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438|回复: 8

四川行-乐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10 23: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内旅游文札
四川行
--青山绿水中的大佛
王念周娅

   在四川旅游,找一处有山也有水的地方并不难,但要找一处有名气、又有文化和历史的山水游玩,即使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也不容易。认真查阅有山有水又有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市,非乐山莫属。到乐山旅游是我和周娅多年的愿望,到乐山看大佛也是我们多年的向往。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都建有大的佛像,有的站立、有的静坐,还有的躺卧。能够凿造佛的多样形态体现了人们对佛的向往、追求和敬仰。人间的佛像千姿百态,每座都是那么庄重慈祥,有尊严。佛教大约在秦末汉初由印度传入中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佛教东传并在中华大地扎根蔓延,其规模之大、影响力之深厚,尤其在民间植入之深已成完全融入了东方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国,就我所知道的大佛有河南洛阳龙门大佛、山西云冈大佛、甘肃莫高窟石佛、重庆大足石佛等等。小时候听人们传说各种大佛神奇的故事总能勾起我的想象。这些佛像分散建在了中华大地,由于没有亲身看过,印象抽象模糊,甚至连哪尊佛像出自哪个省市地区都搞混。1981年看过刘晓庆主演的电影《神秘的大佛》后,我心中对乐山大佛算有了具体形象,也定了位。1983年我调到驻西部非洲贝宁大使馆工作。中国驻贝宁大使馆商务处一共四个人。参赞夫妇和我之外还有一名外交部从四川省外办借调的工勤人员兼司机小张。小张师傅是乐山仁寿县人,闲时时常提起他家乡乐山,提及大佛。这些都增加了大佛像的神秘感和我对这尊大佛的向往。
1.jpg
端坐在山间的大佛


   乐山的这尊大佛在成都以南约160公里,乘旅游大巴只需两个小时的行程。这尊大佛建于公元803年,高七十多米的佛像依山体凿建,坐落在山中与山体形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周边环境山灵水秀,风景十分壮观。大佛的身后是郁郁葱葱的凌云山和乌尤山。两山不高也就百来十米,但峰峦错落,丹崖峭壁四季葱茏,茂林修竹终年青翠。二山竞秀更加凸显大佛的气势。
2.jpg
躺卧在天地间的大佛


   我们在大佛像对面乘坐渡轮游船的码头和旅游大巴的停车场看大佛,看对面与大佛结为一体的凌云山和乌尤山。导游说,我们所在的地方是观赏睡佛最好的视角。导游激昂指点江山,我站在滚滚流动的岷江水边,心诚心静默默观佛。


   岷江离开其发源地横断山在成都平原由北向南奔流而下,途径乐山,直奔一百公里外的宜宾。岷江在宜宾结束了自己的使命,更名为扬子江,流向也由南北流向改为由西向东。人们说,四川之所以被称之为“天府之国”主要是四川盆地物产丰富。我以为,四川盆地的魂魄在成都平原,而赋予成都平原灵魂的正是我眼前这条千年流淌不息的岷江。


   我感觉面前滔滔流淌的岷江水是那么亲切,那么壮观,那么令人向往。长江源头的神奇,它的样子?对它源头探秘曾经是我儿时的梦想。现在长江源头的江水就在眼前,就在脚下。多年的探求竟然这么轻而易举的了却了心愿,一种释然感油然而生。


   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都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主干河流,也是长江上游的源头江水。三条水系在中国都属于流量充沛的大江大水。乐山西边是横断山脉,三条大水分别从横断山不同的山脉冲出,从乐山的西南、西北和北面汇至乐山的凌云山,在大佛的脚下并流,形成万里长江上游的主干流岷江水系。上天的恩赐赋予了凌云和乌尤两山秀美的景色,大自然造化在两山之下形成三水并流碧波滔滔的奇特景观。我们看大佛的那天阳光少、多阴、有雾,距离略远一些就看不清楚。但是漫天淡淡的雾气似乎更增添了大佛的神秘感,我们在雾里朦胧观佛,心里心里涌动着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大佛背倚凌云山,落坐在三江的交汇处。大佛的头部与山巅齐平,佛身呈坐态完全依山凿造,与山融为一体,形成山的佛和佛的山。大佛慈眉善目,双手自然平放在双膝,双足稳稳垂踏山脚,千年来安坐在那里神闲气定,目视着滚滚而来的三条大水在脚下汇聚。三江并流后的岷江更加充盈,壮阔,不停不歇欢快地向南奔流而去。


   岷江对岸的凌云山和乌尤山就像一座城市公园,其实那里是一处景区。山上的凌云寺就在大佛像头头顶的位置;山上有唐代建造的古砖灵宝塔,一直是岷江往来渔船的定位标志和乐山地区标致性建筑。凌云山虽然不高,但景色精致,景点集中。尤其两山横向排列,远远望去就像一座躺卧的大佛,而乐山坐佛正好处在卧佛心脏的位置。这种设计之奇、之妙,这种天造偶合体现了古人的佛心匠意。这种人为凿筑与大自然的天成形成了“佛中有佛” 和“心中有佛”奇观,千年来,在当地人心中留下了“上朝峨眉,下拜凌云”的敬拜心念。凌云山的两尊大佛,一佛端坐在青山绿水的江畔,一佛躺卧在天地之间,双佛一坐一卧形成了这片灵山秀水的核心景观。
3.jpg
作者在大佛前留影


   游人在乐山都会遇到如何游览,如何观佛的选择。乘船游览观佛从容不迫。游船在江面缓缓移动,游客在甲板上精神兴奋接受大佛的阅视。人们在游船上亲近江水,享受在岷江乘船的同时可以全景瞻观大佛的尊容。在对面登山的游览者多为年轻人。他们喜欢深入大佛所处的自然环境,切身体会自己与大佛的比例。


   我还是喜欢在山的对面隔江观佛。


   有不少游客乘渡船江到对面的凌云山下,抵近观佛或沿大佛身旁的栈道上山。凭栏望去,我看到江的对岸有许多人沿大佛身边的栈道上下,在大佛脚下的平台上也挤满了晃动的人群,他们拥挤在两边岩石峭壁搭建的栈道上。到对岸抵近观佛,虽然深入其境但只能观其一点,看到大佛的一侧或一角,不能窥到大佛的全貌。在乐山观佛,首先要看大佛坐落的山水和自然环境;其次看大佛在天地之间的位置和看大佛坐姿的整体气势;最后观拜的是大佛慈眉善目的尊容。千年来,朝代不断更替,乐山的社会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而乐山的山依旧郁郁葱葱,乐山的水依然长流湍急,乐山的大佛还是当初慈眉善目的尊容没有丝毫改变。他静静地注视着这里的山水,注视着乐山这片土地千年不变的大自然。


   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千年来大佛就这样安坐在凌云山,静静注视着三江之水滚滚南去。它是长流不息之水和过往竹筏渔舟的守护神,也是这个地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它见惯了往来的渔舟竟帆,经历过江水的枯水期也见识过长江洪峰的咆哮。它还见证了脚下这片土地在历史上的名字不断变换,最终由嘉州变成了今天乐山;见证了这片土地千年来在漫长的历史中沧海桑田的变化。迎着江畔徐徐的清风,我在江畔踱步沉思,凭栏眺望尽收眼底的江面。宽阔的江水缓缓流淌,对岸就是我心中的大佛。只有穿越远古时空,才能探求历史上乐山的人,品味历史上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事。与大佛贴近就是与历史亲近,在大佛前静思就是与神佛通灵,与历史对话。万里迢迢来到乐山观拜大佛本是件令人兴奋的事,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参拜也没有许愿,只是抬头仰视大佛与其精神过往,心灵沟通。人们平日到寺院道观抽签参拜所寻求的也是这种心情释放,心灵的抚慰,这种与神与佛的无语沟通,心境通灵。
4.jpg
岷江水与躺卧在水畔的大佛


   三江并流的壮观奇景和经纬天地的壮观气势本身就是上天造就的一副天然画卷。大佛周边青山绿水的的自然状态,任何人身处其中身心都会舒展。我也是置身其中才感觉到这种三江并流绕大佛的自然环境具有震撼性的壮观。这么神奇的大自然还缺点什么?我在大佛前静思,大佛周边的山水环境让我切身体会到1200多年前老祖宗为什么在凌云山而不在其它地方凿大建佛像,也会更加理解我们的前辈为什么将大佛落址在这山明水秀三水汇流的凌云山。这是一幅已经存在了千年的画卷:不动的山体,流动的江水,静静端坐在山间和舒展身躯躺卧在天地间的大佛……这是大自然与人文元素结合勾画的图景,也是凌云大佛出世和存在的真谛。凌云大佛现身千年的历史也是这片地区大自然与巴蜀文化交融、沉淀的历史。江轮行至江心时移动缓慢,我在船舷望着来自不同方向缓缓汇集的江水,感叹祖国西南水力资源的丰富,感叹乐山地区的青山秀水,感叹大佛体现出的乐山地区自然与人文交融和谐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23: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旅游文札
大佛的名称辨

    大佛壮观,让我敬仰;大佛神秘让我向往。
    大佛端坐在我的对面,我们之间相隔岷江。我只是岷江边的一个游人,在乐山小住一晚的过客,而我面前的大佛静静的端坐在这里已有1200多年。大佛伟岸的身躯苍劲斑驳,双眼低眉,凝神俯瞰着静静流动的岷江。千百年来大佛以一种神态,一个模样和不动的山流动的江水构成了我面前这副千年永恒的自然景观。
                5.jpg               
凌云大佛是未来佛弥勒
   凌云大佛是未来佛。在我的印象中,未来弥勒佛总是光着头、敞胸露怀、体型胖胖乎,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导游告诉我:凌云大佛的神态和相貌其实是弥勒佛本来的样子。佛教在中华大地本土化的过程中,佛教的教义和佛祖的尊容发生了变化,弥勒佛也由原来文质、端庄、严肃、斯文形象改变成笑口常开,终日嘻哈、无忧无虑、挺着大肚憨笑的形象。我们心中弥勒佛那种洒脱的形象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凌云大佛的尊荣定型于唐代。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原,唐代的佛像正处在去印度化的进程中,这时的佛刚刚形成东方的形象,但还带有深刻的印度印记。凌云大佛结的是印度发式,但相貌已为东方人,身着也是华夏服饰,这是佛教东传时期佛像比较典型的造型特点。看着凌云大佛中华版印度特色的形态,我不禁想起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观音菩萨的形象改变更大,甚至变性,将原来的男身变性为女身。德国马克思的思想到东土后也有变化。国人读马克斯原著的人很少,大都从中国当代领袖的书中汲取马克斯的思想。马克斯原著的论述多少抽象,而中国的国情又有着显著的东方特色。
   如果说大佛的弥勒形象改变是适应东土的文化和风俗,那么大佛像的名字改变也那么随意,显然这是古老文化在强权之下不得不做出的让步。
   道教善言,尤其在捉妖驱鬼做法事的时候总是嘟嘟囔囔说个不停。佛教的僧侣话少,高僧大师更惜言。但我总觉得面前的大佛似乎有话要说。
   千年可以沧海桑田,是很长久的一段时期。在过去的千年,这座大佛经风沐雨就这样静静端坐在岷江畔注视着从未停止流动的江水,关注不断更换的朝代和不断进步的社会。人世间的变换让它感觉眼花缭乱,甚至看得不大明白。人们对弥勒佛最形象的评价就是那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有些事情这位佛祖看在眼里装在心中,没有说出来不等于他没有感觉,没有疑惑。起码,它对自己目前“乐山大佛”这个已经在联合国教科文机构挂号,登记注册过的名字会感到不解,甚至没有人对他解释为何将“乐山大佛”的名称强加给它。
6.jpg
弥勒佛定型后的形象
   1989年,在一项“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专题中,课题组用科技仪器对大佛像进行全身“透视”,发现大佛像壁龛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这就是传言千年,只闻其声不见实物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这是一块高6.6米,相当于两层楼房的高度;宽3.84米;面积约为25平方米的石碑。这座巨大的摩崖碑是研究大佛像最直接的第一手物证;碑文详细记录了大佛像的情况,也确定了大佛像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确定的正式名字。
   查阅谷歌和百度,大佛的正名“乐山大佛”,别名“凌云大佛”。大佛还有另一个名字“弥勒石像”。“弥勒石像“与“乐山大佛”一样,与其说是名字到不如说是一个指向性的说法,一种解释。两个名字,一个以地名为指向,一个以身份为指向。其实,大佛在建造后的千年中,正式的官名应该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凌云大佛坐落在凌云山中,是凌云山的一部分,故大佛自古就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说。人们习惯将这个凌云山中凌云寺的大佛尊称为“凌云大佛”。凌云大佛的名字已经使用了1300多年,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社会如何进化,这尊大佛的名称和它端坐的形态一样没有变化。
   乐山曾是古蜀国开明帝的故都。古时的乐山曾有过多个地名:南北朝称眉洲,北周称嘉州,隋朝时乐山曾经被称为玉津、青衣、游龙、南安、嘉定、夹江;唐朝称过剑南、罗目、戎州犍、犍为等十多个名称。在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八百多年中,乐山使用的名称也多达十多个。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乐山主要使用的地名是眉州和嘉州,并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乐山的地名一直在这两个名字之间不断变换。乐山的名字是公元1483年出现的。当时的眉州改称邛县,后又复升为州,在邛州下辖的六个县中第一次出现乐山县的名称。1949年后建立了乐山专区,1978年建立乐山市。乐山作为地区的名称尚不足百年。
7.jpg
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
   无论历史上乐山这片土地如何更换名字,坐落在凌云山的大佛没有更名也没有改姓,千年来它的名字一直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简称:凌云大佛。在1483年之前,在中华大地人们只知凌云大佛,而不知“乐山”为何物。
   大约在大佛建造完工680年后,历史已经发展到明朝成化年间,1483年眉州改为邛州,辖下六县,乐山作为一个县第一次在历史中出现。乐山的名字至今仅有五百多年。而凌云大佛顶天立地存留在天地间已经1200多年,它的名字竟然被新生的后生所替代。大佛如果有灵,它对更名这件事是怎么想?它是否认为更改名字的做法对这个地区千年的历史缺乏尊重。人们将“乐山有一个名字叫做凌云大佛的佛像”,简称为“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只是一种指向性称呼,不是名称。联合国教科文的审查机构也是一帮糊涂虫。尽管他们不懂中国历史,也看不懂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事,但板着手指也能够明白:一座在岷江水边已经存在了1218年,且具有文化和历史标志性的石像名字怎么能够随着它680年后才有的地方名字。毕竟,“乐山”这个名字在四川这块土地上才有530年的历史。这种曾孙子给超出五福的爷爷重新改名换姓的做法明显荒唐。
8.jpg
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
   其实,在荒唐的年代,随意更改名称的事情很多。我小学刚刚结束就赶上十年动乱,那个时候一个不到二十岁,名字叫宋彬彬的女学生为了显酷表现疯狂,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宋要武”。我家胡同口的那条街“佟麟阁路” 被改成“四新路”。那条本以抗日英雄佟麟阁名字命名的一条路在乱哄哄的运动中被改掉了。与佟麟阁路一起被改掉的还有我原单位附近的赵登禹路和张自忠路,一条被改成“中华路”,另一条被改成“工农兵东大街”。这样对历史不尊重,对当代抗日民族英烈不敬,漠视英灵的做法就发生在我的童年时代。令人宽慰的是,1984年,北京上述三条大街的名字在胡乱改名十八年后,又重新更改回了原来的名字。
   既然在岷江水畔生活了1218年的凌云大佛能够更名改性,那么,在大佛周边地区还有什么景物的名称不能更改能!这让我想起在这片地区另一个改名换姓的故事。
   在青衣江的上游,距离大佛五十公里开外有一个水利灌溉工程:东风堰。这处很有名的堰水工程是青衣江流域无坝引水灌溉的典范工程。东风堰的名字原为毘卢堰,是最初修建的时候根据堰首引水口附近的一个古庙名称定名的。这座水利工程建于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已有356年的历史。二百多年后,公元1900年人们将毘卢堰改为龙头堰。1967年更名为东风堰。两次改名的时期,中华民族都处在动荡的社会。前者处于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末期,后者更在十年动乱期间。社会不安定人心浮动,尤其最后一次竟然给一处三百多年的古堰工程取了一个当代,而且政治意义极强的名称:东风堰。貌似经过思考的谋动,从历史层面看就是轻率。胡乱改名的做法起码缺少对历史的尊重,敬畏。
    2014年9月东风堰申遗成功,成为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认定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遗的成功让人多少感觉别扭:在申遗中, 乐山使用的是“东风堰”这个现代并带有政治意味很浓的的名字,申请的却是世界级别的历史遗产。
   令人遗憾的是:1996年四川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申遗的时候没有使用大佛千年的古名,而使用了它的称呼或别名。这其中是否有某种误会?或许是四川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了一个国际玩笑?面对中国历史,这或许更是一种历史玩笑。不尊重历史,大佛命名之随意或许正是大佛感觉困惑和不解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23: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旅游文札

三代百年建大佛
   我隔江瞻观这座千古大佛,大佛在岷江的对面也静静的注视着我。
   坐落在凌云山中的大佛完全展现在我的视野中。大佛身躯伟岸头与山齐,广额丰颐的面容、安详从容的神态一览无遗。我面前的大佛双手自然抚膝,端坐在凌云山间,双足稳稳踏在滔滔的三水之上。千年来,他目不转睛注视着江水的流动,观察者人间的社会和变化。
1.jpg
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就是坐着也高达71米,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坐像佛了。在峭壁上凿造石像或文字在业内称之为摩崖石刻。乐山佛像之大,在世界大型摩崖石刻中也属于最大一个,更何况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弥勒未来佛。这还不包括它千岁高龄的历史……这些之最,这些本身自有的文化和历史分量很难不让这座大佛像名气外扬四射。我凝视着江对岸坐落在天地间的大佛,满脑疑问。为什么乐山大佛定型弥勒而不是其它佛?大佛在千年前降世的时候,中华大地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大佛凿建虽然工程浩大,但按照当时的营造水平,本应三十年就可以完结的工程为什么拖延至百年?我试图从大佛毫无表情的面相解码释疑。在我身旁与我一起观佛的游客像我一样思想的人不在少数,面对神奇的大佛,大家都免不了动探索究竟的心思,想了解大佛建造中间的奇闻异事,想知道与这座大佛诞生相关的历史和背景故事。
   导游告诉我,乐山大佛始凿于公元713年,结束于公元803年,历时九十年。屈指一算,1300多年前的中国正处在唐朝中叶,大佛建造的百年在中华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大佛随唐王朝盛世的崛起而兴建,大佛工程完工后的唐王朝也由盛至衰辉煌不在。
2.jpg
面对世间的变化,大佛心如止境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唐王朝是一个发展到顶峰的时代,是史学家用“辉煌”一词形容的一个朝代。唐王朝始于公元618年,终于公元907年,在中华历史上确实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朝代。提及唐朝,人们往往冠以“大唐”或“盛唐”。在大唐王朝延续的289年中,先后经历了两段重要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两个鼎盛局面:初唐的“贞观之治”和唐中期的“开元盛世”。唐朝的盛世是在中华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是其它朝代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其中开创开元盛世的是一代唐皇,就是白居易叙事长诗《长恨歌》中提到的那位与贵妃杨玉环生死恋的玄宗李隆基。历史上的玄宗李隆基仪表堂堂,英勇、善谋略、有志向和抱负而且还擅书法通音律多才多艺。李隆基于公元712年登基,在位44年间,前30年创造了开元盛世,将唐王朝的辉煌推至极盛。但李隆基在执政后期怠政,导致天下大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在大唐开元盛世时期,地处偏安一隅,远在西南边陲重山峻岭围绕的四川盆地的西北部,一座跨世纪的工程也开始启动,开元盛事由盛至衰历经了四十多年的时间,而在四川青衣江、大渡河和岷江三水并流的凌云山下开启的这座工程对川江盆地,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和影响的持续力远远超出当时设计和建造者的想象。这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盛世给我们后人留下的精品遗产。
   当年建造这座大佛的工地或许千锤击石热火朝天,或许按部就班从容不迫,工程建造建建停停断断续续持续了九十年。大佛问世的过程伴随着唐王朝这一段盛衰的历史,见证了在一代女皇武则天之后的唐王朝一步步走向辉煌的过程,和它极盛而衰的整个历史、特别是大唐王朝在经历了安禄山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后无力再现昔日辉煌,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长达七十七年的一个混乱、分裂的特殊时期。
   公元713年,在李隆基登基的第二年凌云大佛工程开始动工。在跨度百年的营建工程中,历经了三代人的不懈努力。第一代建造者是一个名字叫做海通的法师。海通不但是建造大佛的倡议者,还是大佛工程的设计、经费的筹款人和营造工程的组织者。大佛工程进展到大佛像双肩部位的时候,为大佛工程操劳一生的海通法师过世。海通法师是大佛工程灵魂人物,一手托起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设计、筹款、营造……他是大佛工程的推手,一手整体推进着这座大佛的营造。灵魂人物的往生给大佛工程的造成极大的困惑,尤其建造费用的中断更是灭顶之灾。海通法师过世后,大佛工程因此中断,被搁置在凌云山下,岷江畔的荒野水边
3.jpg
摩崖石碑: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
   大约在公元740年,章仇兼琼担任了剑南西川节度使,在章仇兼琼主政川西五年期间,他重启了大佛的工程,不但为工程捐出了自己的俸金,并且还说动朝廷以麻盐税款支撑工程费用。随着章仇兼琼调离,工程财务来源随之中断,工程因而再次停工,而且一停几十年。这时期中华大地战乱频仍,唐王朝也就是从这段历史之后开始走向衰亡。
   四十年后,韦皋主政西川,他捐出了自己的俸禄,并推动重启大佛工程。韦皋主政川西长达二十年,直到大佛工程全部竣工。他是在大佛竣工后第三年调离川西的。人们将这件旷古工程命名“凌云寺大弥勒石像”简称“凌云大佛”。韦皋主持了大佛的竣工仪式并亲自为大佛像书写了《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一文。古人习惯以刻碑方式记录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于是,人们将韦皋的“题记”刻在大佛右侧临江的一面悬崖峭壁上。大佛的规格、尺寸、建造过程等大佛最原始的档案资料得以刻碑留存。
   这块摩崖石碑千年来只在一些书中偶尔提及,但都没有说明具体凿刻的地点。人们甚至认为此碑的存在是传说。直到1989年,在大佛建成千年后的某一天,一个偶尔的机会,人们在大佛右侧临江的一面悬崖峭壁上发现了这快25平方米大的巨大摩崖石碑。“乐山大佛”是因为大佛位于乐山地区,是人们的惯性称呼,不是大佛的名字。摩崖石碑中明确记录的大佛名字是“凌云大佛”。可怜的大佛在千年后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名字。遗憾的是,现在人们仍然在使用“乐山大佛”这个称呼作为它的名称,对大佛的名字的认定没有尊重历史事实,去真用伪,选择的名称仍然是替代品。
   大佛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这么浩大的工程在当时的作用与我们当今的社会也完全不同。古人建造这个工程是为了顺利航运减灾避祸,而在我们今天看来,大佛工程原先设计的功能已大为减弱,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第三产业是无烟工业,是前景灿烂的朝阳产业。旅游观光业在我国是近十几年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业态,也赋予了我们的大佛新的生命。佛像可以礼拜、作为景点可以观赏。围绕大佛可以建设景区……
   大佛这个跨世纪的工程,经历了三代人不懈的努力得以完工。三代人,百年跨世纪工程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大佛的文化和作用也得到了社会对它的再认识,它的历史定位和文化影响力已经遍及全国,甚至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这是当初的建造者们完全没有想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1 07: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绿山青山总是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3 08: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单位测量所参与了乐山大佛的测量绘制,一米八的年青人站在大佛的耳朵里,站直了,能举起手,耳朵眼上下两米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5 19: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博览 于 2021-9-15 19:19 编辑

乐山佛缘佛山乐,
作造山型山造作。
感悟三江三悟感,
阔知福源福知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9 11: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行
--岷江畔的思考
王念周娅

   大佛足下的三条江水在日夜奔淌,大佛双手搭膝,体态匀称,神情肃穆,正襟危坐在凌云山间。
    岷江的水本就丰沛,大渡河和青衣江两大水系在大佛前并入岷江后,江水更加壮阔,汹涌澎湃。经过大佛见证后的江水从乐山一路向东南直奔宜宾。乐山距离宜宾150公里,相当于北京至保定的距离。岷江在宜宾将与另一条大水金沙江汇合,形成中国最大的一条江河,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扬子江,国人俗称长江。
   我在岷江边静静的看着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感慨不已:眼前的这条江水就是长江的源头江河水?要知道,对长江源头水系的争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已经持续了400多年......
1.jpg
三水汇在乐山大佛前并流
   《尚书》 被列入儒家的五部经典书籍,俗称“五经”。这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禹贡》是尚书的分册,是一部专门记录中华地理和人文风貌的上古奇书。它将中华大地分为九个州,并对每个地区的山川、风貌、江河、植被、土壤、交通、疆域等人文地理等情况做了专门的描述。据说,禹贡由夏朝君王大禹所书的,在山川地理学上是一部经典古籍,更是千年来人们编写地理书籍的一部字典,是研究中国地理学的圣经。在中华历史上,历代编写的地物专著:汉代的《汉书 · 地理志》、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北魏的《水经注》和北宋的《太平寰宇记》等中国各个时期的地理专著都沿用了禹贡书中做出的定论,在禹贡一书的基础上续编续写。正是这部上古经典奇书提出的“岷山导江”的定句,确定了中华长江的源头江水是岷江。
   徐霞客一生遍走中华大地的名山大川,一生行走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规律的旅途中。徐霞客在短短54年的人生中有三十年都在旅途中,并写下了六十余万字的游记。长期的旅途奔波导致他两足俱废、撰写游记更使他心力交瘁。徐霞客的一生暂短,但精彩灿烂。他对禹贡一书关于长江源头在岷江之说有异议,就带着疑问考察,最终否定了已经持续了千年的旧说,提出了长江的江源是金沙江的新说。对长江源头原有定论的否定和提出创建源头的新说是徐霞客一生中最重要的论述,在他之后无人再提新议。长江源头之争也沉寂了三百多年,直到上个世纪1978年,国家考察队使用先进的设备才确认了长江江源是金沙江,肯定了徐霞客关于长江江源论点的正确。
2.jpg
金沙江和岷江都流经横断山
   公元1638年,作为一生中最后一次出行考察,徐霞客去了云贵高原,去了昆明、去了丽江、去了横断山。在考察的途中患病尤其足疾严重,他的双足已经不能人让他继续前行。他不得不中断考察打道回府。徐霞客的这次出行主要是为了考察长江的源头,并在考察中写成 《溯江纪源》。对长江源头旧说的否定和对新说的论证是徐霞客一生花费时间最长、精力耗费最多的研究课题。《溯江纪源》是这次考察的记录,也是徐霞客人生最后,最重要的一篇游记。他的这篇封笔之作是公元1640年坐着滑杆回家的路上写的。徐霞客这篇对长江源头的论证最终在峨眉山下,在凌云大佛像前定稿。可以想象,在岷江水流湍急的波涛中,一条小船载着疾病缠身,疲惫不堪的徐霞客顺江水而下,日夜赶程。当年的徐霞客一边论证着岷江不再有长江源头江水的头衔,一边乘着岷江水返回他的江阴老家。这点多少让岷江感到憋屈!徐霞客回家不久便病逝。
3.jpg    
  我个人倒认为:禹贡的旧说与徐霞客的定论之间相差了近二千年。二千年之漫长,期间地质和气象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禹贡关于岷江是长江源头江水的旧说应该正确。作为政治正确的一本地理圣经,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换,曾经支撑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大地物种、中华文明和社会的延续。两千年后,徐霞客提出金沙江为源头说也正确。而且持续至我们的今天。要知道,在远古时期,青藏高原曾经温暖、湿润,还存在亚热带森林。试想,在我们之后的两千年,长江的源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恐怕只有上帝才晓得。
   在我们所处的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国民生产总量仅在美国之后,在世界范围处于第二位。每每提及第一和第二的关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修昔底德陷阱”,意思是发展中的老二与已经发展在前的老大往往通过战争让名次重新排序。按照这个定律,处于老二的中国与居于老大的美国必有一战。
   我总在想,如果这个“修昔底德陷阱”是个伪命题,那么老大与老二通过战争决定排序的结论则另当别说。首先,修昔底德是古希腊人。尽管他是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学家,但他更是一名军人,而且在雅典强大的军队体系中是一名位居前十名的将军。他所处的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春秋与战国交替的时代。那个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的发展阶段都处在野蛮凶残的奴隶社会。修昔底德作为军人,尤其是奴隶时代的军人更崇尚武力,更容易在他所处的军人领域思考问题。对正在崛起与已经崛起的两个国体用战争解决排序位置的思考与结论适用于他所在军队环境和他所处的那个奴隶时代。在他之后的封建社会或许适用,但人类文明和社会结构已经发展的到今天的程度,很难想象那种以暴制暴,使用战争解决大国间排序的做法。或许可能发生在偏远荒芜之地占山为寇的山大王之间或市井中争斗好勇的黑社会里……在国体民主制度健全的国度间,很难想象老二能够通过战争取得老大的地位。
4.jpg
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汇流乐山

   我们知道,在机械加工和电子工业,一旦更换技术或先进的设备,生产能力就会有飞跃性提升。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和道德水准的提升,需要很长的一个时期,尤其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的形成甚至需要几代人不断的培养。一个强国的崛起有一个过程,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崛起需要时间。短期迅速崛起在经济上可以做到,但在文化、社会道德和法律上不但不能够成功,而且往往短命。一个民族崛起也需要需要足够的发展时间,更需要大的国际环境,需要周边邻国的帮衬。二次大战前的德国和日本都发展很快。当法国工人争民主闹工潮的时候,德国工人周末都在满腔热忱加班生产。在二战前欧洲,法国属于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德国的民族情绪高涨如打鸡血,处在非理性的狂热状态。日本的国民情绪也是高涨,扬言要在三个月灭亡中国。最终,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人民为这它们各自迅速崛起的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中国和美国如何争霸不是我所思考的主题,但我个人倒认为,本来中国作为亚洲霸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按照“修昔底德陷阱”的定义,日本身上的缚龙索已经解开,日本在亚洲争霸已经日渐行动。中国面对日本的苏醒倒是值得认真思考。
  江面微风徐来,我的思绪又回到现实。岷江水仍然在脚下流淌,它的神态自然,流速平缓。在两千多年前当它被尊称长江的源头江水的时候,它不张扬不浮华,不卑不亢千年如一日默默地为长江提供源源不断的江水。后来徐霞客推定禹贡“岷山导江”之说有误,并论证长江的江源是金沙江。岷江由龙头老大降为为老二后,它并没有气恼也没有抗辩,仍然夜以继日,终年不间断的为百公里外的长江输送着水源。岷江的心态令我折服。
  一个社会的发展有高潮也有低潮,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更会有喜乐与悲哀。如果对人谦和,处事深远,性情自然豁达,随之也会减少外界对自己心情的影响。这也是北宋范仲淹在其名动天下的散文«岳阳楼记»中所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然心境。
  导游在招呼大家准备回程。我凝神静静地看着宽阔的江面,我对这条曾经的长江源头江水有一种说不出的依恋情感。毕竟,在京城很难见到这样滔滔不绝,常年流动的江河水。猛然间我想到一个成语:静水流深。这个成语用来描述岷江的状态很恰当。无论水深还是水浅,岷江的水总显得那么从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9 1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行之大佛
大佛前的思考之海通和尚

   我面前的大佛头顶青天足踏三江,双手抚膝端坐在凌云山中,端坐在天地间,如天降如地涌,与天与山浑然天成。
   在乐山旅游,人们在岷江边满怀崇敬之心对坐落在天地间的这座伟岸佛像礼拜赞赏之时,往往不大留意大佛旁的一座雕像。相比大佛的天地高大,这座普通雕像的规模更显得小。雕像所塑正是凌云大佛像的建造者,也是这座伟大项目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海通和尚。
A1.jpg
三水并流示意图
   大佛高高耸立在凌云山间,从西部横断山冲出的大渡河和青衣江不断汇入岷江。岷江从横断山一路奔出,经都江堰在成都平原一路奔腾而下。三江并流后,水的流量增大,浩浩荡荡流向宜宾。
   三水在凌云山下汇流。汇流后的江水汹涌澎湃,往来舟楫每行至此往往失控,是船毁人亡的多发之处。每逢汛期江水更加凶猛,白浪滔天,涌动的水流甚至使失控的舟楫直冲岩壁。在三江并流之处治水是川人千百年来多少代人的愿望。何况,早在大佛像工程一千多年前的战国末期,川人已经在岷江中上游完成了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掌握了减灾免灾治理水患的工程技术。人们期待着对岷江的再治理、期待着岷江治水工程再现奇迹。在都江堰工程后,人们在祈盼和等待中又是一个千年……
   伟大的工程往往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稳定繁荣有直接的关系。人们说,传世工程必出在盛世,工程的推手必定是圣人。
   在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间,一个年轻的僧人顺着山道在独自前行。这是一名来自贵州省遵义挂单云游的和尚。贵州省遵义古时称黔中道播州,是大西南纵横山脉中的一座山城。山道崎岖,志在远方,这名空山独行的僧人本名清莲,人称海通和尚。他师从高僧慧净,二十四岁时告别了师尊,离开家乡开始游历天下。
A2.jpg
   云游是僧人弘扬佛法修正果的一个途径;在云游中可以指点信徒迷津,帮助世人释疑解惑,消灾避难;云游的经历也更是参研佛经,实践佛法普渡众生的实践。修行是一个过程,僧人在云游中可以寻找自己继续修行的场所,寻找能够普世救人的机遇。海通自幼出家,有深厚佛学根底;他心中有佛,具有普救众生的神佛理念,也有坚定弘扬佛法的赤诚之心,海通和尚独自一人在人迹罕见的云贵高原,在穷山恶水的横断山中一路跋山涉水餐风饮露。一天,他来到嘉州的凌云山,来到三水并流的岷江畔。
A3.jpg
   无疑,凌云山的秀美和山脚下三水并流的壮观气势吸引了这位怀揣理想,佛心壮志,远道而来的年轻僧人。他认为凌云山的地理位置和神奇的自然环境是修行最理想之处。冥冥之中感觉到他的佛心与这座山和这片水似乎有不解之缘,他在这里弘扬佛法可能会有一番作为。于是他便驻足岷江畔,在凌云山结茅修行。后来修建寺庙,这名年轻的僧人自然便成为寺院的主持。
   三水并流后的水势骤然变大,凌云山脚下的水流汹涌如万马奔腾,船毁人亡时而发生的事故是西部川人难以摆脱的灾难。年复一年,几千年来人们对岷江的水患只有望水兴叹。盛世出英才,伟大的工程的启动自然有其历史契机。海通和尚在凌云山上对山下江水造成的灾难深感痛苦。佛心悲天悯人,他萌发了修建大佛以佛法镇镇水患的想法。萌发在山岩临江凿建佛像,立志让山为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依托佛祖护佑四川盆地南部的这片土地,镇凌云山下三水的波涛,拯救岷江流域的黎民苍生。
A4.jpg
   海通建造大佛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得以形成。他将弘扬佛法,济时拯世的佛心与建造大佛的心愿融为在一体。对海通和尚来说,这种将普度众生的进取理念与建造大佛的理想结合在一起的过程就是他修行的过程,是他对佛教、对大自然和对与社会的一种深度认识。同时也是一个修行者对修行境界的自我提升。慈悲佛心与济世度人行为的结合更是海通和尚修行孜孜以求的向往。佛心与心愿的统一将海通和尚的修行境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提升必将对中华民族,对川蜀文明产生重大影响。以建造大佛为新主体的新的修行理念一旦形成,海通和尚便义无反顾全身投入了工程设计、筹款、施工等工程筹备工作。
   我静静地观察者眼前的巨大佛像,心中一直在想,即使在有先进施工机械的今天,凿建一尊这样巨大的佛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1300多年前的古人。工程难度高,耗资巨大,尤其工程款的筹集就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大佛凿建过程停停建建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先后经历了三代工程主持人。无论哪代主持人都有工程资金困难,都有过为工程筹款的艰难经历,除了海通和尚外,工程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主持都是四川最高的行政和军事首脑。作为筹善款的表率,后两代主持分别捐赠了朝廷的俸金,甚至还动用了川蜀地区的麻盐税款以支撑大佛的凿建工程。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代哪朝,税款都属专用资金,历代皇朝运用朝廷的力量修建寺庙并不少见,但指定当地的专项税款用以修建大佛在中国历史上确实鲜见。
   海通是和尚没有薪俸,在大佛工程启动初期以及他主持凿建工程期间,大佛的工程费用都是由他亲自化缘筹集善款。化缘筹集工程款是一个艰苦困难的过程,为一个对中华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能够产生影响的巨大工程由一个和尚通过化缘筹款募集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海通和尚知难而进毫不退缩,表现出他修行境界提升后对理想的坚定和对信念的执着。他甚至远去湖南湖北筹款。在筹集善款的过程中,一个流传了千年,海通和尚挖目护财的故事至今仍在被人们传颂。
A5.jpg
  在大佛像壁龛右侧临江一面悬崖峭壁上的摩崖碑《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是当年大佛落成后人们对大佛像建造所做的记录。碑文是大佛像竣工后,工程的主持人,也就是四川最高主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亲自撰写,是这项旷世工程的原始史料。碑文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天,一个地方恶吏带人找到海通和尚索要钱财。海通回绝拒了这名恶吏的要求,告诉他:你如要我的眼睛我可以给你,但所筹集的工程款不能动分文。恶吏一听大怒“那你就把眼睛挖出来让我瞧瞧!”。海通和尚二话没说就抠出自己的眼珠,递给那名恶吏。海通和尚挖双目护佛财的故事至今被人传颂,当时他那句“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的豪言壮语和舍目护佛财的无畏气势以及他实践行为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至今难以超越。海通和尚致力于建造大佛并为工程耗尽了一生的心血,他那种舍命护佛财的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已经融化在大佛中,与大佛的文化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中得到传承。
   望着眼前端庄的大佛,我心里想的却是海通和尚。他确实是一位奇人。能够想到治理岷江减灾避祸造福一方百姓出于他普救众生的佛心;将凌云山视为一尊佛,将佛视为一座山显示了他修行的境界和他思想的高度;四方筹款、舍目护佛财则体现了他修行的坚持和意志。海通和尚鞠躬尽瘁将自己的一生融入到凿建大佛的工程,他精彩的人生和光辉的形象已经深深印记在大佛身上,与天地、与大佛同在。海通和尚与大佛一样与世同在永垂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9 1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行之大佛
一方水土一方人

   有一点我不清楚:乐山大佛在半个世纪前是怎么度过发生在中华大地那场文化浩劫的?
   我成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当时大学和中学的造反组织属于“红卫兵”,小学属于“红小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在中华民族发生的那场文革动乱与十九世纪末中国民间那场“义和团”动乱如出一辙,尤其在北方京津地区对中国社会的荡滌之彻底,没有死角。当年的红卫兵犹如义和团,是一群无知粗蛮的人,那些幼稚的青年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专门“破四旧”,对传统的思想、对两千年的文明文化、对传统的风俗习惯进行目的性很强的破坏。当时的寺院、道观、佛像以及古迹、字画、古玩都成为红卫兵的破坏目标。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自然而然也是那次文化动乱的对象。
   北京的颐和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的长廊十分有名,上面一步一景画满了一幅幅中国山水和田园风景画,长廊里的人物画主题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人物典故。在文革动乱中,颐和园长廊的彩画全部被涂抹,改换成毛泽东的语录。万寿山上佛香阁的三座佛像被拆除,山上的一千尊琉璃浮雕佛像全波被毁毁,身躯和四肢受到严重的破坏,佛像面目五官不全,无一完好。在那场文化动乱中,北京的文物古迹百分之七十多被掉,几十万件国宝文物不能复生。在青海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拆掉了建筑艺术水平较高的文昌庙、南海殿、贡巴寺等45座寺庙。烧毁宗教用品及经卷68万部。同样在那次运动中,僧侣则被遣散或被还俗,仅山西五台山被疏散的僧人就几百人。万幸,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在成都平原的四川人在当年的政治狂热中竟然没有对坐立在岷江水边的大佛痛下杀手。能够在当年那场浩劫中安然度劫波,其神奇,对四川盆地,乃至中华民族实乃一大幸事。
B1.jpg
   人们喜爱将人杰与地灵两个词合在一起评赞一个地区。乐山就是一个名副其实人杰地灵的城市。
   1996底,乐山大佛作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乐山正式成为联合国城市管理中心在中国唯一的合作城市。
   2014年,乐山东风堰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认定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于是,乐山市成为中国唯一的一座拥有三处世界遗产的城市。
   乐山能够获此殊荣除了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还有其山水所孕育的人文生态和整体的文化范围。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古巴山蜀水多奇才。唐有李白和杜甫。李白曾在诗中表露“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中华民族的这两位诗仙和诗圣与巴蜀的这片山水有说不完的故事。宋有三苏。中国的唐宋时代出现过八个大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兄弟父子就占其中三位。爱国诗人陆游也曾在大佛所在的嘉州做过官。当代还有巴金和郭沫若……流淌不息的岷江水孕育了一代代文人。乐山在古代称嘉州,确实是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时代,大渡河称“沫水”,雅砻江、金沙江和青衣江等长江上游水系称“若水”。一代文学大家郭沫若将家乡几条大河的古称作为笔名,显露出他对家乡的依恋情感。
乐山东风堰
B2.jpg
   首漂长江的壮士尧茂书也是乐山人。他认为,中国人的长江不能让外国人首漂。他为了给中国人争气,决定抢在外国人之前漂长江,尧茂书的行为和壮举在社会轰动一时。尧长我三岁,与我是同时代的人。一个青年应该如何度过他青年时期的峥嵘岁月,1982年7月24日,尧茂书用行动给我们做出了回答。他在金沙江漂流遇难的消息传出时是我在国内工作的最后一年。他首漂长江的报道我和周娅连看了两遍。我们崇拜英雄,为尧茂书首漂长江的壮举激动。他的逝世,他的壮心壮举让我们落泪。尧茂书是我们这一代的英雄,是我心中的楷模,我在尧茂书的家乡旅游,自然想起这位长江第一漂的英雄。
   我们在巴黎认识的朋友唐斌先生也是乐山人,他比我年少十来岁,在事业上很成功。唐斌从小受乐山淳朴民风的沐浴,他为人处世的风格带有家乡文化深深印记,唐斌商场成功的背后是他做人做事成功。
   我们的另一位是出生四川的张乐山。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他与四川的某种联系。张乐山大哥比我们的年龄大十来岁,我们初到巴黎时,他是巴黎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的代表。张乐山与我们半师半友,我和周娅们在巴黎创业初期,他在精神上对我们有过支持和帮助。每当我们回忆起初到巴黎创业的往事,自然会想到这些曾经在巴黎的朋友。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往往怀旧,从乐山大佛扯到巴黎本身就是一种怀念旧友情感情感的自然表露。这些朋友也是我们从中年才到巴黎奋斗的见证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20 05:01 , Processed in 0.0629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