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宿舍》-序 冯绪杰
宋宝安文集《大宿舍》如愿付梓,给辛勤笔耕不辍的自己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身边的老知青著书立说者多多,像他那样在一部手机上撰写出数十万字的,在论坛上可谓前无古人,一定会让电脑前爬格子的键盘侠们击节。 1 结识宋安宝兄在《名山家园》网站,这里有一大批心态平和,卓识远见,文采飞扬的拥趸。同样的知青,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天涯沦落人,看问题的态度却迥然不同。很多知青论坛都在熙熙攘攘的各抒己见,一言不合就为“有悔、无悔”争论不休,剑拔弩张,怒目相视,口不择言。而这现象在《名山家园》却匿迹,从版主到成员们都在遵循托尔斯泰的名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维护你的语话权”可贵之至,从他们出版的《多少风雨多少情》文集中就可窥一斑。在其它知青网站与人纷争的我,厌烦了无休止的喋喋不休,却在《名山家园》找到了宁静和惬意,自己一些并不成熟的游记、散文发表在这里,没有人吹毛求疵,只有善意鼓励和殷切的回帖。宋宝安兄对我的文章每帖必回,且见解独到,而他刊登在网站上的文章我大多拜读过。他撰写上山下乡的往事,情感细腻,如涓涓溪流,娓娓道来,抵人心田,仿佛与你面对面的唠家常,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黑土地俚语跃然纸上。“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电视台的广告词,他却驾驭轻熟,各种文章体裁撰写心应手:小说、随笔、杂文都充满了激情,没有说教,更没有所谓的“胸有朝阳”,字里行间充斥着智慧和哲理,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二十余万字,洋洋洒洒,往事也随着湍急般的黑龙江水倾诉流淌,那山、那水、那人,犹如纪录片一样闯入久远的记忆。他十年的黑土地生涯,磨练出坚毅的性格,在北大荒娶妻生子,也许是在无奈的践行“屯垦戍边”的最高指示,他在《知青成家》一文所说:“我的心,哼,那是拔凉拔凉的。青春都无悔青了的知青,谁稀罕你这几把茄摘子?”。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道:“设若有时空的穿越,何尝不把当年的痛史更迭来龙去脉,何须一抔净土将难友的骨灰掩埋?时间弥合得了疮口,很难克服心底的伤痛,三十多年了,丝毫没有消歇与淡化。燕歌远别,悲不自胜,同窗相逢,泣将何及,为的是祭奠,祭奠英年早逝长眠在北大荒的亡灵……”。公正的评价我们所经历过的上山下乡运动,善莫大焉,他认为法国人潘鸣啸:“不要因为自己怀念,就歪曲上山下乡的历史事实”的论述是对的。 1 返城大潮给与他新的生活希望,回到曾经熟悉,却也陌生的家乡,重新品味生活的甜酸苦辣,再一次走进梦寐多年的课堂,失去的憧憬再次浮现,恍如隔日。哲人说过:“生很容易,活易不难,可生活却很艰难”,返城知青们何尝不是?他说:“絮叨这些知青的陈年旧事,是想让老知青们别忘了知青当年的不易,成家的更不易。千万别有个锣,恨不得满大街筛地喊“青春无悔”,或许有人不知道,能喊出这四个字的底气是大返城已成现实后”。很多人对知青返城是凤凰涅槃的评价不以为意,认为“涅槃”是少数人的专利,早已被城市边缘化知青们当不起“涅槃”二字。我以为:涅槃即为重生,难道只有那些有过知青经历的领导人们才是涅槃? 1 《大宿舍》一书精彩纷呈,篇目繁多,妙趣横生,中心意思只有一个:记录真实。《小说篇》的人和事鲜活,土哥的命运,打羊草的艰辛,拉石头的惊悚,大车店的偶遇,工会吴姐的善良,手提箱的惊险,探亲时亲情的曲扭,不泯的牵挂的伤逝,令很多人似曾相识。其写实的手法令人感觉这才是生活的源泉。《黑土地篇》记录了离家日子的伤感,下乡第一天的见闻,坎坷的经历,老灯的戏谑,起麻的寒冷,战争前后的恐惧,渔网的冤案,住院的感受,子弟小学的朗朗读书声,知青成家的不易,林林总总,彰显出作者十年刻骨铭心的记忆。几十年后重返名山,再寻年轻时的足迹,步行十四连的感慨,太平沟的回忆,留守知青寻踪,用他自己的话说:“按捺不住的激动,像农夫第一次收获了自留地的果实,像懵懂的青年第一次会见初恋的朋友,像文字工作者第一次拿到了稿酬,像临盆的准妈妈第一次听到了自己的婴儿呱呱坠地的哭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回忆往事,人们普遍有一种,把过往的苦难说成幸福,把曾经的危险谈若笑料。如今重返14连与那次有一个共同点,回家心切。14连,是曾经养育过我十年的家。”作者如是说。 1 《大宿舍》中的随笔杂文更多的是生活积淀,大城小事,广见博闻,朋友的戏谑,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无奈,文章发表后的愉悦,锅碗瓢盆交响曲的乐章,含饴弄孙之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历史夹缝的真知灼见,母语纯洁的文学功底,反着看历史的清晰头脑,展示自我的自信,读诗小札品味诗词歌赋,低级错误的揶揄,小院轶事的左邻右舍,梦想成真的愉悦,耐读耐看,时而令人露出会心的微笑。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大宿舍》所展示出的故事都有几十年步履匆匆为注脚,在以歌颂为主基调当下,更彰显出弥足珍贵。人性体现出善良的本性,“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圣人教导与当下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作者能独善其身,与其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身经历密切相关,胡适老先生曾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如今是否适用,见仁见智。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官方在写宏观,知青们也在写微观。有的老知青曾说:“上山下乡的是非曲直应该由后人评说”,我们这些当事人都无法说清,后人又从何谈起?那部粉饰太平的《知青》大剧犹如一只四不像,曲扭了我们老知青的认知,实不可取。古人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我们有必要把我们的经历和教训向下一代倾诉,虽然他们可能听不懂或不想听,但当有一天他们想听了,我们这些诉说人都不见了,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大宿舍》是一位老知青几十年来亲身经历的缩影,他没有把苦难篡改成浪漫,爱中有恨,恨中有爱,爱恨交加。那块黑土地曾承载着作者蹒跚的脚步,是“高高的白桦林有我们青春在流淌”的真实写照。人生就像一本书,翻开就是故事,合上就是回忆。尊重历史,尊重真实,尊重人性才是真正的尊重我们自己。
2020年10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