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21-4-14 22:03 编辑
颜巷留痕(128) 拣乒乓球
1965年,我读初二。这时候的我们甩掉了初一时刚入中学的拘谨和胆怯,而距离学习紧张、压力巨大的初三似乎还很遥远,所以,这一学年不约而同地被看作是“放松年”。 记得当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中国乒乓球队获得男子团体冠军;庄则栋、丘钟惠分别获得男、女单打冠军。从此,全国掀起了一股“乒乓球”热。这一股热潮来势迅猛,才几年功夫,很快席卷了学校、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尤以学校为盛。我们班也是如此,上学早到一会儿,放学晚走一阵儿,星期天还要大老远跑到学校“拼杀一番”,同学们几乎人人都有一只球拍。 爷爷省下自己的酒钱,给我买了一块多钱“硬胶”球拍,后来又升级贴上了“海绵”和“牛筋”面。标配球拍总算有了,可是两毛钱一个“盾”牌乒乓球却成了大问题。那时候,学生们零用钱很少,更别说像我这样穷人家孩子了。一位在区工人俱乐部上班的邻居告诉我,俱乐部的乒乓球训练馆楼后,可以拣到被踩扁了的乒乓球。 我高兴极了,当天中午带着饿瘪了的肚子,去训练馆拣被踩扁了的乒乓球。第一次“淘金”,收获虽然没有想象中的多,但总算不虚此行,拣了三个扁乒乓球,这足够我用一阵子了。不消说,这笔“财富”自然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不久就成了公开的秘密。 放学以后,从学校到训练馆的路上,经常见到我们一路小跑,大家争先恐后去拣乒乓球。回到家里,顾不上吃饭,我就用开水烫那些扁乒乓球。看着慢慢膨胀、变圆的乒乓球,我觉得它们太美了,就像正在渐渐绽放的一朵朵美丽的花朵…… 前不久,我看到侄子在玩乒乓球,不小心踩扁了球,我拣起用当年的热胀法使球恢复原样。我把这只乒乓球递给侄儿,正想给他“忆往昔,拣扁球”,没想到他只看了一眼就扔还给我:“这破球,没人要!” 这会儿我才知道,今非昔比,我成了老古董了。 (原载于《现代家长报》2000年8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