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336|回复: 8

开会啦之五十四 电影《高考1977》的一个败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3 12: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念胜 于 2013-11-3 04:43 编辑

           开会啦之五十四  电影《高考1977》的一个败笔
                          张念胜
    我作为一个老知青且是恢复高考的亲历者,有幸参加专为电影《高考1977》举办的第四期“文汇讲堂”《知识和人才的力量》。
    我为这部电影震撼、鼓掌、甚至热泪盈眶。因为,它成功地演绎了我们知青当年人性的被践踏、人性的抗争、人性的苏醒,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
    遗憾的是,它有一个败笔,就是潘志友的人物塑造。
    影片本意要把潘志友塑造成为一个“知青上山下乡年代里有抱负的青年”(任仲伦语)。但是,在影片中,他似乎游离于整个事件矛盾之外,在知青们要求参加高考,而与迟场长发生的矛盾冲突中,他却以不痛不痒的劝说,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这场人性的抗争,与其他鲜活的知青形象形成巨大的人物落差。
    影片把潘塑造为“扎根农场”的典型,“信守承诺的男人”。谁都知道上山下乡运动是怎么回事,影片的主基调也是对上山下乡运动持批判立场的。否则,与它弘扬人性的主旨是相矛盾的。潘志友到最后放弃了高考,仅仅为了他曾经对老迟的“留在农场”的承诺。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左”思想的人物形象,一个与弘扬人性相矛盾的人物形象。根本没有什么“男人的品格”,没有什么“人格力量”,根本不具备什么人生的“价值观”,充其量只是一个可怜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牺牲品。
    另外,如果他是一个“信守承诺”的男人,那么他对也是知青的女友陈琼(他已与其同居)又何来“信守承诺”?影片不自愿地掉进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陷坑。
    我还是想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影片。故事写得好,人物也写得好,强子、小根宝、陈琼及其爸爸陈老师,还有那位可爱的场长老迟!他们总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个小败笔,美玉之小瑕疵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14: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念胜 于 2013-4-13 14:01 编辑

梧桐1111顶贴:
    上山下乡运动时怎么回事?

回梧桐兄:
    关于“上山下乡运动”,我在《与米天聊天》中阐述过我的观点,如下。
    1,“文革”前的青年上山下乡,从本质上说,与“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运动”,与现在有人提倡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和到边远贫困地区去支教、支医,有根本的区别。
    2,“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的延续和附产品,总之,是“文革”的一部分。所以,从根本上说,它具有与“文革”一样的性质,是由领导人错误发动的将数千万年轻人迁涉农村他乡的民族灾难性的政治运动。
    3,否定“上山下乡运动”,应与具体的人和事区别开来;否定“上山下乡运动”,并不是否定广大知青在农村付出的青春和生命,不是否定知青对当地人和事的深厚感情,为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观点,不知梧桐兄意下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14: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念胜 于 2013-4-13 14:06 编辑

红旗你飘的顶贴:
    留在农场的也许是上山下乡的牺牲品,但不能说,他们就失去了人格的力量。人各有志,走也好,留下也好,都是个人选择不同,和人性、人格力量无关。
    潘志友留下了,编导也许更关注他同情他,知青群体消失了,潘作为个体留下了,往往个体更能获得人们的同情感和关注度吧

回红旗你飘兄:

    我说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牺牲品”、“失去人格的力量”是针对电影《高考1977》塑造的人物潘志友说的,绝不是针对整体的知青说的,更绝不是针对留在那里的知青说的!相反,对他们我表示真诚的同情和由衷的敬佩。07年,我回名山,还特意赴宝泉岭看望留在那里的知青战友。
    所以,我作的是对文学作品的文学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14: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念胜 于 2013-4-13 14:13 编辑

红旗你飘的顶贴:
    与念胜兄商榷:把上山下乡说成“民族灾难性的政治运动”这是观点还是定论?是出自民间还是官方?
    关于上山下乡运动的论述我也看过一些,但总体上来讲,承认上山下乡运动是有错误不足的一面,如搞一刀切一片红似有不妥,但也肯定了它的积极意义,这和文革还是有区别的。如果把它等同于文革,千百万知青的历史地位怎么看,广大知青在农村经受了锻练,改变了农村面貌,给农村带来了现代文明气息,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不管怎样,把上山下乡说成是民族灾难,有失偏颇,起码在广大知青荒友的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

我的回帖:
    这个结论,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无论是别人还是我自己,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是否被大家接受和认可。
     我认识这个问题,不是从个人的经历和好恶出发,也不是从知青的群体出发,而是从这个运动的整体和对我们国家和民族以及子孙万代的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出发的。
    对于“文革”和上山下乡运动,中央和领导人都有说话。我说的三条,只不过是对这些说话的理解和归纳,不是我的创造发明。判断一个结论的正确与否,不是看它的出处,而是看它是否有理。
    刚接友短信,要我不要说此事了,以免对宝坛有影响,原本我还想多说些,那么,只好就此作罢。我相信,我们有缘,总会有机会来说此事的。
    红旗兄,您以为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14: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念胜 于 2013-4-13 14:16 编辑

    我本是对电影《高考1977》发表一下评论,想引起对文学作品评论的议论,没想到引起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议论,其实在宝坛上早就有了贴。
    我考虑再三,写了这三条,一来表明我的观点;二来也回答宝坛上以前问过我的一些朋友。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知青最有发言权,也最能说得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3 21: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3-4-13 21:45 编辑

    记得那天有幸与念胜兄一道前往影城,听取“文汇讲堂”演讲、讨论,观看电影《高考1977》首映。
    对知青题材电影的评论,见仁见智很正常,对上山下乡运动的看法,是非不清很遗憾。念胜兄的三个观点,是起码的,是必须的。
    下乡运动不否定,文革遗风有市场。重庆模式看本质,只缘妖雾又重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01: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念胜 于 2013-4-15 12:43 编辑
颜逸卿 发表于 2013-4-13 21:22
记得那天有幸与念胜兄一道前往影城,听取“文汇讲堂”演讲、讨论,观看电影《高考1977》首映。    对知 ...

这是颜逸清的贴:
    下乡运动不否定,
    文革遗风有市场。
    重庆模式看本质,
    只缘妖雾又重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5 10: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念胜兄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04: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念胜 于 2013-11-3 04:55 编辑
宋宝安 发表于 2013-4-15 10:10
赞同念胜兄的观点。

   感谢颜兄和宝安兄的顶贴!这是发在“宝坛”的帖子,转到“家园”来,也转了一些顶贴。但在家园仅你二位仁兄顶贴,所以,要“感谢”!
    宝坛上有一句话很好:“发帖是义务,回帖是美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14 08:01 , Processed in 0.03651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