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513|回复: 3

学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1 13: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制
    学制与生命之间存在争议由来已久,古已有之;不过不像今天如此直白?似乎学童已不是过去浪漫天真的孺子,幼教也不再是当年识字开蒙的私塾先生。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句浑话就如同当年施拉普纳的那句名言,“如果你不知道球往哪踢,你就往球门里踢。”不知是场景太局限,还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出现了问题?普普通通一句不能再直白的废话,被炒的沸沸扬扬,传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令亿万中国民众找不着北?真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吗?冷静下来细想,当时的中国人跟着哄的到底是什么?无解!
    如今可不是跟着哄,一双双家长同台比拼,看谁更能虐待儿童?四、五岁的孩子要绑在钢琴上,琴旁立着画架,下面堆着英语教程,下架的幼童带上干粮还要奔赴奥校。没有底线的父母如此猖狂虐待幼童竟然没有任何法律约束,更无人问津?促成学前教育五花八门形成格局。深究其责学前教育就是没有底线、毫无良知,违法乱纪的源头产业。“没有买卖、就没有猎杀!”学前教育的产业化本身就是在猎杀千千万万中国幼童的良知?
    其实,孩子从小到大,接受感知的进度循序渐进、按部就班、自然天成。古今中外没有哪位天才是被虐待出来的?
人生早期有三次开智的时间段,也是智力增进的黄金期,如果能正确把握,成才指日可待。第一次是两岁左右萌动记忆阶段、儿童的超常记忆难以想象,此时理解能力有限,但记忆清晰,哪怕是长篇经典也能流畅背诵。第二次是小学四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增强,开始对自身爱好发生兴趣,文笔超常的显现崭露头角。第三次是初二期间,学生在文理两方面出现造诣潜能,而且对擅长科目情有独钟,记忆、理解以及求知心切。
     所谓学制要根据学生生理增长发育变化把握机遇,合理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发展,循序渐进,事半功倍。
     如果说人生百岁为常态,那么学制不能超出15年,所言是能服务于社会的大学生,此时应该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6岁上小学计算,小学学制缩短为4年,应完成小学所有课程,初小两年、高小两年,也就是说小学毕业那年迎来人生第二个开智黄金期,等同当今四年级的学生,但已经完成小学所有学业步入初中,伴随10岁左右的开智期,迎来初中课程。有利于循序渐进诱导学生开发潜能。初中课程设置为两年,应完成初中三年所有课程。此时正值人生第三个开智期,伴随学生步入高中3年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文理选择,更为完善促进学业,发挥学生综合能力,使之激发出学习潜能全面并举,完成高中3年所有课程。此时年方15岁、风华正茂、正值花季;取替全国统一高考,致使完成高中学业者,都能走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名牌大学采用自主招生的原则,尽可扩大招生范围。
    大学学制设置必须规范,工科学制5年、理科4年、文科3年,各别学科如医科,不得超出5年。所有大学应取替在校生考取研究生,保证大学毕业必须服务于社会,有两年以上社会实践者才有资格考取研究生、博士生。如此学制是依据学生生理发育为前提的科学定制,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学以致用的原则是造就更多的有用之才,所以必须彻底清除应试教育的残渣余孽,施行开放式教育,解除数千年来套在幼童身上的枷锁,让天真烂漫的儿童尽情享受回归自然的天启。中国只有从教学育人方面回归正轨,才有可能从源头阻断数千年来贪腐不断的恶性循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美女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等一系列望子成龙的古训,依然在左右当今父母的期盼。
     中国的教育开发,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先声夺人;甲骨文中的“塾”字与今天私塾的“塾”字完全相同,但当时其“塾”不是指私塾;商代之“塾”并非教育场所,而是宫门侧堂,其“塾”乃等候之意。最初私塾走入社会的形式极为简陋,从设于家庭开始,逐步形成开办于宗族以及乡里的教育机构,称为私塾。它是古代开办私学的起源。追根溯源,直至西周时期,“塾”才被乡绅认同,始办雏学。《学记》追述西周学制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最初学在官府,以官为师,所谓地方之塾主持、为年老告退的官员,负责当地教学推行教化。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两汉时期举孝廉、备选为官,可谓科举制的前身,原为察举二科。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两汉后期通常为孝廉混同一科。在汉代举孝廉属于清流之目,为官吏晋升的正途,后来名士公卿多出于孝廉,对汉代政治影响极大。被选举之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察举孝廉均为岁举,即郡国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荐人才,并有人数限定。其后任用升迁与今之官场相似,事在人为。在中央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则为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
     当时举孝廉逐渐演变为跻身政治、攀附权力的阶梯,郡国之间相互倾轧,举之不公现象司空见惯。时至东汉和帝永元年间,改以人口为标准,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可推举两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所以说选举制还是起源于中国,繁体字“選”字可谓象形字中的经典,两个“巳”是被推举人,要在公共搭建的平台上讲演,下面的走之表述最终还要走上一圈,让大家心安理得,最起码知道选的是谁?虽至如此,还是无法阻止选举舞弊现象层出不穷?民众怨声载道,“举孝廉、不知书!”啥意思?就是推举出的人才不识字,也可译为当年的“白卷先生。”都说推选“工农兵学员”营私舞弊;那就恢复高考。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途径,始创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置进士科;首创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接踵而来的唐朝、确立了科举制的延续,从而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时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废止于清朝末年。时代变革不容小觑,科举制寿终正寝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就科举而言,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对后来的教育改革同样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依然把持在教学领域内不肯退让半步?到底是制度、还是观念从中作祟,众说纷纭。
     伴随科举制的废止,近代创办新学的道路异常曲折。面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步调步步为赢,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兴办新学; 1901年,清廷下兴学诏,鼓励地方兴学。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推行兴办新学。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为兴学让路。
     其实教育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中国近代工商业稚嫩低迷,小农经济体制遍布农村,没有普及近代初等教育的空间,无力支撑普及经费。经济滞后制约了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农村文盲多如草芥;而当时农村教育的格局依然是数千年不变的私塾水准,近代社会的变革与私塾之间的距离,已不是简单的远近之分。
     清末民初,义塾、族塾停办,改办小学,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 “四书”、“古文观止”的私塾先生走出格局,可谓是为人所难。面对新学开设算术、历史、地理等学科,格致显然是一片空白。
     1906年,学部曾向各省转发了江苏士绅提供的《私塾改良会章程》,支持民间组织参与私塾改良,但其收效不大。
1952年9月,教育部指示各地接办私立中小学;时至1954年,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随后,私塾或并入小学,或主动关停。
     中国的教育现实值得深思,查看其内容重复教学,浪费时间,误人子弟之外,流于形式化的规程比比皆是。学子的未来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时不我待的憧憬下呼吁,“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的说法已被认同,于是就有了“打好深厚的基础,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慨叹!
    关于教育体制和学制存在的各种争议由来已久,不同的声音所关注的是内含缺陷。目前、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考试选拔高中教育,普及职业技能教育,广泛扩大普通高等教育以及精英式大学分级管理教育,塔尖式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培养教育,充斥教改的方案花里花哨,实为落地的景象难得一见。在参照不同用人需求的标准下,招回大量归国留学人才鱼目混珠;与其纳入五花八门的教改计划,不如踏踏实实更新除弊,还以学子清平世界。
    大学教育与本国科技发展有机构成息息相关,与时俱进、不是空谈;必须清除那些有其名、无其实的“砖家、叫兽及搏导。”
为什么?蔡元培、陶行知令国人敬仰,他们兴学始于忧国忧民,以培育新人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富强的期盼、民族振兴的大义。

作者、燕然搦管

2021年2月2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21 17: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糊涂,孩子受苦,亦不合情理,却成了幼教产业的点钞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21 19: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颜逸卿 发表于 2021-2-21 17:04
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糊涂,孩子受苦,亦不合情理,却成了幼教产业的点钞机。

不能输在起跑线,
豪言壮语难展现。
并非都是状元郎,
淡定思绪冷眼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21 23: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没输在起跑线上,中途 摔了个大马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4 08:53 , Processed in 0.01890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