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522|回复: 5

十年长安居 痴求一功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 18: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年长安居 痴求一功名

    当代有北漂,读唐诗,发现里面有“长漂”,唐朝国都是长安,“长漂”指谁,就清楚了吧。从不同版本的《唐诗三百首》里选了以下几首及译文。

落第长安 常建
恐逢故里莺花笑,
且向长安过一春。
译文:
    我的家园依旧还在长安附近的秦地,耻于政治清明之时仍是仕途不得意之人。
    回乡担心遭遇到莺与花的嘲笑,只能暂且在长安度过一个春天。

杂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译文
如画江山与身在长安的我没太多关系,暂且在长安度尽春天。
一树的梨花与溪水中弯弯的月影,不知这样美好的夜属于谁?
下第之憾、羁旅之愁、乡关之思,尽在不言中。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新。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译文
二月天黄莺鸟飞到上林苑,春天早上紫禁城郁郁葱葱。
长乐宫钟声消逝在花丛外,龙池杨柳沐春雨翠色更深。
和煦春日也难消穷途遗恨,耿耿胸中永怀着捧日忠心。
献赋十年至今仍未得恩遇,如今白发丛生羞对裴舍人。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致此身。
译文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以上文字摘自网络。若从中华书局《全唐诗外编》共50209首里选,肯定还有更多类似主题的唐诗。看来,当官从政走仕途,历朝历代都一样。“长漂”目标单一,古时科考一条路,上升通道逼仄。“北漂”选项多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艺术团体、咨询服务、风投律所、幼教学校。真不可想象,唐朝那些文人常年漂在长安,靠什么生活,家境好啃老的毕竟是少数。上述住灞河边的,现在离西安城里不远,古代步行或骑马,那可挺远。不得不佩服这些人的意志和执着,感慨儒术和科考指挥棒的强大控制力。离题一句,特别敬佩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的悲悯情怀和自律精神。

                            石予民(2021.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2 06: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2 17: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讲送去,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等融为一炉。    在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很不够。这些仅仅是大背景、大地方,而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是人心的苏醒,是离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
    予民大哥谈及“长漂”痴求功名,也是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长漂”人士尽气尽才,永不舍弃,可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原来,唐诗与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境一脉相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2 17: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漂“一词,是石大哥创造的吧?第一次听说,还由长漂联想到北漂,这个话题很新鲜。
   还真值得把玩。
   长漂的那些人,需要报暂住证不?
   长漂的都是男人?
   到了谈婚论嫁时,要不要买房?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6 13: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21-4-6 13:04 编辑

    有好友微信问及:你说的是盛唐精神,那么晚唐呢?不是都有点气脉衰败了吗?
    如果是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够尽气了。但晚唐诗人使尽才的生命精神突出了,好诗才成为一种可以使人终身赴之、类似于宗教信仰一样的美好追求。王建说“惟有好诗名字出,倍教少年损心神”;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从初盛唐尽气到中晚唐尽才尽情的生命精神,其实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扬人性美好的文化精神的表现。
    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的人性亮色的底子,就不会有唐诗登峰造极的表现。所以,俺认为唐诗背后有一个秘密,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气质,就是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30 12: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千里下长安,为取功名不畏难。
我亦久经漂泊苦,几回梦里入乡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3-29 16:04 , Processed in 0.03704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