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892|回复: 5

九州(52)鲜卑人与嘎仙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5 23: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20-5-25 23:22 编辑

九州韵痕(52)
鲜卑人与嘎仙洞



    车在大兴安岭地区疾驰,出首府加格达奇西行40公里,见到有座很高很陡的山,叫高格德山,山腰间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山洞,当地人叫它嘎仙洞。
    相传很古很古的时候,嘎仙洞被一个叫满盖的恶魔霸占,他欺男霸女,生食人肉。一个叫毛格铁汗的人打败了他。毛格铁汗爱护生灵,保护一方。从此,这一带人丁兴旺,繁荣昌盛。
    由于大兴安岭形成年代较早,风化严重,因而从整体上看山势平缓,“馒头山”居多,远不及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那样的神奇诡丽。很让来这里的南方人失望。
    然而高格德山与众不同,一涓涓小河在山脚下静静流淌,陡峭石壁拔地而起,巨幅的平滑犁面上赫然现出幽深雄浑的洞口,令人惊奇,令人赞叹,摄人魂魄。
    嘎仙洞口略显三角形,朝南而偏西,纵深120米,东西宽27米,穹顶最高达20多米,面积达2000平方米,前厅地面平整,足可供当时的族群首领在此召集大型族务会议。
    我国有名洞穴多出于南方,且多是由石灰岩形成的溶洞。大大小小,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钟乳石,令人羡慕。北方少山洞,东北几乎无山洞成了一般印象。在大兴安岭北部的北纬50度地带,有这样大规模的山洞,实属少见。
    如果仅限于此,本文早就该搁笔了。
    然而,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发现,使这一冥冥山洞鲜活了起来。
    1980年7月30日下午,呼伦贝尔盟文物站站长米文平等人在三次探寻之后,终于在一抹夕阳的照耀下,在洞内西侧石壁上发现了标准的魏书石刻文字,经刷洗显现有201字。查阅《魏书》,与书中所载祝文内容基本相同!消息立刻传到国家文物局,并上报中央领导。
    这一发现,喜坏了大兴安岭人,人称“蛮荒之地”大兴安岭,原来有这样厚重的文化沉积。
    高兴了,历史学家,四五千年前中华儿女就生活繁衍在北纬50度线南北的历史事实,又多了一条无可辩驳的证据。
    震惊了,学术界,它的发现解开了许多千古之谜。北方少数民族的许多历史空白填平了;历史书上的大鲜卑山,原来真的就是大兴安岭;“那河”就是现在的嫩江;乌洛侯国的活动范围就在嫩江流域。
    大兴安岭北部,无霜期百天左右,最低气温曾达摄氏零下53度。遥想几千年前,古人怎样御寒?怎样充饥?怎样生儿育女?初到大兴安岭的人,见到五方六月飘雪花,冻得瑟瑟发抖;冬天霜雪皑皑,鼻涕冻成冰棍,都心里犯嘀咕:这哪是人呆的地方?由此洞我们看到了人的伟大,人的力量,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潜力,要不就难以想象爱斯基摩人在冰雪窝窝里,照样做爱生孩子,乃至繁衍不息。
    想起来了,资料记载,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鞑靼人,就是通过亚美大陆桥——白令海峡迁到北美,以至拉丁美洲的。欧洲探险家第一次到达美洲,见到土著人,问:你们是什么人?回答说:殷的人。当时欧洲人不知殷是什么,他们以为到了印度,因名为“印第安人”。这可能是考古学家灵感蒙发出的音转故事。但我们如果把“兴安”两字读快一些,是不是“鲜”的音,啊,兴安岭其实就是鲜卑岭。“西伯利亚”的“西伯”是不是与“鲜卑”音近?
    有学者说,中华古文明有三个发展带:中原、南方和北方。
    长江流域有汉马王堆,黄河流域有秦兵马俑,黑龙江——贝加尔湖一带,虽没有那么多的塔台庙宇、古墓坟坑,但有一嘎仙洞,足矣。

    离嘎仙洞不远有一城镇——阿里河。镇里生产一种土制白酒——嘎仙白。这酒喝到嘴里,像吞了一团火,咽下去,从嗓子一直烧到丹田。一杯下肚便额头冒汗,满脸通红。这酒好爽,好烈性!
    然而更烈性的还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拓跋鲜卑就是其中一支。魏书序言记载“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据考证,鲜卑在古蒙古语中是森林的意思,大兴安岭的茂密的林海,就是这个民族的最初记忆。
    鲜卑起于几时,兴于何日?《魏书》载:积六十七世,出了个大酋长“毛”,又历四代,便至推寅,始率众南迁大泽(今呼伦湖畔)。据查当在秦朝初期,距今2000多年。
可以推算,2000多年前,推4世,再64世,此时正是东周初期。也就是说,鲜卑族在2500年前就是大兴安岭——贝加尔湖一带的强盛民族了。
    大名鼎鼎的鲜卑民族就是从大兴安岭走出,逐渐称霸草原,发展成“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的北方大族,并赋予了这座广阔山脉以“大鲜卑山”的称号。这是民族认同的变化,是地理的迁移,也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
    到达呼伦贝尔以后,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森林居多的兴安岭,走到了草场居多的大草原。鲜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即从游猎改为游牧。可以想见,呼伦贝尔大草原何等繁茂的草场,游牧的剩余劳动大大超过了游猎。
    鲜卑族在呼伦贝尔休养生息300多年。族群十分强大。历史证明,一个膨胀的民族,必然有膨胀的空间。
    公元二世纪中叶,鲜卑族再度南迁,艰苦跋涉,历经艰险,终于到达大漠,今内蒙古中部一带。
    这一次南迁,可以说是促进民族文明的飞跃。这一地区靠近田肥地美的河套地区,临近繁荣富足的中原地区。鲜卑族在这里完成了从游牧到耕牧的转变。这时正值中原大地的魏晋末期。也就是说,当陶渊明这些忠直之士“采菊东篱下”,达官贵族正在醉听《后庭花》的时候,这个从森林里走出来的族群完成了第三次强大的过程。
    机会终于来了。一代枭雄拓跋圭乘前秦王与东晋淝水大战的失败而登上代王之位,定都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是为北魏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堂而皇之地做起了中原皇帝,后又迁都洛阳,统治中国北方200多年。
    传至其孙太武帝拓跋焘时,已成北魏鼎盛时期。他没有忘了祖宗,派其大臣李敞,载着猪马牛羊,千程百里回到大兴安岭其宗祠石室——嘎仙洞。南朝的齐、粱、陈,还在奢靡无度,文人学士则骈体俳句,应酬唱和。他们有的是美女酒肉,空闲时间。
    读史至此,掩卷长思。越王勾践受辱,20年终于雪耻,遂成霸业。鲜卑拓跋氏一弱小族群,并无族分氏怨,为何入主中原,称霸北方?
    中国历史如果只有鲜卑拓跋氏不守规矩,倒也罢了。到了宋朝,先是耶律氏建立了辽王朝,西边又出了个西夏王朝,后来金王朝就更不像话了,不仅把徵钦二帝抓去黑龙江,还把宋朝的疆土压缩到了长江以南。金兀术们真是不幸。如果不是一代天骄的出现,他们肯定是要一统天下了。
    然而,十二至十三世纪必然是蒙古人的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凭其烈马劲弩征服了欧亚大陆。
    时隔不久,又是满洲女真人不愿吃大豆高粱了,他们想吃大米白面。吴三桂不引清兵入关,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就能挽回危局吗?
    时间是漫长的,历史是短暂的。我让这倏忽变幻的历史事件给弄懵了。
    怎么回事?为什么在1000年的时间里,北方少数民族多次入主中原,而南方少数民族一次也没有,甚至连地方割据时期也少见?
    有人说,北方有北斗七星,皇帝是坐北朝南的,十四、十五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全是北方往南方移,南方往北方运的只是非洲的黑奴。有人甚至说,凡是战争从北往南打的,胜利的多,你信么?

    北魏时期的鲜卑人几乎已经不记得祖先在大兴安岭深处的生活方式了,仅有一个遥远“石室祖庙”的传说在民间口耳相传。直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期,乌洛侯国来中原朝拜,向皇帝禀报发现了鲜卑先帝旧墟,也就是嘎仙洞,这个传说才得以证实,唤起鲜卑人对于祖先的记忆。
    十分可惜,拓跋焘在刻完嘎仙洞祝文后的第七年就被自己的一个小亲信刺杀,年仅45岁。再三世,到了拓跋宏做皇帝,是为北魏孝文帝。他大胆进行了“断诸北语”等一系列改革,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这一改革果然见效,民族团结,生产发展,国运昌盛。然随着拓跋宏英年早逝,国势日益衰弱,后分裂为东魏西魏,终为隋文帝杨坚所统一。
    雄踞北方200多年的北魏消亡了,那英武壮烈的鲜卑骑兵哪里去了?没有了,他们早已融汇于汉族,或者说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了。像一座突兀的冰山,化成了水,融进了江河,和原有的水一起奔腾流淌。最近听说,广东有一支人说他们是拓跋氏的后代,是真是假其实无须去考证,作为一个族群,整个大迁移,整个的一段辉煌,整个的溶解,这是历史。
    有人说拓跋宏是民族英雄,是改革家。在北魏各种社会矛盾无法排解的时候,他想到了改革,从而创造了一段民族的繁荣,像蜡烛在熄灭之前突然耀眼的一亮。有人说他是民族败类,他数典忘祖,是他没有坚持保留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加速了鲜卑人的汉化进程,鲜卑语消失了,鲜卑人也消失了。
    历史似乎是个叠加的时间,它有那么多的重复进程。蒙古族、满族,以及辽金,何尝不是如此?蒙古族算是幸运的,他们没有举族迁移。满族人怎么搞的?那么显赫,最终连文字、语言连同民族特色都成了昔日的黄花?
    简单地谈论拓跋宏的改革功过是非,似乎过于草率。看过北方少数民族的萨满舞,尽管已经很民族了,但实在是调动不起来人的美感神经。余秋雨先生看完南方少数民族的傩戏,心情压抑。这确实是一种很复杂的心境。
    如果没有拓跋宏……再有几个“如果……”就能改变历史吗?
    我的一位朋友,在茶余饭后闲聊,说他觉得自己不服谁(他有点钱,也有点权),但一看到有的人家大书架有那么多书,就再也牛不起来了。
    文化,确切说,应该是优势文化,真的有那么大威力吗?“最后解决战争的是步兵。”最终取得胜利的真是文化吗?半部《论语》治天下,可信么?

    夕阳西下,冷风嗖嗖。
    嘎仙洞里,黑魆魆的,雄浑、幽深、厚重。站在洞里,脑子顿时一片空白,又似乎胀得很大。短暂,人生太短。渺小,自己太渺小,贫乏,浅薄,甚至可怜。
    在这本历史写成的书面前,我由无知而惶恐,读得实在太少,读懂的就更少。
    不由得仰慕起我们的先哲来,他似乎什么都没说,又什么都说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原载于《北极光》2000年第4期)      
    注:补发原文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6 19: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长河几多传说,
祭奠先贤淡漠如歌。
写意曾经孤撼留笔,
把玩遗照得拜老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7 19: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博览 发表于 2020-5-26 19:00
历史长河几多传说,
祭奠先贤淡漠如歌。
写意曾经孤撼留笔,

颜兄散文论证说,
演绎历史有成托。
北魏拓跋延文化,
文明史记照今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20: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博览 发表于 2020-5-26 19:00
历史长河几多传说,
祭奠先贤淡漠如歌。
写意曾经孤撼留笔,

    仁兄留笔客气了。俺划拉随想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8 21: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博览 发表于 2020-5-26 19:00
历史长河几多传说,
祭奠先贤淡漠如歌。
写意曾经孤撼留笔,

点评得当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30 20: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博览 发表于 2020-5-27 19:41
颜兄散文论证说,
演绎历史有成托。
北魏拓跋延文化,

   仁兄妙语美言,在下不胜感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3-29 14:55 , Processed in 0.04225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