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韵痕(170) 重读萧红
一个春日,我拜谒了萧红的故居。我怀着悲怆的心情,缅怀一位蜚声一代文坛的女杰。我伫立在萧红雕像前,垂头不语,黯然深思。 在20世纪初,一个弱不禁风的少女,想冲出这瓦房,想逃出这庭院,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她终于冲出了封建樊篱,挣脱了礼教的枷锁。她与一种顽强势力决裂,与一个时代决裂!撕破了家庭温馨面纱,割断了与“亲人”脉脉情思。等待她的是数不尽的磨难,看不尽的白眼,瞥不尽的冰雪面孔,走不完的不平路……一叶孤帆,沉沉黑夜,茫茫大海…… 好在她贫困潦倒时,有几人雪中送炭;需要同情时,有几人送上一束玫瑰花;需要安慰时,有几人和她说说心灵深处的话;需要爱抚时,有几人熨贴伤痕累累的心;在身卧病榻时,有几人在身前服侍;在她走向墓地时,有几人追随灵柩嚎啕失声…… 孤寂吗?看来好似,可她精神是充实的。近百万文字作品,展芸芸众生图像:王大哥的死,王亚明的“手”,芹的失业,翠姨坟头的草,小团圆媳妇的苦命,赵三哥、李青山的境遇……她的心和他们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 10年凄苦生活,10年艰辛跋涉,10年笔耕不辍,留给人间的是无限思念……1947年,萧军在哈尔滨主办的《文化报》,出版了《八月的乡村》、《生死场》、《呼兰河传》、《跋涉》……于是,那出没于深山老林、乡村城镇的抗日游击队,在人们眼前一队队闪过;那贫苦人民痛苦地生,悲惨地死,一幕幕在人们脑海中掠过。人们听到了先觉者有力呼唤,看到了先知们高举火把,也结识了伟大作家萧红。 浪迹天涯,潦倒一生,魂归故居,看到这一切,魂有灵兮,将宽慰于九泉之下。在萧红的故居,我购买了她的著作,以充实书柜。 走出故居,穿过狭窄的街道,迎面扑来了鼓噪的市声,它震动我深思的耳膜,猛击我宁静的心房。 (原载于《青岛日报》2005年5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