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20-10-21 20:12 编辑
九州韵痕(112) 姑苏卖花声
初夏时节,我到古城苏州参加笔会。在风景胜地虎丘、拙政园和繁华街道、车站、码头等处,都可以看到一些手提小竹篮的卖花女。竹篮里有铅丝做成的架子,上面插着两朵新鲜的白兰花。她们不时向路人打招呼:“阿要(吴语意为要不要)买白兰花?”耳闻这清脆圆润、婉转悠长的吴侬软语,眼见那玉肌冰心、香气扑鼻的白兰花,引路人驻足。 这一枝两朵的白兰花,在苏州被称之为“一档花”。买一档挂在上衣的钮扣上,走到哪里都可闻及阵阵清香,醒脑沁脾,使人心旷神怡。将它放在上衣的口袋中或握在手中,这样白兰花香气依旧。外地到苏州来旅游的中老年妇女和姑娘们,纷纷掏钱买下白兰花。 我也想买两枝,但觉得一个大男人挂在身上似有不妥。会做生意的卖花女看出了我的心思,从花篮里拿出一个用麦杆精心编制的小花枕头,里面放着两朵新鲜的白兰花。这种工艺品小巧玲珑,拿在手中或放在上衣口袋里很不显眼,于是我就买了两个。回到宾馆一看,许多外地朋友都买了白兰花,大家把它带到会场,香味四溢。 听苏州同仁介绍,这种提篮叫卖鲜花的行当由来已久,《清嘉录》中道:“虎丘花农以马头篮沿门叫卖,谓之戴花。”诗歌亦多有记载。过去并不像今天这样只卖白兰花,还有茉莉花、栀子花,所扎串的样式、形状要比今天精致讲究得多。花农们能把十几朵茉莉花用铁丝串扎成一个扇形、立体半圆形或者花环,有时还在中央嵌上一朵千日红花。有些卖花女心灵手巧,能当着买花者的面,把茉莉花朵扎串成“喜庆”二字的图案,把栀子花扎成小花篮。 这几天来,那“阿要白兰花……”叫卖声,不时响在耳边,回荡在姑苏城,觉得格外亲切。 (原载于《彭城晚报》1996年8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