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559|回复: 1

魏晋玄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31 07: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魏晋玄学
李燕臣

    魏晋时期玄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文坛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不同;其三玄归本,即《老子》、《庄子》及《周易》三书合称。在此基础上引证《云笈七签》所言,“天有三玄,谓日、月、星也。”加之佛语,临济禅宗宣扬教旨,强调玄中三义,即一玄中内含三要素,衍生为九带;三玄九带,派生玄学。
    玄学针对当时谶纬立国的荒谬政论,提出以三玄理念为主的玄学要旨,弘扬老庄道论经典,遂使经学日益谶纬化,国教化,以及神学化的喧嚣之势锐减。以白虎观会议为主旨的造神运动逐步走下神坛,从理论上遏制国教坠入谶纬深潭的厄运。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政论确立的造神运动,出现在东汉光武时期,随即历经三世,推出白虎观政论《通义》;以谶纬神学与今文经学会同齐地方士神化刘姓皇权,奉孔子为宗教主,将儒学儒教化,完善其宗教神学体系,成为东汉官方意识形态。光武帝刘秀进一步使儒教国教化,对东汉宗庙祭祀以及国家祭祀,包括封禅、明堂、社稷等具有直接影响的祭祀活动,建立国家体系,进而制度化。郊祀祭天成为帝王即位合法性、正统性及神圣性的必行礼仪;谶纬神学主旨对东汉及以后国家祭祀的确立意义深远。
    谶是秦汉年间儒家编造预示吉凶的隐语,之后民间发展为庙宇或道观的求神问卜,逐渐演变为求签。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的释意,后被刘秀后人引为“内学”,而原本经典却被称为“外学”。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纬书是上古谶纬思想学说的辑录,并非出于一家之言;谶纬原初于神学占卜,俗称凶吉之兆,方士意造的图录隐语,相对经学而言,是以神学附会来解释儒家经典。先秦以来天命神吉、天人感应理念贯穿于民俗观念中流行广泛,出现许多祥瑞吉兆、神化帝王,以及凶奇灾异的传闻;乃至《河图洛书》被神化应运而生,占星望气、祥瑞奇端之说屡见
不鲜。
    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纲领流于经学独尊的局面,时至东汉光武帝刘秀期间政治空泛,使学术依附政治,而流于荒诞,日渐谶纬,迫于支离。政治集团经历党锢之祸,致使虚矫的东汉气节更为凋敝噤声。汉末魏初之时,儒家经学仍为官方学术主流,但玄学随名士清谈“无为之风”逐渐流行。
    道家基本思想,遵从个人主观心境的修行与探讨,强调行与观的感受?也就是说主观意念胜于客观存在。《老子》是道家思想本源,被魏晋玄学众家奉为经典,在学术地位上与《周易》相当。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所言本体论结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关系,确立老子“无为本源”的认知理念。
    《老子》论述,“有”及“无”都是“道”的表现形态。如从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上说明人的精神境界应追求无限,把本原论转化为本体论,提出了体用论和人性自然等一系列问题。西方一直不承认中国道教开创的哲学先河理念,片面看待儒道两家学派数千年来,不可调和的争论?道家儒家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过多次交锋,但终究以儒教取代诸家学派,致使儒教成为左右中国历史的政体代言,自两汉之后逐步走向神坛。
    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纪年,明确记述汉献帝、曹氏以及司马氏的变迁。从客观上否定了两汉以来谶纬立国的荒谬,认同史实,遵从朝代更迭的现实。
    然而、宋明理学的回潮,再次力挽江河日下的儒教,从而改魏纪年为蜀纪年,也就是以地方割据势力替代社会主流,依然以尊刘为正统,延续其谶纬立国的“纲常伦理”; 还原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真正力主恢复汉室的英雄只有两人,关羽和曹操,因而关羽倍受历代统治者推崇逐步走向神坛。曹操却被贬奸雄,“挟天子、令诸侯”;尤其是《三国演义》问世之后,尊刘贬曹成为官方与民间一致认同的正统史实,但客观上反映出以谶纬立国的“纲常伦理”,已经成为难以撼动的社会根基。
   魏晋玄学的由来源于“老庄”,其社会根源是基于面对谶纬立国思潮的抗争,也是中国哲学史之重要发展脉络旁支。其代表人物以竹林七贤为主,形成魏末晋初的玄学流派。竹林七贤是指当时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区域在山阳县。《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七位名士竹林之下杯酒相迎、肆意酣畅,发泄对当下的不满情绪,反映当时知识阶层对朝廷装神弄鬼的鄙视。
    当时竹林七贤的思想倾向并不统一,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七贤不拘礼法、清静无为、放荡不羁,吟诗作赋、饮酒纵歌。其作品直面揭露、讽刺司马氏朝政治的虚伪。
    “竹林七贤”之首,堪称组织核心人物,首推山涛。其年事最长,人脉圆通;且七贤中的嵇康、阮籍皆为他所引入,而向秀也为山涛介绍与嵇康和阮籍相识,因此,山涛是竹林之下的组织者及人事核心。此七人政治态度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终分崩离析。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氏,竹林七贤最后各奔西东、作鸟兽散。
    山涛最初“隐身自晦”,40岁后才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职,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要职,曾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可谓明哲保身之典范,其实也是强权之下的无奈之举。
    七贤创作与建安文学有其明显不同,普遍存在危机感及幻灭感,但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现实,在精神理念上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又杂以佛论之说;之后学术界并不认同此种说法。认为魏晋之时、佛教从印度刚刚传入中国,形成理论体系的可能性不大,至于三玄九带,派生玄学之说,后人附会而已。
    竹林七贤与司马氏抗争,最终以嵇康被杀,宣告中国传统强权之下并无完卵。嵇康不畏强权、大义凛然;就义前演奏一曲《广陵散》,酣畅淋漓宣泄出名士襟怀、傲然风骨。《广陵散》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具有戈矛相争、利刃杀伐,反映战斗气氛的乐曲,染尽激昂、慷慨、悲怆、苍凉之意,荡然千古、余音不绝。
    《广陵散》古曲中再现战国时期一段聂政复仇的故事,全曲从怨恨到愤慨,感情色彩浓重,乐曲刻划出一位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义士,历经坎坷伺机报仇的顽强意志。聂政本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因工时延期被杀。聂政成人后,其母言明生父之遭遇,令他踏上为父报仇的征途。
    《史记》简略描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刺杀场面,“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不止,刺杀韩王后又连杀数十人;最后他把剑指向了自己,毁容后自刎身亡。至死不肯连带他人,忠勇可嘉!
    嵇康面对生死,坚持其不与司马氏苟合的态度,不畏强权,就在行刑之前抚琴一曲,悲悯之余、怅然大义;时至今日“广陵散”余音未绝,仍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世纪断想》之廿五《魏晋玄学》
                    作者、燕然搦管
                    2020年7月3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1 07: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26 22:20 , Processed in 0.02886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