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870|回复: 3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2 00: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冯绪杰
   
    内蒙大草原游意犹未尽,稍作调整便驾车东进,寻觅历史名城的踪迹,期待山海关的壮丽,接受渤海湾海风的洗礼。借用曹孟德《观沧海》的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乐悠悠。下榻在名为:“海恋”的农家院,此名与我们的行程相得益彰。午餐过后,大家急不可耐的前往金色海滩。

    我生长在北方,却对大海情有独钟,常借差旅的机会去探望心中思念已久的大海。甚至有些羡慕生活在海边的人,羡慕他们每天能闻着大海的味道,享受着大海的生命不息,感受着大海的自在、宽容、博大。我向往大海,也曾梦中感受大海的浩渺,那是壮观、令人朝思暮想的地方。在那里可以赤裸着躯体在沙滩上忘情的奔跑,可以对着大海朗诵献给它的诗歌,畅快淋漓的抒情,同时自豪地告诉湛蓝的天空:我拥抱了大海。今天,再一次观海听潮时,我才发现自己心中的大海只是别人文章里的词句,大海对我来说有已有久远的陌生,大海的气魄也远非文人墨客笔下那雪白浪潮澎湃出简单的壮阔。我挽起裤腿,站在这片人造的沙滩上,漫步向海中走去,目光被一望无际的浩渺波涛所感动。水连天,云连水,远方隐约看到几艘巨轮的身影,这些景观需要一些美丽的词汇来描述,此时我却有些词穷。轻轻而湿润的风从渤海海面穿过,吹到脸颊顿觉凉爽宜人。依稀听到了海的声音,那声音来自大海的心脏,来自大海深邃的呜咽,这声音似乎要将大海翻转到地球的另一面。我踩着柔软的细沙往大海的方向走去,海水还有些凉,海风吹来,浪潮也随风而至,一阵高过一阵,身躯随着海浪不断的翻飞而摇摆,感受着清新和凉爽海风的洗礼,心里说不出的兴奋和愉悦。大海,总是让人那么喜爱。海水太凉,我不敢往海的深处走,只任由海水冲击着双腿,闭上了眼睛,用心去和大海交谈,告诉它我已经许久没有探望过存在心中那神奇的大海了。双腿感受着被冲上沙滩的海浪撞击,脚下的细沙被海浪退下时冲走,令人无法站稳。沙滩上。海水中,许多游人嬉戏,孩子们的欢笑,红男绿女们惬意的畅游。一位游人用力向海面抛投一件物事,一条小狗无所畏惧的冲向波涛中,奋力扑向主人抛出的物事,用口衔住,转身游回主人身边,引起四周游客的称羡之词。望着眼前的景观,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生命背后隐藏着快活的灵魂,也需要用一颗虔诚的心去体验和聆听大海的心声。汹涌海浪冲击着沙滩,冲到尽头时变成了朵朵的浪花,此时,它又平静得如一个熟睡的老人,在一片安详中,让所有的生命归于平静。


    沙滩上,同伴们拍照留影,鲜艳的泳衣下包裹着一颗颗年轻的心,背对大海的波涛她们翩翩起舞,这些当年的少女们童心未泯,忘却了生活琐事,忘却了年龄,我不知道当年在黑土地的她们能否想到今日的场景和欢笑?也许,当我再一次捧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能否真正了解大海?能否懂得海和老人?大海真正花环不是几束鲜艳的海浪,对于它所创造出的辉煌生命来说,眼前的一切实在渺不足道。


    大家围坐在沙滩支撑起的洋伞下,享受着清凉的海风,远处的海水是一种纯净无比的蔚蓝,天空云彩似乎也被大海染成蓝色,像轻纱一样的云漂浮在海面上,犹如一位盛夏里翩翩起舞的少女,把天空和大海装饰得那么美丽,远处几艘快艇拖着缎带般的水浪疾驰,几只海鸥在海面上轻盈掠过,王勃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说的就是此情此景。这一片充满宁静和仙气的海域让人感到乐不思蜀,只是与著名的“碣石礁”失之交臂,令人怅然。


   我们下榻的“海恋”相隔百里之遥的兴城古迹令人神往。出山海关沿渤海岸边的平坦沃野,古时被称之为辽西走廊,兴城建城在辽圣宗年代,明王朝以后,辽西走廊成为连接关内外的生命线,兴城成为军事重镇,它在明代称为:宁远州。围绕宁远(兴城)明王朝与元朝残部和女真后金前后进行了三百余年,大小一百多场的拼搏厮杀,金戈铁马、烽火狼烟,而宁远州也是明、清两朝在辽西走廊上的,军事、政治、经济重镇。如今的兴城保留比较完整,与荆州古城、平遥古城、西安古城齐名,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古迹,也曾是电影《三进山城》的拍摄地。对历史古迹历来喜爱的我,对此一直怀有一窥全豹的欲望。离开美丽的金色沙滩,结伴驱车前往。


   站在兴城古城的西门前,我惊诧的发现,这里的城门居然有瓮城,可见当年它地理位置的重要,城坚甲厚,保存完整。整座古城占地面积并不大,南北、东西纵横十字街,南北、东西城楼相对,只有九百米之遥,城中十字交汇处矗立着并不宏大的鼓楼。城外看,整座古城古朴典雅,城内的十字街道铺满了条石,两边商铺现代化商业气息浓厚,感觉与古城风貌有些格格不入,瑕不掩瑜,城内古迹林立斐然!鼓楼十字门洞下,一群群商贩起劲的叫卖,招揽生意的导游们脸上堆满了假笑,好在咱们这群人早已过了懵懂年龄,远离他们,我行我素,自赏其景、自找其乐。


    兴城著名之处在于明朝崇祯年间的“宁远大捷”。当时作为蓟辽总督的文官袁崇焕,率领守城将士与满清统帅努尔哈赤十三万大军激战于城下,红衣大炮击伤努尔哈赤,致其毙命。此战致使几年后,对明清战局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可惜,当袁崇焕回师保卫北京时,被用一部《三国》平天下的皇太极施以反间计,上当的崇祯皇帝以“引敌协和”之罪处死了袁崇焕。袁崇焕之死与南宋岳飞之祸,有异曲同工,同一个“莫须有”,同一样两朝衰败的开始,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明史.袁崇焕传》最后一句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微决矣”,这个论断是有道理的。作为宁远(兴城)古城本身就是历史见证,对后人影响深刻。这座古城的南大街上还保存着当年崇祯皇帝赐给袁崇焕部将祖大寿、祖大乐兄弟俩的石牌坊。这两位作为袁崇焕部下的骄兵悍将,崇祯皇帝为了笼络其心,这两座牌坊崇祯四年和十一年建造,并分别御题《忠贞胆智》《登坛骏烈》这与他们手握重兵不无关系,即便是“皇恩浩荡”崇祯也是看人下菜碟。祖大寿在崇祯四年曾经秘密投降满清,无怪乎当地民众至今还流传着鄙视祖家牌坊的传说。后来乾隆帝巡游此地,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燧謹寒更烽候朝,鸠工何暇尚逍遥,若非华表留名胜,谁识元戎事两朝”,如此“元戎”是否真的“忠贞”、“骏烈”自然要打个问号。这两座牌坊历史根源,极具讽刺价值,与杭州岳王庙院内秦桧夫妻铸铁跪像遥相呼应。我们站在这两座牌坊前无从评论历史的是与非,只能就其本身的制造工艺规模品头论足,是石?是铁?据当地人介绍,它是用铁矿石雕凿成,几百年的风雨,几百年的是与非,都镌刻在它身上。古城东街如今还保留着修缮完好的“蓟辽总督府”(有趣的是,总督府的一墙之隔居然还有一座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土地庙),我不知道后来的蓟辽总督洪承畴是否也曾在此处理军务,也想一睹“松山大战”遗迹的真容。兵败降清的洪承畴当时的心情我揣测不出,较之当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洪承畴是否汗颜?


    兴城古城规模不大,沿街观赏古迹毫无劳累感。此地盛产花生糖。街边的商贩把掺满饴糖稀的花生米揉成团,放在大木墩上,两个男子轮动木槌轮流锤砸,瞬间可口的当地特产即成。捎上两斤带给家人品尝。


   兴城城外东方有座著名的山,据说是拱卫兴城的屏障,它三个山峰并肩耸立,形状好像人头,故称曰:首山,也被称作:三首山。三首山山势陡峭耸立,怪石嶙峋,既是现代旅游胜地,也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它地势险要,扼守着辽西走廊,据传袁崇焕率军打败皇太极的宁锦大捷,主战场就在首山。首山的主峰上仍然保留有明朝修建的烽火台,烽火台青砖砌就。若登台远眺,兴城风光会尽收眼底,向西可鸟瞰古城全貌,东可纵观茫茫渤海,使人心旷神怡。山中植被茂密,林木葱葱,百鸟争鸣,谷峰俊秀,多美多姿。当地人说,每当云雾绕峰,就会出现“三首云冠”的美丽胜景,云雾缭绕中,峰峦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好似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们驱车到此,不禁惊叹首山的山峦叠嶂,并在丝丝凉风中体验诗人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月红于二月花”之境界。蜿蜒蛇形路把我们带到首山脚下,正在大规模修缮的景观刚见雏形,巨大的牌楼还被外部的绳索拦截,细小的山路颇陡峭,山顶上的烽火台清晰可见,我们这群花甲人对攀登有些力不从心,但不会影响游览此地的心情。留影拍照必不可少。我此时还沉浸在此山、此景的遐想中。面对环绕首山的环形路,仿佛依稀看到玉女抛下的白色绸带,联想首山飞动的飘逸美,显露出静若少女的美态和含蓄、深沉和丽质,昭然是一幅风光画卷。仔细玩味,这满山略带秋色的绿,山顶上庙宇亭阁、烽火台,湛蓝的天,悠悠的云,构成了首山的背景。一丝丝凉意的秋风不时掠过树林,送来阵阵涛语,仿佛在旷野里奏响起一曲风格凝重的乐章。是感叹?是低语?是骄傲?是谦虚?其实,这就是大自然给与我们无限生机和魅力。我们能身在其中,能感到无比的欣慰。山脚下的舞者们似乎意犹未尽。


    离开“海恋”,留下了欢笑,带着一颗颗年轻而悸动的心,带着被海水冲洗和被山风侵蚀、略感疲惫的身躯,再次踏上寻幽探古之路。高速公路的飞驰,两旁的景色、树木飞掠而过,只是辛苦了几位驾车人。


   孟姜女庙就在一座小山上,此山称作凤凰山,眼前的孟姜女庙,又称作:贞女祠,建于宋代。传说与现实就像孪生姐妹。庙宇楼台和自然景观相辅相成,没有秦始皇修建长城,就没有今天小巧玲珑和华丽的建筑,更没有了孟姜女那凄美故事。一进大门,不远处堆岩石上伫立着用玉石雕刻的孟姜女塑像,她高高的发簪,修长的身材,飘逸的服饰,那张遥望远方而忧愁的俊秀面庞,仿佛眼角还流着两行伤心的泪。塑像任凭风吹日晒,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期盼……。她的故事与《白蛇传》《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四大爱情故事。绕着小山而行,前面是一百零八阶台阶,登阶而上,不大的山门古朴别致,门里右手处一间四角亭,厅中悬挂一座巨大的铸铁钟,铁钟在粗大的悬木撞击下,发出震人心魄的嗡…嗡声响,这钟声传到山下,传到远方,是否能传到孟姜女夫婿范杞梁的耳中?能否传到几千里外秦始皇的陵寝?四角亭的左手修建了两座厅堂,后面一座供奉着孟姜女,门口镶嵌着南宋王十朋的奇巧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此联通过对浮云和海潮此消彼长,无休无止和锲而不舍精神的描述,颂扬了孟姜女为了爱情不惧任何困难和危险,四处寻夫的执着和纯洁的爱情。此联对仗工整,奇思妙想,令人叹为观止。另一幅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真实反映了人们对孟姜女、秦始皇的喜、恶之情。前面厅堂里供奉着观音菩萨,望着她庄重模样,心中暗自发笑:世人都说救苦救难的大士观音普度众生,孟姜女哭倒八百里长城时您在哪?食尽人间烟火却不办人事,套用《西游记》孙大圣的一句话:“该她一世无夫”。


    转身处,一块巨大的望夫石映入眼帘。传说孟姜女站在此石顶端向远方的长城眺望,夜色茫茫中的她焦急异常,在石上来回走动盼天亮,期盼早一点儿与夫团聚,不想一夜之间,足迹竟深深的印在了石头上,于是后人便把这块大石称作“望夫石”。如今这三个大字是清顺治年石辉所书。山脚下有个洞穴称作海眼,相传海眼与大海相通,海水常年不干涸,孟姜女哭倒长城后,于此处跳海自尽,霎时东南方大海出现高似碑、低似坟的姜女坟奇观。我面对的海眼如今已干涸,通向大海也是久远的传说,孟姜女故事无法考证真伪,她不是历史,而是广为流传的故事,家喻户晓。我在此留下了感叹和同情,并对她的石雕说一声:传说中的孟姜女,我同情你,却帮不了你。孟姜女庙向东六点五公里处就是赫赫有名的山海关。“秦时明月汉时关”,山海关古称:榆关,明朝洪武十四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它是古迹荟萃、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的历史文化古城,它历史悠久,更是古代军事要塞。此处历史典故颇多。当年我在黑土地屯垦时曾几次往返路过,几欲瞻仰而不得。如今来此了却心愿。


   眼前的山海关恢弘壮丽,它是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依燕山,东傍渤海,地扼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平时,这里是关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隘,战时则是兵家必争之地。前人曾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形容其险要。把它比作燕京(北京)、盛京(沈阳)之间的“锁钥”,恰如其分。它之所以称为“天下第一关”,乃极言其地势的险要,修筑的精巧,作用的重大。东门城楼上悬挂着“天下第一关”匾额,匾额手书人是谁说法不一,一说是明朝严嵩,一说是明朝萧显。这几个字笔力顿挫凝重,雄劲浑厚.艺术风格与关山险隘的建筑格局十分谐调,使整个城楼显得更加奇特俊秀。当我登上 “天下第一关”城楼,向东眺望渤海,仿佛看到白浪滔天,烟波浩淼。向北观赏长城,蜿蜒起伏,气势磅礴。连绵的城墙上,每隔几百米,就有敌楼高耸。俯瞰附近烽火台,抚摸城楼上锈迹斑斑的红衣大炮,凝视城楼内陈列的兵器盔甲的寒光,顿感关高城重,壁垒森严,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杀声震天、羽石飞溅的古战场。四处张望,想寻找当年明军与大顺军大战的场景,无奈踪迹全无!
      当年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勾结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向李自成复仇,领军与“大顺军”激战在“一片石”,明军将败时,满清八旗精锐两翼出击,大顺军溃败。吴三桂为满清八旗先导,挥师向西,直捣北京,帮助满清成就了入主中原的帝业。吴三桂官拜平西王,为满清镇守云南,于康熙年间起兵造反,在所谓“反清复明”的招牌下,欲自立称帝,实属中华民族第一大汉奸。有人说,吴三桂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此论我不敢苟同。胡适老先生曾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道理深刻,还有一论点:南宋之后无中华,见仁见智吧。汉奸,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最受鄙视的败类。仅为一个女人,一个爱妾,就能够让他抛弃民族气节和祖宗的江山社稷,丢掉忠义名节?绝不是任何一个中国人所能做出来的。即便是他所镇守的山海关,也会为他的行为所不齿。


    山海关以它的雄伟,险要和历史积淀闻名于世,也是历史给今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在这里建筑学家可以看到浑然天成的古城关隘,军事学家可以追忆金戈铁马的征战岁月,历史学家可以考察波澜壮阔的社会演进,经济学家可以分析绵延不绝的起伏兴衰,社会学家可以审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民俗学家可以赏阅古城古巷的千姿百态,而我们这些游览到此的人只能赞叹恢弘,感叹历史。
      

    渤海的金色沙滩和一望无际的大海,古色古香且历史悠久的古城,挺拔俊秀的首山,仙气飘飘孟姜女庙,壮丽恢弘“天下第一关”,留下了多少游人脚印,留下了我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留下了我们这群花甲人愉悦。

                             2014年8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12 07: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宋宝安 于 2020-7-12 09:21 编辑

    兴甚至哉,歌以咏志。         好文!
    孟姜女姓姜,孟是她的排行。孟姜女犯有损毁文物罪,竟敢哭倒长城,还是800里!该是多大的气性啊?     曹操在官渡之战之后士气大振,为斩草除根不留后患,追剿逃到乌桓族的袁绍的两个儿子,于是才有了鸟桓之战,实现了再一次以少胜多的战绩。在这次武装旅游的途中,曹操写下了《观沧海》的诗句。
     说石敬唐卖国有一定道理,但说吴三桂卖国,那就太牵强了。当时的大明国已经亡了。但明朝军队的主力还在(吴三桂是一部分)大部南撤了。南辙的军队仍不消停,各个军阀私立朱家的后裔为皇帝,还在为谁是正宗而互相掐架,打得昏天黑地,不亦乐乎。也就郑成功办了一件好事儿,收复了台湾。也是无路可退被逼无奈。史书中称他们叫南明政权。当时吴三桂面临着三难的选择。是忠于大明朝自己再立个皇帝,还是投诚多尔衮或者李自成一方。他最后的选择,还是最明智的选择。李自成刚进城就腐败了,投靠这个主儿踏实得了吗?他真当了皇帝,老百姓想不纳粮行吗?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是可圈可点的,总比有20多个小三儿“冲冠一怒,怕吃醋”强千百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12 17: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095718f7opdpuocdzqqxx5.jpg


095504pi5gtsgebyyut455.jpg

0955241aedl9axxga9ag1e.jpg

    《观沧海》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12 20: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史上重镇有兴城,
魏武吟诗舒豪情。
近代演绎多故事,
战略方位永传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20 10:26 , Processed in 0.1152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