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785|回复: 0

“北京---名山光明行”---一次感人的文化之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4 15: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名山光明行”
                          ---一次感人的文化之旅
                                   罗永占
         20096月,由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同仁验光配镜中心联合组成的“北京---名山光明行”活动小组来到名山农场。一个仅有1万余人口的边陲小镇,迎来了在国际、国内享有盛名的顶尖医疗机构。当名山农场上下为之兴奋的同时,人们也把感激之情投向了知青。是这份浓浓的知青情结,促使这次光明行活动终于成行,从而将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同仁验光配镜中心与名山农场连接在一起。几天的接触,我感触颇深。这次“北京---名山光明行”活动,不仅仅是知青和医疗小组对北大荒第二故乡一次爱心的奉献,更重要的,是他们这次的文化之旅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当年的知青运动如今已经繁衍成一种厚重的文化,知青文化可谓枝繁叶茂。
      上个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燎原之势燃遍全国。当时,下乡的知青基本上处于1516岁的年龄,在他们尚未成年之时,就告别了父母,告别了自己的城市,来到艰苦、落后的农村。从他们下乡到后来的大批返城,这一过程所形成的知青文化的内涵,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拼搏的精神;二是感恩的意识;三是回报的境界。
      拼搏的精神。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批的知识青年以各种理由返回城市,是他们人生命运的又一次转折。当然,再重新回到原本属于自己的城市之后,一切对他们来说变得非常陌生。昔日自己生于此长于此的城市突然变得非常冷漠。大部分知青为谋求一个立足之地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很多成功的知青都是由最低的起点、最艰苦的环境、最大的努力一步步地拚上来的。
      梁建一,1969年下乡的北京知青,来北大荒时他年仅16岁。回城后,他经历许多艰难,经过多年的打拚,如今是同仁验光配镜中心的总经理,同时是北京知青联谊会的会长。梁建一的家庭是文化世家,歌曲《雄伟的天安门》和《牛角石》就是他的父亲梁克祥创作的。来北大荒时,梁建一只是初中毕业,他勤奋好学,通常读书到深夜,字典就放在他的床头。返城之后,他凭着顽强的毅力自学,一步步地由初中开始逐步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又由北京实眼科研究所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一步步地走上总经理的领导岗位。这次“北京---名山光明行”活动,就是在梁总的积极运作下,才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的专家一同成行。这次名山之行,梁总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医学博士、首席专家魏文斌同行在来到名山农场,这是他们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
      像梁建一这样经过艰苦努力获得成功的知青比比皆是。与其他人相比,他们更懂得珍惜过去受过的磨难,所以对北大荒有着常人体会不到的比较特殊的情感。这种拼搏精神,可谓知青文化的精髓。
      感恩的情怀。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历史,我们无从评价,在每一位知青的内心深处,也有着不同的感受。但是,大多数知青对那一段经历刻骨铭心,受一种怀旧心态的驱使,他们对于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感恩的意识非常强烈。北大荒是他们走上社会的起点,是北大荒的艰苦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是北大荒人的厚重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是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丰富了他们的人生。也许,只有那些成功的人士才会有这样的感受,许多人到现在还难以接受那段历史,但是在许许多多知青的言行中,他们把这种强烈的意识最率真的表现出来。
      有许许多多回访故乡的知青,他们的心情非常激动。拥抱着昔日共同工作过的战友或握着昔日师傅的手,百感交集。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窦忠强,几次回场几次落泪。诸如许多像窦忠强这样的知青,他们把这种感恩的心态表现的最直接、最真挚。他们为故乡的孩子捐款、捐书,为故乡的职工改善生活质量捐款,为故乡的孩子能够如愿继续求学捐款,为家乡的人免费订阅报刊……。他们用不同方式竭力为故乡和老同志办各种事情。这一切的一切,有对北大荒第二故乡的感念,有对这里父老乡亲的牵挂,还有对状况不佳的战友的担忧,有对农场今后发展的希望。等等等等,这无疑都是一种感恩情怀的真切流露。
      已经过去的年代不算久远,它与现代紧密衔接、承上启下。没有过去的苦,就没有今天的甜;没有过去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回报;没有过去的拼搏,就没有今天的辉煌。在人生中,一样的路有不同的走法,当然,有幸运的,有不幸的。但是那个年代的角色在新时代的舞台依然光鲜,这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幸运。对决大多数知青来说,逆境对他们也是一种恩情,是人生对他们的另一种“偏爱”。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生的态度已经达到了一种相当的境界。
      回报的境界。北大荒的根已经深深地扎在知青的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半个世纪的岁月,如今已经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对许多知青来说,他们人在大都市,心在北大荒,这些年里,他们利用自身各种条件竭尽全力回报第二故乡。原二师十二团的下乡知青在返回各自的城市之后,都自发地成立了“知青联谊会”。这个联谊会的主要工作,一是为返城知青搭建平台,彼此联络感情,二是整合知青的力量为第二故乡办一些好事、实事。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温州等地的知青先后为农场办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之际,他们将为农场办实事确定为庆祝活动的主题,为农场学校捐款、捐书。窦忠强教授积极运作,带领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来农场为文化建设现场设计,并将农场列为北科大的实习基地。2008年秋季上海知青纪念上山下乡40周年系列活动,广大知青为家乡学校的孩子捐款交接仪式和《岁月名山》一书的首发仪式,成为这次活动的突出亮点。北京知青联谊会会长梁建一原计划在2008年就带领部分医生来农场义诊,由于奥运会的原因未能成行,2009年6月,“北京---名山光明行”终于成行。这次活动,梁总不仅带来了自己单位的员工,还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中央保健会诊专家魏文斌教授及其本院的部分医生同行。已经退休的北京知青李德贵老师肩负起这次活动的联络员。他过去弟子,现任宝泉岭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杨殿明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邀请梁总和魏教授到中心医院指导,双方喜结“联姻”。
如果说这次“北京---名山光明行”活动是返城知青对他们第二故乡的一次回报,那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与宝泉岭中心医院的“联姻”则是这次回报的升华,是知青及专家最高境界的体现。
      这次“北京—名山光明行”活动,梁建一和魏文斌教授的时间非常紧张,按照计划,他们都有重要活动要提前返京。魏教授腿部受伤还未痊愈,他带着伤痛来到名山。当他听说宝泉岭中心医院提出的要求之后,非常爽快地答应下来。他说:“这次北京—名山光明行”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为孩子和部分职工群众看看眼睛,而是要把先进的医疗技术送到这里,让全场、甚至全局的老百姓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6月4日下午,魏教授与宝泉岭中心医院的领导及眼科主任坐到了一起。经过一番交谈,眼科主任张甚英当即拜魏教授为师,魏教授表示,回京后就把自己主编的部分书籍和资料寄过来。此时此刻,宝泉岭中心医院的领导深受感动,王学生院长激动的落下了眼泪,他向李德贵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代表宝泉岭的父老乡亲感谢李老师的牵线搭桥。在中心医院,魏教授在认真察看了解中心医院门诊部眼科现有设备使用情况和各类手术情况之后,建议医院增加一台激光治疗仪,以更好发挥相关仪器的效益,同时还提出若干建设性的意见,他承诺回去以后在远程治疗和人员培训方面提供最大方便。魏教授还分别在医院办公室和病房为数位眼科患者进行了义诊,提出治疗建议。这次“北京---名山光明行”活动,受益的不仅仅是名山农场,而是宝泉岭分局乃至周边市县。这次公益活动,使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同仁验光配镜中心将触角由首都延伸到祖国的边陲,其成果已经超出了预期的想象。
如今的知青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生产力。知青文化可谓方兴未艾。
      文化是一种实力,有人将其称为“软实力”。它所体现的效果虽然是间接的,但它却是事业的魂魄。一个缺少文化的企业无疑是短命的企业。
知青文化体现出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境界。这既是他们从艰苦走向成功,从卑微走向辉煌的秘诀,也是他们奉献给社会的一部生动教材。从这次“北京---名山光明行”活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同仁验光配镜中心原是一个不大的企业。刚成立时企业资产只有50万元,企业占地面积只有100多平米。经过近20年的拼搏,现在这个企业已经发展成为18家分店,拥有资产一亿多元,仅中心店占地就达1000余平米,年经营利润9000余万元。其实,“北京---名山光明行”只是他们诸多公益活动的其中一项。每年,同仁验光配镜中心都组织党员、积极分子和返城知青到一些欠发达地区开展光明行活动。在西柏坡、延安、井冈山等地,他们考察革命老区,重温入党誓词。2003年,他们到了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的察右全旗平地泉中学为学生免费验光配镜。那里十分艰苦的条件让他们非常吃惊。学校是两栋无天棚的砖瓦房,只有四盏白炽灯的教室显得非常阴暗。学生们就在这种条件下学习,近视的很多。他们在义诊的同时,内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情感。他们还到过新疆的和田。这个在世界上富有盛名的美玉的产地自然条件却十分艰苦。这些光明行活动,同仁验光配镜中心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不同的体验,他们对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现在更加珍惜,企业凝聚力更加增强,这无疑是企业蒸蒸日上的强大动力。
      “知青联谊会”,一个与知青沟通的平台,一座与家乡沟通的桥梁,他们所举办的每一项活动都与第二故乡有关。他们将那些点点滴滴的事情汇集到一起,使这种情感更加丰富,使这种力量更加强大。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这种文化,播种在北大荒,成长在大都市,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不能说感谢那个年代,但绝不能忘记那个年代。
      知青锁住了那个年代的记忆,但是知青文化却能其使英名远播,源远流长。
      感受知情的真情,感受知青文化的力量,感谢知青的付出,感谢知青的回报!
      永远的知青,永远的名山!
                                                                                 200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29 16:43 , Processed in 0.02963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