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王国荣

夏日中感受“唐风宋韵”的清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8-31 18: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9-8-31 18:24 编辑

      讲座中,陈尚君老师讲到了李白和杜甫的一些比较。李白、杜甫留存下来的诗在唐代所有诗人中分别排第三位和第二位。杜甫留存下来的诗约有1450多首,李白的诗大概1000首多一点。他们两位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李白比杜甫年长12岁。这两个人在天宝三载即公元744年左右,有过一年左右的同游。这一段经历,杜甫始终牢记着。李杜两人分手后,杜甫至少有20多首诗在不断回忆与李白的交往。李白好像是忘了这件事情了,这个事过了以后再没有提起过。李、杜生前彼此就有这样的差别。李白也是个极重友情的人,李白是主观的诗人,杜甫是理性的诗人,由于性格有不同之处,所以造成两人之间这种差异。在盛唐的文化氛围中,两人又有许多性格上的共同点。两人都意气风发,都充满着那个时代的自豪感。那时候的自豪感不像我们现在要歌颂什么,表达什么。那时候他们两个人的自豪感表现在经常在一起饮酒,饮了酒以后干什么呢?修道。就是学习道教的各种技法,道教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要能够长生不老,这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我们从现在的立场上来看李白和杜甫留下来的作品,李白可以说是从汉魏以来以乐府古诗为主的诗人中集大成的一位杰出诗人。李白把在他以前的诗歌写作的各种技法,通过自己的理解,改写,感受、表达,把以乐府诗、古体诗为主的诗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杜甫更多是注重对盛唐初期,刚刚成熟的近体诗的艺术表达方式的探讨。当时一般的诗人可能还没有体会到近体诗有多少表达的能力,杜甫在这些方面的探讨,以及把中国古代诗歌写作的各种复杂的技巧发挥到极致,使杜甫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转折的最关键的一个人物,以至于后来对杜甫有尊称为“诗圣”的说法。要读唐诗,首先就要讲李杜。李杜两人的性格确实是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现在还有好多问题都没有很好解决,如李白到底是哪里人,现在一般认为李白是中亚碎叶人,即现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但其实到现在为止,这个问题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就是说李白自己都没有完全说清楚过他家世到底是怎样的,他出生的地方,为什么到了那个地方。李白说过几次,几次说法都不一致,我们现在解读,对这些都有很多的困难。但是可以相信李白受到中亚文化氛围非常深厚的影响。给后人的印象,李白是个天才卓立,没有任何的依托,对于生活,对于感情,所有的感觉是一下子从胸口喷涌而出的。其实李白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他把《昭明文选》六十卷的大书,从头到细读了三遍。详尽地体会各种文章的做法。李白对于写诗法是反复斟酌,反复修改,他有很多诗都写过好几稿的。一个天才的诗人,他能够反复修改,把诗歌表达的意境达到一种极致的程度。李白作为一个主观的诗人,天资英发达到的成就,别人是很难能达到的。杜甫给我们感觉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诗人。杜甫的形象是遵从儒家的基本说法,同时对于现实是接受的,对于社会的基本的伦理道德,对于君臣关系,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个人对于社会的关心,杜甫都和正统的思想很接近。另外一方面,杜甫又是一个心气非常高的诗人。读杜甫的诗我们体会到,他留存下的一千四五百首诗,无论从内容到句法很少重复。而且杜甫的心气表现在他把古典的诗歌,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休诗,可以发挥的各种技巧,发挥到登峰造极,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杜甫的诗歌,对于唐代中期以后的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杜甫晚期的诗歌之作,他已经开创了所谓宋诗的法门。所以我们常常会提到,若要讲宋诗,首先要从杜甫说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5: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9-9-2 16:45 编辑

     陈尚君老师谈到李白和杜甫两位泰斗,后来的诗人根据各自的爱好 ,有所偏向,有所取舍。他说这都是很正常的,就好像我们现在社会很流行周杰伦的歌,但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包括一般学生中喜欢或不喜欢的,差距非常之大,李杜历史上的命运也是如此的。宋代欧阳修喜欢李白不喜欢杜甫,后人认为欧阳修对杜甫有看法。其实有一次欧阳修很老实地对他的学生说,自己喜欢李白不喜欢杜甫,其实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达不到杜甫那样的程度,所以是比较多倾向于李白一点。
   周裕锴老师说到,李白在我心目中好像一个很天真的少年。一直到六十多岁还很天真的。台湾有个学者认为李白是个胡人出身,他写出来的诗,是没有被其他的典故所污染的,是一种很清新,明快的这样一种诗。经过锤炼的诗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天真自然的状态,这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李白和杜甫的区别,李白是继往,杜甫是开来。李白的诗中,乐府诗特别多,继承了汉魏六朝的乐府。杜甫的律诗写得特别好,当然还有七言歌行都是开了后来的法门。中唐以后学杜甫的就非常多了。杜甫很了不起的是,在唐代英雄主义的时代,大家都喜欢到边塞去建功立业的时候,杜甫能够看到战争对人民的危害。其他诗人写道“城头铁鼓声尤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杜甫就会追问,这个血是什么样子的血,是谁的血?胡人的血难道不是人的血吗?所以杜甫在《兵车行》里面写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在写战争时,他想到的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他的这样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情超越了唐代那些浪漫的边塞诗人。因为很多唐人都喜欢“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杜甫则作了更深刻的思考,体现在他的“三吏”、“三别”里面。“三吏”“三别”背景是唐代邺城大战以后,当时唐朝军队需要补充兵力,去打安史叛军。杜甫就会想在这一场抓壮丁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爱国主义精神要提倡,另一方面就是人民群众普通的悲惨遭遇,因此“三吏”“三别”就是对战争多方面的观照。他的思想可以说是大大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一般讲唐宋诗的优劣,会讲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因此唐诗好,宋诗不好。其实诗歌不光是抒情的,诗歌存在的内容应该超越抒情。清代叶燮讲到诗的“理、事、情”。就是世界上的万物形形色色,都离不开“理、事、情”。理它就需要事来表现,表现万有的变态。叶燮又提出对诗人来说,要具备“才、胆、识、力”。把“才、胆、识、力”跟“理、事、情”三者结合起来,表现出来的诗就是非常棒的诗了。叶燮批评了明代的前后七子,前后七子认为“诗必盛唐”,这就抹杀了其它许多好诗的价值。诗歌不光要有盛唐的诗,也可以要中唐的诗、晚唐的诗、北宋、南宋的诗,它们各自有价值。唐诗到宋诗的变革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唐诗跟宋诗的关系,是一个因革的过程,因就是继承,革就是变化。一种文学形式,一种文学风格,久了以后必然会使人生厌。比如大历十才子的诗,本来都是很正规的唐诗,写得也非常好,但是你读了很多人以后,他们的诗就有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这个时候就有另外一个大诗人韩愈就站出来了,在语言上就进行了创新的试验。韩愈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比,其诗歌开拓了新领域,比如他写石鼓歌,写对石鼓保护的问题,周宣王留下的石鼓,上面刻了许多古怪的文字 ,韩愈就鼓励国子监应该把其保护起来,让大家来辩认和研究。他就开拓了这种金石方面的诗歌。后来苏轼也写石鼓歌。宋代还有很多写文物方面的诗歌,可以说都是韩愈开拓出来的。从唐诗到宋诗,宋诗里面包含了很多学杜甫和学韩愈的这方面的东西。宋诗的风貌与杜甫和韩愈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现在讲唐宋诗,有人就问我:唐诗好还是宋诗好?我不敢说哪一个更好,一般说来,当然会说唐诗比宋诗好,但是我心里面同时就会想,难道唐诗好,我们就只要唐诗吗?比如说一样菜很好吃,那我们就顿顿吃那样菜吗?我们还是要换一下口味的。也就是说最好的东西也是需要变,需要发展。而且人的口味很多,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诗分唐宋”,“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因此唐诗和宋诗各有千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3 18: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9-9-4 06:38 编辑

    讲座中陈尚君老师还谈到一点,现在唐诗的存量大约在5万首多一点。宋诗的存量大约在25万首到30万首之间,这个数字至今尚无法确认。北京大学编的《全宋诗》,出版到现在为止,才20多年,新的增补大概已经有15本左右了。故到底有多少,我们还不清楚。就唐诗和宋诗相比较来讲,我们可以说这中间最关键的人物是杜甫、韩愈。韩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韩愈在写诗的时候很特别,喜欢从这个韵部跳到那个韵部。有一些诗押韵的时候,一个韵部的字很少,而且那些字都很僻,很难写诗。韩愈就坚守,他认为所有的字都是可以写成诗的。所有的字都是可以押韵的。所以韩愈有的诗给我们的感觉是有点怪奇。但同时韩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文字都可以写成好的句子。所以韩愈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从司马迁以后,对汉语的创造力,表达能力贡献最大的一个文人。我们现在在用的很多的成语是从韩愈笔下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4 15: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7-6 20:32 编辑

  三年前的夏天,我在上海图书馆聆听了陈尚君和周裕楷两位教授关于唐诗宋词的精彩讲座,感受了“唐风宋韵”的乐趣。今年夏天,我津津有味的阅读着陈尚君教授的新著《诗唱大唐》,从多  角度体会唐诗的魅力。
  本书是陈尚君教授唐诗研究的文史札记。作者细密爬梳文献,审慎独到思考,在多年潜心考订唐诗文本的基础上,将心得与发现以通俗化的随笔形式介绍给读者,讲述了一个个有关唐诗的动人故事。唐人以诗歌雄傲百代,其壮盛奋励,犹为中华民族之典型与骄傲。本书各文虽侧重不同,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适可传达唐人之文化自信与诗情风流。
  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翻此书,以解夏日烦闷。

   
    诗唱大唐.jpg

目录
唐朝皇帝的诗歌
唐朝皇帝点赞过的唐诗
唐朝状元们的诗歌
唐人牡丹诗的绝唱
大唐王朝的第200年
唐代禅僧引用过的唐诗
唐人恶诗八首苛评
唐代的孩子们在想什么
睿山新月冷 台峤古风清
——唐代的中日交往诗歌
《全唐诗》中的伪好诗例评
杜甫的盛世危言
——重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客堂》:杜甫生命至暗时刻的心声
诗人韩翃的传奇人生
大梅法常二偈之流传轨迹
刘禹锡之得妓与失妓
韩湘子成仙始末
诗人王鲁复的进取与落寞
皮陆唱和所见唐代苏州的文化景观
花蕊夫人的迷宫
后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6 20: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7-7 20:17 编辑

                         唐朝皇帝的诗歌

  唐朝从开国到灭亡,凡289年,在位者历十四代,二十帝加武后,共二十一人。其中无诗歌存世者,仅宪宗、敬宗、武宗、禧宗、哀帝五人。唐代工诗家族多矣,未有如此绵延不绝者。其间或存诗太少,或仅梦中所得及佛偈之类,可谈者不多。谨择其杰出者十人,以艺术造诣高下为序,稍加点评,庶几为说唐诗者之谈资。偏颇失误,祈知者赐告。
  第一名:唐玄宗李隆基  (685—762, 712—756在位)
  唐代皇帝在位最久者为玄宗,写诗最多且最具艺术气质者也是玄宗。他早年丧母,深知宫廷斗争之残酷。早年曾结交豪杰,冒险发动唐隆政变,参与者世称唐元功臣,已有几十方墓志出土,大多为下层军将,大内工匠与市井豪杰。父亲禅位后,他用突袭手段削平姑妈太平公主党羽,得以掌控全局。开元前期,他确实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事情。开元、天宝之冶的国家繁盛,远超贞观之治。他笃信道教,但始终将儒学放在中心位置,对佛教也不贬抑。亲注《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三书,颁示天下,展现文化多元的气象。他酷爱作诗,虽然存世仅百余首,主体是靠《张说之文集》的附录而得保存,从张九龄、王维、孙逖等人的应制诗分析,至少还有几十次诗作没有保存下来。可以说,盛唐诗歌的空前繁荣,他是一位重要的推动者。就本人诗歌的艺术成就来说,唐代皇帝中也当推他为第一。
  玄宗即位之最初十来年,勤于政事,再加有一批眼光与能力皆出众之老臣辅佐,达成开元盛况。他整肃朝纲,一改武后以来之恶政。鉴于武后以女眷、诸王窥权之情况,限制后妃、诸王及宦官之干预,大体是成功的。他十分看重地方治理,多次亲自遴选地方官,或派朝中重臣为地方刺史,或定时召集地方官入朝亲加训诫,甚至亲制《令长新戒》,有云:“我求令长,保义下人。”“与之革故,政在惟新。调风变俗,背伪归真。”要求各州县刻石,常置官署。又作《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云:“眷言思共理,鉴寝想惟良。猗欤此推择,声绩著周行。贤能既侯进,黎献实仁康。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记。求名迹易见,安真德自彰。狱讼必以情,教民贵有常。恤惸且存老,抚弱复绥强。勖哉各衹命,知予眷万方。”进贤,爱人,讲学,劝农,理讼,存老,抚弱,绥强,包含了地方治理的基本原则。他任命宰相会写诗,送别巡边会写诗,逢时节庆会写诗,人生感慨会写诗,经常要求满朝大臣一起应和。那一时期,诗人意气风发,写诗成为立朝常态,不能写诗真有些无地自容。
  玄宗时三教并兴,儒学之基本地位并没有改变。他于开元十三年(725)封禅中途,特别到曲阜祭孔,作《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此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是他的代表作。首二句概括孔子求道奔波一生,继写孔宅之所在与身后之祭祀。“叹凤”两句,写孔子之与世乖违,落寞求道,最后表达敬意。诗很庄重而流动,显出他的能力。当然他与道士往来的诗篇更多。如《送司又马承祯还天台》:“紫府求贤士,青溪祖逸人。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闻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得性,松桂欲调神。地道逾稽岭,天台按海滨。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既加礼敬,诚邀入朝,更予尊重,放归修道,说林泉之处,更适合养性,但也遗憾声音阻隔,送行惜别之意很亲切。贺知章是天下知名的文士,以八十三高龄,重病后自请致仕为道士,玄宗尊重他的选择,誉为可与东汉二疏齐名的高尚之举,亲自作诗宠行,要求满朝大臣出东郊送行。玄宗诗曰:“遗荣期人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其实当时贺知章病得很重,只是希望返骨故土 ,经玄宗表彰,成无上荣光盛事,百世传为佳话。
  玄宗具有良好的表演才能。兄弟五人,他是老三,如果按照长子继承制,当然轮不到他,但他是再造李唐山河的功臣,两次政变都成功了,谁敢与他争?到了关键时候,场面上是要对大哥李宪客气几句的,大哥又是何等聪明之人,知道不客气的后果,因此坚决谦让。玄宗在位期间,对兄弟们一直很好,他们如果要弹琴、吹笛、打打羯鼓,都有充分的自由,但如果想关心国政,留意治道,那绝不可以。玄宗经常到大哥家走动,《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鲁卫情先重,亲贤爱转多。冕旒丰暇日,乘景暂经过。戚里申高宴,平台奏雅歌。复行为善乐,方验保山河。”说兄弟情深,经常在一起喝酒唱歌,人生快活,各自太平,多好。弟弟家也要去,生活有困难更要关心,幸薛王第时赋诗云:“昔见漳滨卧,言将人事违。今逢庆诞日,犹谓学仙归。常棣花重发,鸰原鸟再飞。”是因薛王偶恙得痊,皇上来庆贺。玄宗还曾造一合欢大被,邀请兄弟们一起来做亲密状,兄弟们当然都很配合。玄宗存世墨迹有《鸰颂》,歌颂兄弟间亲密无间的感情,认为如此嘉话,应书人史,这篇《颂》书法很好,为唐人行楷之佳构。
  玄宗在位日久,天下太平,他在许多诗中表达与民同乐的欢欣。敦煌遗书伯二五五五有《御制勤政楼下观灯》一首:“明月重城里,华灯九陌中。开门纳和气,步辇逐微风。钟鼓连宵合。歌笙迟曙雄。新()不为己,常与万方同。”今人都认为玄宗作,应该问题不大。缺一字,不影响诗意理解。诗写元宵节,明月当空,九陌华灯,春意稍透,和气熙风。玄宗登楼观灯,心情舒畅,万方同庆,更有盛世升平的喜悦。再如《轩游宫十五夜》:“行迈离秦国,巡方赴洛师。路逢三五夜,春色暗中期。关外长河转,宫中淑气迟。歌钟对明月,不减旧游时。”在长安到洛阳途中遇到元宵节,与前诗主旨一致,在两京之间,行宫内外气象又有所不同,虽然没有都城的喧嚣,但歌钟明月,与以往旧游并无不同。
  安史之乱的发生,为玄宗四纪天子划上休止符。安禄山起兵的理由是清君侧,是对杨国忠为政之反叛,更深层次原因则为重兵在握,玄宗轻信女宠,国事不理。玄宗与杨玉环的私情,他有没有写过诗呢?目前看不到。《羯鼓录》说他曾制《春光好》曲,《尊前集》载他作小曲《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人鬓长。莫倚倾国貌,嫁娶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即便是他所作,未必真有实事,更与杨妃无关。《翰府名谈》有他怀念杨妃诗,那是宋人编造,不必相信。他对乱世有没有反思呢?很少一点点。据说他在奔蜀之际听乐工奏李峤《水调歌头》而伤感,是感悟盛极必衰。退居西内后,喜诵梁锽《咏木老人》诗,所谓“须臾弄罢寂无事,还是人生一梦中”,那是感喟人生无常。自蜀归,他有诗题剑阁:“剑阁横空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峰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据说他见山势险峻,有“剑门天险若此,自古及今,败亡相继,岂非在德不在险耶”,略有憬悟,但也仅此而已。对皇上要求不能过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7 20: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7-7 20:17 编辑

  第二名:太宗李世民(599—649,626—649在位)
  太宗一代英主,他的生平与成就不需要介绍。应该补充的是,贞观之治远未达到国家富足的成就,其最重要的标志是击败突厥,四夷来贺,尊为天可汗,奠定大唐帝国的天下秩序。笔者近年曾撰文《玄武门蒙难者的女眷》《唐太宗的另一面》,述其不为人知的事迹。还可以补充的是,太宗长期服食、最后因误服胡僧之药而死,年仅五十一。他前期尊道抑佛,玄状归国后立志改变,在他弥留之际,玄状在他寝宫邻室译出著名的《心经》,为他祈福,用答知遇。
  太宗酷爱文艺,写诗亦多,今存者尚约百首。写得较好的是回顾往事、抒发情怀的作品。如《行经破薛举战地》:“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橫云裂。一挥氛脊静,再举鲸鲍灭。于兹府旧原,属目驻华轩。沉少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平定薛举是他随父进取关中后,独立指挥取胜的第一场重大战事。多年后重经战地,感慨当年之心高气昂,也写到战事之艰难,以及此战对自己一生之意义“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两句,含无限感慨。再如《春日望海以光为韵》:“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流引天潢。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卷色,穿浪日舒光。照岸花分彩,迷烟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瑞拱且图王。”是贞观十九年(645)春东征高丽,在今河北秦皇岛一带海边所作。前半写海景,切春色,气象极其开阔。最后四句抒情,想到历史上秦皇、汉武留下来的遗迹,表达伟大君主要成就不世功名的愿望。
  太宗最传诵的作品,是《赐萧瑀》一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所指为萧瑀在其兄弟阋墙时,坚定地给予支持。如果读到《晋书》卷三七史臣赞引语有“疾风彰劲草”句,卷六二引古人言有“乱世识忠良”句,则知此诗必有所本。同样在东征时,左屯卫将军姜确中流而卒,太宗作诗哀悼:“凿门初奉律,仗节始临戎。振鳞方跃浪,骋翼正凌风。未展六奇术,先亏一簧功。防身不足智,徇命有余忠。悲骖嘶向路,哀笳咽远空。凄凉大树下,流悼满深衷。”意思是都有了,就是诗意因辞藻与典故的堆砌而显得有些隔膜。这是与太宗生活的时代与所受教育有关的。齐梁以来的诗文,都讲究华丽的辞彩与典雅的文句,《文选》《玉台新咏》里的作品,想来他曾读得很仔细。他礼敬文士,也以文士的成就时时督励自己。既有《秋日教庚信体》一类模仿之作,也写过《赋得花庭雾》《赋得残花菊》《同赋含峰云》之类纤巧的题目,有时还为臣僚假手,如《咏乌代师道》“凌晨丽城去,薄暮上林栖。辞枝枝暂起,停树树还低。向日终难托,迎风讵肯迷。只待纤纤手,曲里作宵啼。”师道指杨师道,《全唐诗》作陈师道,为无知者妄改。咏乌其实是代乌立言,最后二句期待女性之关心,语意纤弱如此。再看两首:《赋得临池柳》:“岸曲丝阴聚,移波带景疏。还将眉里翠,来就镜中舒。”《采芙蓉》“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栖鸟还密树,泛流归建章。”这些诗若编入《玉台新咏》,自是出色当行,任便说是谁写都可以。可偏偏就是太宗以英武之姿,独爱这一口,难怪有臣下举宫体以为戒。时代与流行,是任何人都难以超越的,太宗也如此。
  还是要说太宗的好诗。据说他有题河中逍遥诗:“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宋人赞其有气象。北荒底平,他在灵州勒石作诗:“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可为千古绝唱。贞观六年(632),他曾问出生旧宅,作《幸庆善宫赋诗十韵》:“寿丘惟旧迹,鄷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孤亦在兹。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梯山咸人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螭。瑞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坻。共乐还张宴,歌此《大风诗》。”“指麾”六句写平定天下,四夷来宾,“瑞扆”两句写治理有成,百司奉职,“霜节”四句写秋冬之景,丰收大获。最后说回归旧居,恰如汉高祖归故里作《大风歌》一样,心怀喜悦。这样的诗,确有帝王气派。

(摘自《诗唱大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5 04:16 , Processed in 0.02150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