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韵痕(89) 乌篷船小费
到绍兴坐乌篷船是一件趣事。 那天上午,我们坐上了从东湖到大禹陵虞河上的乌篷船。那是一条只能坐4至5人,由船工踏浆行驶的小木船,在上面加上几块弧形黑漆竹片做的盖篷。但游客并不看轻它的简陋,却看重它的情趣:穿过时间隧道,在新兴旅游中,能寻找和回味鲁迅笔下的风土人情。 坐上乌篷船,看看两岸,想寻找童年鲁迅眼里的世界,但似乎很难找到当年的村落、河巷、水上人家,而大多是公路、庄稼、建筑工地,在造桥、盖房、现代新迹……一切在更新。 猛回首见船工踏浆劲头正兴,便问:“师傅,你让客人在船里干坐,不如寻点茴香豆代销。”老船工显得不以为然:“这是老板的事,我们是不管的。”“那么,你这么辛苦一个月有多少收入?”“不过500元。”“那不是太低了吗?”“对呀,只供我一天吃一斤多好的老酒。不过也不要紧,还有小费,外国人一个就给10元钱,两个人就是20元,比工资高多了。当然,中国人也懂给小费意思意思的……” 话说到这里,算是听出点味。我开始打量船工,只见双腿长期踏浆而青筋爆出,草帽下的一张脸如木刻一般,好像在哪里见过?哦,这不就是赶上经济改革大潮的闰土、孔乙己,甚至阿Q的后裔吗?但听他的谈吐,又感到全然不像。快到岸了,我们悄悄一商议,给了他5元钱。他将船靠岸显得特别稳,我深感到小费的作用不小。 别的船上的同事上岸了,想不到会纷纷议论对船工付小费的事。“我们付了20元钱。”“我们只付10元钱。”“你们付小费不如我,我叫他超一只船当场给1元,结果超了5只船,我叫他停船拍照给1元,他也停了,才6元钱,但要快则快,要停就停,潇洒多了。” 走进市场大潮的乌篷船动力之一就是小费,也许鲁迅没想到过。 (原载于《防城港日报》1999年12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