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945|回复: 5

颜巷(52—54) 田螺 流萤 竹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 19: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9-8-2 20:06 编辑

颜巷留痕(52)
捉田螺

  江南的春夏,是捉田螺的黄金季节,到野外随便走一走,便会发现无论大河大湖,还是小溪小沟,几乎只要有水的地方,便可找到田螺的踪迹。初夏期间,田螺最肥,肉质也最鲜美。
  捉田螺,丹阳老家最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可卷起裤管下水直接用手捉。田螺栖身之处,水儿很浅且清澈见底,捉田螺很方便。只是刚入夏时,水凉凉的,有点刺骨,下水要有一定的勇气。如果家中有网,人们将网放入水中,人站在岸上,或推着网往前走,或拉着网往后退,总会满载而归。
  夏日捉田螺的人群中,孩子最多。或三人一群,或五人一伙,拿盆的拿盆,抬网的抬网,欢声笑语总是不断。捉上来了田螺,捡的捡,洗的洗,很多孩子忙活得一身泥浆,活像一只只泥猴子。
  记得小时候,当我端着满满一盆田螺兴高采烈回到家中,奶奶已为我烧好了洗澡水。然后将捉来的田螺倒进锅,加上水,放入葱姜,点燃柴草烧煮。当水汤变成乳白色,奶奶将田螺捞出,放入盛有凉水的盆中降温。等吃过晚饭,奶奶给我们兄弟一人一根缝被针。我们便就着忽明忽暗的灯火,将针插入一只只田螺的硬盖内,然后将田螺的肉,内脏以及硬盖,一起从田螺壳内挑出,再摘去硬盖去掉内脏,将剩下的黑青色田螺肉放入碗中。第二天,奶奶将田螺肉与蒜苗或韭菜烹炒,吃时满嘴清香,回味无穷。
  捉田螺的不光是孩子,还有许多姑娘小伙。捉回来的田螺,他们既不烧煮也不用针挑,而是将田螺放进石窝中砸踹。当田螺的壳被砸碎,内脏被揣烂,他们用筛箩将田螺端到河里漂淘,最后将干干净净的田螺肉拿到集市上去卖。捉一回田螺,姑娘扯上一块花布衣料,小伙换回一双力士胶鞋,绝不成问题。

(原载于《美食导报》2000年5月1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 20: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9-8-2 20:05 编辑

颜巷留痕(53)
扑流萤

  前不久,回丹阳山窠里舅家探访。骤雨初停,顿觉凉爽,沏一壶茶坐到阳台,暮色渐次笼罩,对河山岚里稀疏亮出几只灯来,像飘忽的萤。忽然便想起晚唐那首《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幼年在颜巷老屋,是奶奶的大蒲扇伴我度炎夏的,门前空地纳凉,但见月华如水,白日里繁茂的草木都变得黝暗了。忽然,自这黝暗中飘出点点萤火来,激起我好奇的童心,于是就与小伙伴捉来好几只,放进小瓶里玩赏。在高庙小学当老师的小姑便教了我这首唐代杜牧的《秋夕》诗,还讲了古人囊萤读书的故事。在奶奶习习的蒲扇风里我酣然入梦,仿佛也化作了一只流萤,漫游在夏夜的星空。
  囊萤读书的事我信,青灯如豆忆儿时,几十只萤虫也许抵得上一盏小油灯了。萤火虫的出处也颇有趣,古来有萤是草化之说,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萤……茅根所化。身有火,色杂红绿,以手触之成粉,粉所着处生光,逾时不灭……”其实萤属昆虫纲、鞘翅目。尾端略黄,有发光器,产卵在水滨草根,幼虫秋冬伏土中,春夏之际飞出。难怪古人以为萤是草化的,只缘萤与草太亲近了。
  萤还是益虫,清人陈淏子著《花镜》介绍说,萤一名景天,又名夜光,生池塘边者为水萤,喜食蚊虫。据此,萤火虫倒是更可爱了。
  扑流萤的童年难忘,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端午的鸭蛋》中写道:“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我忽然起了童心,也想用鸭蛋壳装几只萤来,重温童年的梦,但新楼林立,市声喧哗,到哪里去扑流萤呢?

(原载于《丹阳日报》2005年11月19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 20: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颜巷留痕(54)
怀念竹篮

  小时候在丹阳老家生活,外婆的房间里就摆着几个精致的竹篮。那是一种长方形的由几层叠合在一起的篮子,由于有了年代,漆得锃亮的朱色外表已开始剥落,包角的铜皮也有了铜绿。据说外婆年轻时的人们出远门,就常常带个这样的竹篮,里面放着一些赶制的食品,时间长一点也不会坏。竹篮伴着远行的亲人,就这么山一程水一程地来来去去,也可谓见过市面了。
  与我们这代人联系较为密切的则是另一种竹篮了,比如元宝篮,它简单大方,可以用来买菜,也可以兼作他用,这种竹篮几乎陪伴我们长大。家乡人手巧,竹篮编得结实耐用,也不乏精美可爱。小时候,我走在古镇集市上,犹如步入竹篮的世界,街巷两侧装着农副产品的篮子,列队成行,招徕买主;人流中晃动着各种各样的篮子,提挎挑挂,粗糙精致,圆的方的,大的小的。竹篮有按外形命名,更多以用途起名,如菜篮、饭篮、香篮、草篮、布篮……
  家乡农村到处产竹,不肯闲着的男人便利用早晚不下田的当儿编起竹篮子,换取一点烟酒钱,而不断变换手中的竹篮去赶集,也就成了女人在生活中的一大乐事。那时一些漂亮的篮子还可以用来走亲戚或去医院看望病人,在篮子里装上一些鸡蛋、糕点,再盖上一条花粗布方巾,我就多次见过奶奶外婆这般挎篮走出家门。
  后来到了城里生活,成家过日子,每见街上有卖篮子的,总会不由自主停下来挑选,一旦有了中意的便掏钱买来,以致老房子屋檐下常常挂满了各式各样、各有各用的篮子。
  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手里的竹篮被悄悄取代了。这一切替换得竟悄无声息,只见得市面上买东西越来越方便,想买什么,卖主马上给你用袋子装起来。现在用来装物品的都是塑料袋,方便自然方便了,但却是以污染环境作代价的“方便”。
  怀念竹篮的心情,如今经常会冒出来。其实,也是在怀念一种我们曾经拥有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日子。

(原载于《诸暨日报》2004年4月24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6 17: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文章是一股清流,散发着南方风一样的清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6 17: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长见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3: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清云 发表于 2019-8-6 17:14
老师的文章是一股清流,散发着南方风一样的清新。

    清云好!老师不敢,文友吧。清流清新,与你一样,都爱故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17 05:34 , Processed in 0.02083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