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韵痕(200) 人的城市
近年来,城市的建设令人欣喜,那一座座的高楼拔地而起,高架路、大桥、广场……令人眼花缭乱。现代化都市是多么诱人。 然而,现代化都市,归结起来,最关键的也许就是人本身。如何发展变革城市,我们的出发点,就是人自己,城市的建设也同样如此。 当今的城市,有好多方面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也有做得不尽人意之处。 城市中的人行天桥,其实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车辆多了,在十字路口行人不得不让车辆行驶,而人就得往高处走。这种做法其实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车出发”。在上海这许多人行天桥中,南京路西藏路口这一座,却做得有些特别。人们过马路上天桥是从商店里进去的,而无论是市百一店、新世纪城、精品商厦等,都有电梯或自动扶梯,把你送上天桥,不但省力,而且还可逛商店购物。这就是从行人出发,在“没有办法的办法”中设法关心人。特别是在天桥接头处还做了廊,有顶盖,雨天淋不到雨,夏天少晒些太阳。廊的中间还设有自动人行通道,把你送入店内。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段距离,但人们读到了“人的城市”。 广州有家商城,其中有香港名店。这家店的环境,真乃是人们购物的理想环境,不但形式美,而且整洁、气氛好。人们都轻声说话,还时有轻轻的背景音乐相伴,令人感到闲适、有自我。我一次到这里,适逢雨天,大家都拿着湿淋淋的雨伞,走到门口,有服务员提供塑料袋,让你的湿伞套入袋中。相对说来,有的商店就不尽人意了,不但环境格调不高,更感不适的是那喇叭不时播放着震耳的歌曲。这不仅难起到招徕顾客的作用,反而会吓跑顾客。城市之美,一个是形式的“硬环境”,另一个是人际的“软环境”,这两者缺一不可。 哈尔滨松花江畔之美,为天下人所共识。前些年改造了沿江休闲带,不难看出,出于对沿江之美的“表达”,人们身临江滨,或坐或站或行,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会有沁人心脾之感。然而,也有人提出这里树荫不多,顶着太阳晒得难受。能不能有选择地植一些行道树呢?这不但能遮阳,还能使那些硬线条的建筑物软化,更富有人情味,而且有层次。景贵有掩映,含蓄一点,更有入画之感。 城市的密度,应具有节奏感。有些地方密,有些地方疏,这如中国画之章法,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在商业区,建筑密集,增加热闹感,烘托出商业氛围。然而,即便是这些热闹的中心商业区,也得密中有疏。商业街路口有一小块空地是十分宝贵的,不但用于绿化、休闲,也同时起到观景的作用。在这些开阔地,人们才“发现”城市形态。城市和建筑之美,这也是人的一种需要吧。 近代的城市,也留下许多可贵之处。上海、天津、重庆、广州、长沙、济南等地商业街的廊式人行道,给人带来几方面的好处:一是下雨不愁,二是购物更有情趣,三是街道空间有层次感。廊这种空间形式,从城市来说既有商业和消费的物质性作用,又有共享和休闲的精神性作用。当然,廊式街有些陈旧了,而且空间还处理得不够动人,所以要改造,但这种廊式街无疑是可取的。 城市在变样,在走向现代化,令人鼓舞。然而重要的是它的目的:为人。一切的变革最终是为了人,为了人在城市中生活得更美好,这也是城市美学的出发点。 (原载于《福建建设报》1998年1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