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21-5-29 19:07 编辑
读写札记(41) 以小见大
一部艺术作品,无论题材如何巨大,相对于生活本身来说,总是显得渺小。作家以有限之笔写无限之象,多半是寓大于小,用个别体现一般。 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写作也是如此,经常以虫鸣秋,以鸟寓春,以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透过看似细小的独特的构图,表现富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老舍的散文《想北平》,没有写古老繁华北平的文物古迹、宫殿园林,而是写作者最熟悉,又为一般人所忽视的微末事物,并加以细致刻画。如:“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的情景,“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的建筑布局;还有那“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甚至韭菜叶上雨水溅上的泥点,柿子上的白霜等等,展示了旧北平特有的气质与情调。 小题材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是巨大建筑的一角。作者只要对其思想开掘得深,读者就能透过平凡看到非凡,抓住局部看到整体,深入表象看到内涵,小中见大,由此及彼,由小事见精神,小题材反映大主题。同时,使得理性观点形象化,形象材料理性化。 写作的以小见大,依赖于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比如,画家只有饱览名山大川,才能在尺幅中描绘万里河山的美丽风貌;作家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才能在有限的文字里容纳丰富的内容,用日常生活中平凡“小题材”,来表现深刻的主题或生活的哲理。 写作高境界是大与小的统一,人们常说“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如只大不小,则空洞粗疏,言之无物;如只小不大,则风格纤弱,琐碎零乱。一个优秀作家,不会因大拒小,也不会因小拒大。 (原载于《新疆教育报》1994年10月15日)
注:补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