗力。
  “水长山远路多花”写了行军队伍周围的自然景色。悠长的流水、绵亘的远山、点缀于路旁的野花,这三者所构成的意境,是一种大自然在清晨时分的静谧。大自然的宁静与行军队伍的肃静互相映衬。“水长山远”既是说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行军路线之长。而宗泽既有闲情雅致欣赏周围的山水花草,则表明他对即将来临的军事行动早已成竹在胸,为下面一句的正面描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眼中形势胸中策”,正面描写了主人公的思想活动。“眼中形势”,是指当时的抗金形势;“胸中策”,是指他将要采用的战略战术。宗泽骑在马上,分析着当时的形势,考虑着自己的对策,觉得一切都已了然于胸中。正因为这样,所以“缓步徐行静不哗”,让部从放慢速度,坚定而又稳重地向前行进,静悄悄地没有喧哗之声。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是一种名将指挥下的部队的风貌。在“静不哗”中,既表现了严明的纪律,也表现了激战来临之前的肃穆气氛。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平平实实,不作豪迈语,却写出了一个大将的风度,一直脍炙人口。

   宗泽(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汉族,浙东乌伤(今浙江义乌)人,宋朝名将。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七月,临终三呼“过河”而卒。死后追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著有《宗忠简公集》传世。

    宗泽像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1 08: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11 08:22 编辑

素笺墨痕之五十

    李纲诗_副本.jpg
《胡骑长驱扰汉疆》 -·李纲

  伏读三月六日内禅诏书及传将士榜檄,慨王室之艰危,悯生灵之涂炭,悼前策之不从,恨奸回之误国,感愤有作,聊以述怀

  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提防。
  关河自昔称天府, 淮海于今作战场。
  退避固知非得计, 威灵何以镇殊方?
  中原夷狄相衰盛, 圣哲从来只自强。

   李纲像.jpg

   李纲是南北宋之交最有声望的抗金派领袖。写这首诗时,他已被流放到广东边远的地方。单就长达四十八字的诗题而论,作者的抗金信念、爱民精神和爱国赤心也是感人的。他悉心“伏读”高宗赵构1129年3月16日的“榜檄”(通告),从中获悉赵构将帝位被迫让给不满三岁的儿子。所谓“内禅”,即皇帝活着传位给太子。是年年初,金人围攻扬州,赵构逃至杭州。他的卫队激于抗金大义,进行武装暴动,迫使赵构下诏退位。政变发生后,宋将韩世忠等人也发出檄文,派兵拥护赵构恢复帝位。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作者挥笔写下这首“述怀”,慨叹“王室之艰危”,哀怜“生灵之涂炭”,痛惜自己的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憎恶投降派的误国之举。
   首联痛忆朝廷只知醉生梦死,无心御敌,也反对御敌,终于造成金兵南下,中原丧失。靖康元年(1126),金兵渡河,徽宗赵佶匆忙传位钦宗赵桓,率先南逃;钦宗即位后,也决计让出汴京出走。正当钦宗待逃之际,李纲阻止了这场大逃跑,号召军民留京坚守。可钦宗求和心切,竟罢免了李纲的亲征行营使之职。罢命一下,“军民不期而集者数十万,呼声动地”(《宋史·李纲传》),迫使钦宗收回罢令。等到金兵一退,钦宗便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将李纲革职流放。建炎元年(1127),高宗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迫于形势和舆论的压力,起用李纲为相。李纲反对高宗退避东南苟安,主张进驻南阳,夺取中原,同时要求招抚河北、河东义军,在敌后抗战,形成抗金的天罗地网。这两条建议均遭奸臣诽谤,也为赵构的妥协政策所不容,于是李纲第二次被罢相免职。建炎三年(1129),金兵围攻扬州,高宗赵构慌张逃往杭州。首联,通过对比,回忆了宋、金双方的情况。“胡骑”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地“长驱扰汉疆”,主要责任在于“庙堂高枕”,失去了对敌人的提防。颔联,进一步指出宋家王朝妥协、逃跑政策的恶果。战前,失去提防;战时,妥协、逃跑,终使函谷关、黄河和淮河流域变成了杀声震天的战场。颈联强调指出:逃跑,只能增长敌人的嚣张气焰,灭掉宋家的威风,威风一旦灭去,还有什么威信使边远地区顺服呢?尾联是作者语重心长的规劝,规劝“圣哲”(英明的皇帝)应该从逃跑中猛醒,奋发图强,使半壁江山失而复得,由衰而盛。这奋发图强的良策,就是抗战。
   作者的抗战主张,满怀着耿耿衷肠在娓娓陈述战与逃的得失,让人在颔首赞许中看到了作者虽然身处逆境,仍然具有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1 09: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11 16:39 编辑

   当前上海抗疫形势严峻,近期阳性感染者数量居高不下。全国驰援,尽锐出击,背水一战。封控阶段要求做到足不出户,每日用毛笔抄录历代优秀的诗、文、词、赋,既温故知新,亦充实宅家生活。日后翻阅《素笺墨痕》,会忆及当今那段众志成城的抗疫日子。感谢荒友们的关注陪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3 07: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13 07:46 编辑

素笺墨痕之五十一

      岳飞诗_副本.jpg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岳飞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像.jpg
 紫岩张先生即抗金名将张浚。张浚奉命督师抗金,岳飞也率部队参加了战斗。张浚出发时,作者写这首诗,鼓励张浚收复失地,统一中国。诗的大意说:军中的号令像疾风暴雷一样迅速传遍全军,官军的声威震动了大地的每个角落。军队长驱直入,必将迅速收复河洛一带失地,一直攻打到幽燕一带。战马到处,踏着入侵之敌的血迹,旗杆上悬挂着敌国君主的头颅。官军胜利归来,把好消息报告皇帝,收复了失地,祖国又得到了统一。
  这首诗气魄豪迈,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4 18: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14 18:22 编辑

素笺墨痕之五十二

    正气歌2_副本.jpg

      正气歌3_副本.jpg

      正气歌4_副本.jpg


                                                                正气歌   文天祥
.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译文
  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体形。在下面就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就表现为日月辰星。在人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天地和寰宇。国运清明太平的时候,它呈现为祥和的气氛和开明的朝廷。时运艰危的时刻义士就会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在齐国有舍命记史的太史简,在晋国有坚持正义的董狐笔。在秦朝有为民除暴的张良椎,在汉朝有赤胆忠心的苏武节。它还表现为宁死不降的严将军的头,表现为拼死抵抗的嵇侍中的血。表现为张雎阳誓师杀敌而咬碎的齿,表现为颜常山仗义骂贼而被割的舌。有时又表现为避乱辽东喜欢戴白帽的管宁,他那高洁的品格胜过了冰雪。有时又表现为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亮,他那死而后已的忠心让鬼神感泣。有时表现为祖逖渡江北伐时的楫,激昂慷慨发誓要吞灭胡羯。有时表现为段秀实痛击奸人的笏,逆贼的头颅顿时破裂。这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宇宙乾坤,正义凛然不可侵犯而万古长存。当这种正气直冲霄汉贯通日月之时,活着或死去根本用不着去谈论!大地靠着它才得以挺立,天柱靠着它才得以支撑。三纲靠着它才能维持生命,道义靠着它才有了根本。可叹的是我遭遇了国难的时刻,实在是无力去安国杀贼。穿着朝服却成了阶下囚,被人用驿车送到了穷北。如受鼎镬之刑对我来说就像喝糖水,为国捐躯那是求之不得。牢房内闪着点点鬼火一片静谧,春院里的门直到天黑都始终紧闭。老牛和骏马被关在一起共用一槽,凤凰住在鸡窝里像鸡一样饮食起居。一旦受了风寒染上了疾病,那沟壑定会是我的葬身之地,如果能这样再经历两个寒暑,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自当退避。可叹的是如此阴暗低湿的处所,竞成了我安身立命的乐土住地。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奥秘,一切寒暑冷暖都不能伤害我的身体。因为我胸中一颗丹心永远存在,功名富贵对于我如同天边的浮云。我心中的忧痛深广无边,请问苍天何时才会有终极。先贤们一个个已离我远去,他们的榜样已经铭记在我的心里。屋檐下我沐着清风展开书来读,古人的光辉将照耀我坚定地走下去。

文天祥画像.jpg

  《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忠君爱国、为国捐躯,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的思想感情。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7 19: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17 21:28 编辑

素笺墨痕之五十三

       别赋1_副本.jpg

       别赋2_副本.jpg

       别赋3_副本.jpg
         别赋4_副本.jpg
       别赋5_副本.jpg

                                                                                  别赋    江淹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珮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白话译文
  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事情,莫过于离别啊!况且秦、吴是那样绝远的国家,而燕、宋两地又相距千里。在绿苔始生的春季,或者凉风乍起的秋季,尤感凄切。因此,远行人肝肠痛断,百感交集,哀伤不已。风声萧萧异于平日,白云漫漫似觉变色。船儿在水边停滞,车子在山侧缓行;船桨迟缓哪能前行,马儿悲鸣声声不止。掩盖酒杯,谁还有心喝酒,搁置琴瑟而泪洒车轼。家中闺妇含愁闷卧,恍若有失。阳光顺墙下移隐没了光彩,月亮爬上楼头栏杆倾泻清辉;看那红兰缀满秋露,望那绿楸蒙上了白霜。巡绕空房高柱虚掩重门。抚摸着锦绣帷幕徒自悲凉。推想那在外人的梦魂徘徊不前,猜想他离别的心情也神魂不安。
  所以,离别虽然是同一心绪,而分手的原因却千差万别。至于那些骑乘骏马银鞍者,或者乘坐华美车子的富贵者,他们在长安的东都门外设帐饯别,在洛阳金谷园里置宴送别。琴瑟箫鼓一齐演奏,歌女的随乐歌舞使佳人十分悲伤。她们佩玉戴珠在暮秋显得非常富艳,身着罗绮在早春显得格外娇丽。悲伤的歌声使马停止吃草而仰头静听,惊动得深渊的鱼儿也跳出水面聆听,到分手时含泪而别,同样感受到别离寂寞而伤神动情。
  还有思恩图报的仗剑侠客,勇于报仇的青年之士,像刺杀韩相的聂政、谋刺赵襄子的豫让、吴宫行刺的专诸、燕市高歌的荆轲等壮士,他们辞别父母,割舍妻子,去国离乡。洒泪永别,拭泪相视。驱赶征马,头也不回地走了,只见路上扬起阵阵尘土。正是怀着感恩之情以一剑相报,并非为换取声价于死后。钟磬震响吓得懦夫脸色陡变,亲人悲恸得尽哀而死。
  有时边境烽起,战士们挎弓带箭奔赴前线。辽水宽阔无边,雁山高耸入家中春风和暖,路上草绿花香。春日丽天闪耀光辉,清露遍地闪烁着光彩;阳光照射红尘灿烂明亮,飘拂的雾气一片云烟。在攀桃折李的韶光里不忍分别,送别丈夫从军,泪湿裙衫。
至于远赴异国,哪有相见的日子?远望高树含烟的故乡,在北边的桥梁上诀别告辞。仆从为之心感神动,亲朋也都悲伤泪流。当随地铺些柴草而坐诉别情时,唯有举起杯酒一叙分离的悲凉。正值秋雁南飞的日子,适逢白露遍地的时光;怨恨啊怨恨那遮断了视线的远山曲处,远行人走呀走呀沿着悠长的河边而去。
  又如丈夫远居淄水东边,妻子住在黄河北边。曾经共同晨起装扮琼佩而照镜,傍晚在薰炉旁相对共坐。如今丈夫在千里之外做官,妻子叹惜虚度青春时光。愧对深闺琴瑟而无心抚奏。深掩黄色罗幕高台晦暗以免眺远伤怀,少妇庭院关闭着绿苔春色,秋天时的帐幕上映照着明月的清光,夏天守着清凉的竹席日长难熬,冬天对着昏暗的孤灯寒夜多么漫长!织锦织成诗啊泪流尽,凝视着回文诗啊对影独伤。
  或有华山求道方士,服食丹药,深山为家。仙术高妙还在修炼,道行要深远未得真传。一心守着炼丹炉不思念人世,烧着丹炉意志正坚。他们乘坐白鹤飞上银河,骑着鸾乌升腾中天。转瞬就可游行万里,短暂小别而世间已是千年,只是世间看重离别,辞谢主人升天时依然非常留恋。
  世间有赠送芍药的情诗,有赞颂美人的歌唱,男女桑中幽会,上宫相约。当春草碧绿,春水泛波时,分手南浦水边,那是多么悲伤!至于到了秋天,清露如珠,明月如玉,月影露光,忽明忽暗,与情人相别,眷恋不舍。
  所以离别的情况种种不一,分别的原因各式各样。总之一有离别必有哀怨,一有哀怨必然充心塞胸,使人意惨神凄,心惊骨折,悲伤至极。即使有扬雄、王褒的文才,有严安、徐乐的精妙的文笔,有金门文士的才华,有兰台群荚的浩博,写赋有“飘飘凌云”般的美誉,文辞华美获得雕镂龙文的名声,但谁能描摹离别时刻的情状,叙写分手长别时的伤情。
别赋图2.jpg

《别赋》作者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早年仕途不得意,而在文学创作上获得很大成功。萧道成废宋建齐,他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丞、国子博士、御史中丞等职。萧衍执政后,他迁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伯。其诗意趣深远,善于刻画模拟;其赋遣词精工,尤以《别赋》《恨赋》脍炙人口。江淹一生经历宋、齐、梁三朝,优秀作品多作于早先仕途坎坷之时,后来仕途得意,便无佳作,世称“江郎才尽”。

江淹像.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1 20:04 , Processed in 0.03937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