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004|回复: 5

荒友行(12—14) 楠溪江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7 15: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聚友纪行(12)
溪中石桅


  我没走近温州永嘉境内的楠溪江时,就知道它有许多“头衔”,如世界地质公园,天下第一水,昆曲的发源地,山水画、山水诗摇篮,乡土文化的史书库,四大民居之一等等。有介绍说,楠溪江自然风光星罗棋布,人文景观俯拾即是。它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山水诗与古村文化的高度结合,耕读文化与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无限默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车到石桅岩景区,迎面就见拔地而起的石桅岩,如溪中触天的石柱,似含苞欲放的玉兰,更像两根挂满了风帆的桅杆。从路边一条不经意的小路进入景区,但见船碇、溪水、大桥、岩峰,在竹林的映衬下颇有景致,那种感觉安静而悠闲,让我忍不住停下脚步欣赏一队小鸭子排队过船碇,观看两个年轻人在水里捞鱼……
  虽说水少草黄,也没遇见几个游客,看来不是最美好的季节。但是在我眼里,溪中湾湾流水,清清碧波,岸上叠叠云岚,层层烟树,景色依然令人称绝。沿途小路多依山傍水,可以随意在溪边嬉水,也可以走走独石桥。有的路是建在临水的岩壁上,用一寸宽的铁条铺就,如同栈道一般,透过脚下铁条的缝隙,可以看到流动的溪水;也有临水的一边没有护栏,犹如一条观景长廊。仙人洞,其实是岩壁上的一个大洞,想里面一定寒气逼人,顺路旁的石阶登上一块突出水面的巨石,一潭碧水的对面是亭亭玉立两座相依的送子峰。往前就没有路了,一面是绝壁,一面是深潭,至此真可谓山穷水尽疑无路,原来再往前便要坐船了。
  渡口无船,沈惠钟正要呼喊,一抬头看见岩壁上,留有船老大的手机号。不禁称道:此举聪明。拨号过去,一会儿便见小船悠悠了。我们几个人坐上船,在峡谷中穿行。四周非常安静,云淡风清,湖面如镜,我把手伸进水中,在碧绿的水面上划出一道水纹……溪水非常清,水里一点沙都没有,河床都是鹅卵石,水深两米竟能清澈见底,水深数米则碧绿,在两岸山和蓝天的掩映下,居然展现出一片片蓝色,真有点儿游九寨沟的感觉了。
  船老大约三十多岁,笑眯眯地单浆划船,介绍景点也聊天。问及一月能赚多少钱,他说旺季多淡季少,不如出门打工哩。但他那张沧桑的脸上很平静,日子还是这么过下去。楠溪江民风比较淳朴,也深深地感染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
  上岸沿浅滩走入一个峡谷,谷底的河床只有浅浅的水,水落石出,只见大大小小被水冲得溜圆的石头,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的遭遇和历史,岸边挂在树丛上迎风飘动的枯草,向我们炫耀着夏季涨水的水位和辉煌。沿着乱石间的小路,走出长长的峡谷,便能远远望见一座小亭子。沈惠钟告诉我们前面就是小三峡了。满眼山清水秀,两岸山虽不高却也陡峭,也是丹霞地貌,颇有几分壮观,又有几分深幽,幽幽峡谷中间,有弯弯曲曲、奔腾不息的小溪水,还有重重叠叠、义无反顾的小瀑布。人在岸边走,犹如入画中。真山真水,真图真画;宜歌宜赋,宜酒宜诗……
  值得一提的是过峡谷两次走过一种不知名的石桥。说其桥,是以功能唤;说其石桥,是以用料称。却只见河面百米宽,有一溜上口二十厘米见方的石墩,间隔半步,并无桥面。人在墩上走,像踩梅花桩似地小心,再高傲的人也不敢抬头,遂题名:低首桥。沈惠钟指桥中部横有一石墩,问及何故。众摇头都说不知。老沈微笑告知:来往行人交汇点呀。众点头恍然大悟。岸边翠绿确实养眼,满目山水心旷神怡,走路过桥也长见识,更有无车人稀而多了宁静和闲适,以及可贵的淳朴。听沈惠钟说,待会要绕过那座山,去一个美丽娴静的古村落。我想,那一定是个我喜欢的地方。
  溜溜达达一个多小时,游完了石桅岩景区,而留在记忆中的却是永恒的美,美在原始古朴,野趣天然;美在纯净柔和,绝无污染。同时,也在净化着我们那长了茧子的心灵。
(原载于《宝泉岭论坛》2008-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15: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9-5-7 15:54 编辑

聚友纪行(13)
岩头丽水


  离开石桅岩景区,中午我们在永嘉重镇岩头镇用餐,头一回品尝到楠溪江野生的鱼,肉嫩鲜美,味道好极了。不像人工喂养的河鱼虾蟹,肉,玩命往上长,味,没命往下掉。据说这种野生鱼不多,也长不大,最大的才三两左右,不会是水清无鱼吧。
  在这家中式建筑饭店的楼梯拐角处,居然见到一幅凤凰电视王姓先生留下的墨迹。俗语说“字怕上墙”。我观赏后说到:“此等手笔,也敢上墙。”老沈接口道:“值钱的是‘凤凰电视’四个字。”此类事时有发生:书法鬼画符,却敢到处涂。他们自然也就不会体味“永嘉学派、楠溪古韵。这里遗留着唐代以来的古塔、古路亭、古牌楼和古战场;沿江两岸更是散布着大大小小200余座古村落,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化的史书库。“金山丽水”岩头古村,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章。
  我们来到岩头古村,沈惠钟说,这里百姓生活与自然环境的无限默契,人文景观俯拾即是,一条丽水街十分出名。说是街,其实是一条依水而筑建的长廊,两米多宽,卵石铺地的廊街,一眼望不到尽头。这些饱经历史沦桑的卵石经过多少代人的踩踏,就连小块岩石也磨得光滑如卵。路面虽凹凸不平硌脚掌,但记忆中也曾有光滑的石块亲吻着我的脚底。我留意卵石路,正是我寻觅童年梦的时候,因为在卵石织成的图案里蕴含了逝去的年华。
  街边居民临水而居,一溜大小高低相差无几的木结构老屋,临街有店堂模样,不难想象昔日此处的热闹景象。如今却不见那热火朝天的商业推销和特色服务,而是店面门板林立,或人去屋空,或老人留守,见几座房子有明显的倾斜,应该是属危房行列中了。问及一家主人,他抱怨道:不许拆,又不让修,保留不保护,要是倒了就没得住了。我想,古廊街老屋的保护和修缮应该引起关注了。
  与老屋形成反差的,是沿河边廊檐下那一溜长长的廊椅,伴随着廊街数百年,虽见漆迹斑驳,倒也完好无损,人来人往,随处可坐。廊椅,也称长椅、美人靠。除了几个游客,也见老人惬意地坐廊椅下棋聊天。清澈的丽水河对岸,老柳树飘飘,美人蕉摇摇,河水倒影着岩头村青瓦白墙。我们坐将下来倚廊看风景,让掠过河水的微风,吹去一路上的风尘,这种感觉实在美妙。
  这条廊街的一头,就是岩头村口。走到这里,我们有幸见道四五百年历史的古亭古树古桥,也惊骇古村的房前屋后的石槽里有清泉流过。想必唐末始建时,古人已注重利用地形规划布局,巧妙地建设以山泉为主线的给水工程。在人们普遍饮用江河水、池塘水、井水之时,岩头村民已经喝了几百年矿泉水了,难怪此地有“金山丽水”之誉。
  穿行岩头古村,我们随意走进一座座古老的深宅大院、家族宗祠,精美的镂窗雕花,令人惊羡。屋檐上青瓦像羽毛一样整齐披挂下来,封檐砖瓦上花纹有些模糊,大约也是花鸟与吉祥。木窗被隔成花格,镶嵌着优美的花瓶、花卉、蝙蝠,窗檐上的砖雕图案也是多姿多彩,可谓“青砖白墙花格窗”。门框多用细腻的青石和精美的木雕砌筑,上面还有门罩门楼,雕刻得复杂而精巧,门槛多是整块的长方木或大青石铺成,门前还铺成了几级台阶。走在这样的古院、宗祠,像参观建筑雕刻艺术展一样,令人流连。
  古村小街的路面是用青石铺成。它们被车轮和鞋底打磨得光滑锃亮;也有的用鹅卵石铺成,整整齐齐的,像一串串说不完的乡间故事的省略号。蓬蒿在宅门和院墙上长高,小草在卵石之间的缝隙里冒出,小巷两边的墙上的苔藓透出盈盈的绿意,大门泛白的春联残留模糊的妙语。村民们平心静气地与观光客保持着“耕读世家”相传的礼仪,也许男人们在外打工不见踪影,老人们在门前里用乡音俚语聊天,妇女们淡淡一笑,洗衣做饭,孩子们相互追逐,说一声“不晓得”,一下子就消失在小巷中。这淳朴的民风,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欢喜。
   隐隐约约,有一种似曾相识感觉,古老又现代的农村,陌生又亲近的村民,安逸又清苦的生活。想起在还乡回访时,诗意地栖息在山脚下那片土地上。生活,也许就是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地寻梦圆梦吧。于是,我发现自己四处飘泊,却也一直眷恋着那片故土和乡亲。
(原载于《宝泉岭论坛》2008-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16: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9-5-7 16:07 编辑

聚友纪行(14)
楠溪漂筏


  2008年5月3日午饭后,我们10名老知青坐两辆车,驶出永嘉岩头镇,在仙清公路的岔路拐弯,来到小港村古朴的渡口。驻足楠溪江边,真有一种前世曾见的感觉,在楠溪江上漂筏,又仿佛是一次超然出凡的梦游。
   “永嘉”二字,意思可解“水长而美”。与之有缘的是楠溪江,发源于永嘉溪下乡百丈瀑,经黄皮、东坑流泻而下的二路溪水,汇聚一处,浩浩南流。因当地人管杨梅叫“楠”,楠溪江因此得名。楠溪江为树状水系,逶迤曲折,悠悠300华里,有36湾、72滩之称,贯穿永嘉南北,末处注入瓯江,流归东海。由于这山造水设,楠溪江的美,便成一种极致。
  楠溪江漂筏,在很久远的年代里,一直是生活的唯一运输线。沿途风景名胜数百处,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林美,曾使南朝宋时永嘉太守谢灵运感慨吟诗;也让宋代文豪苏东坡惊叹称羡——“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如今走近楠溪江,游山似读史,漂筏如观画。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更使人叹为观止。
  楠溪江漂筏,最精彩的一段是在干流中游的小港村至狮子岩,大约20华里的清丽溪流划出了一条美丽的曲线。来自京津沪浙的8名老知青,光脚拎鞋,分别登上两个竹筏。有缘亲近天下第一水,大家都拒穿救生背心。筏工自然理解,笑而轻点竹篙,竹筏便悄然漂离岸边,在平缓的江面上徐徐漂下。我头靠在竹椅上,观景听声怡神,心情也随着楠溪水流,缓缓舒展了开来。
  峰峦叠翠,茂林修竹,河谷宽阔平缓,犹如天然镜子,水中倒影与两岸山峦相映生辉,竹筏从倒影中划过,留下丝丝涟漪,让人感受“水里山顶竞行舟”的奇特意境。行至水浅处,竹筏与卵石亲密接触,蹭得筏体颤抖,发出嘎嘎声响,我们的心也随之猛然间急跳起来,筏工却不慌不忙,左点右撑,安然前行。偶而穿过一片急流,江水便会涌过竹筏,漫过脚面。女同胞秋妙英、穆改英高抬脚,发出的一两声惊呼,才划破了四周的寂静。男同胞则“幸灾乐祸”,哈哈大笑,继而戏言:漂筏不亲水,白来楠溪归。
  清澈的江底,游鱼和卵石,清晰可数。两岸的青山,相拥相挽,向着天际撒去浓浓绿意。记得浙江西北临安的天目溪的竹筏,小筏7根竹枝,大筏21根。而浙江东南永嘉的楠溪江竹筏,却都是13根竹枝。问及同筏临座的东道胡主任,他摇头坦言不知;又请教筏工,老人笑曰:老祖宗传下来的。话虽不错,答案仍无,“13”成了楠溪江上一个飘浮了千年的神秘数字。
  坐于竹筏之上,最先感觉到的是竹与水的亲近。一待竹筏漂向江心,漂向下游,放眼望去,活泼泼的鱼鹰,在竹筏上潇洒地起落,牧童戏水、水牛沐浴,村妇在溪边执槌捣衣,都充满着诗情画意,会陡然感到在竹与水的亲近之中,还有人与动物的亲近,人与山水的亲密无间。总觉得为这种亲密感是与生俱来的。
  竹筏梦游般地漂向下游。在那一抹美丽的曲线上,江心浅浅的不及女儿肩。在竹筏上早已光了脚、卷起裤腿的张玉成等几位老哥异口同声,真想跳入水中,去做一回鱼鹰,做一回游鱼,去亲近一下躺在水底的卵石;真想立于江心,浏览蜿蜓而来的碧波,两边滴翠的山形,还有被染得浅绿的天;一下子感到水是那么的可亲,更心悦诚服鱼是人可爱可羡的祖先。无奈老筏工摇头不允,我们不敢贸然行事,遂使脚伸入江中,捧喝几口楠溪水过把瘾了事。
  一路欢歌笑语,一路戏水玩耍,大家都已水气琳琅,竹筏依然悠悠漂向下游。水天一片绿意,一片恬淡。那么竹筏如何返回上游渡口呢?唯见有几位筏工半身浸在水中,奋力拖着溯流而上的几个竹筏,升张白帆而巧借南风,在恬淡与绿意中,写出一行慷慨的嘹亮,气吞山河。
  这时的楠溪江虚幻化境,在我眼里分明成了丹阳的萧梁河,萝北的鸭蛋河,抑或申城的苏州河。
(原载于《宝泉岭论坛》2008-5-27)   




    注:网站故障丢失,补发原文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7 22: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排队等候竹筏时,听当地儿童说话,居然是比较正宗的普通话,这在温州尤其是下属县以往绝对罕见。普通话的推广卓有成效,改革开放后普及得更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9 07: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予民 发表于 2019-5-7 22:18
在排队等候竹筏时,听当地儿童说话,居然是比较正宗的普通话,这在温州尤其是下属县以往绝对罕见。普通 ...

改革之初也普及了广东话,赵主政品台时又时髦了东北话。这也细向前看的啦。俺那疙瘩也这。
应该说也普及了广东人说的普通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0 12: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9-5-10 12:49 编辑
石予民 发表于 2019-5-7 22:18
在排队等候竹筏时,听当地儿童说话,居然是比较正宗的普通话,这在温州尤其是下属县以往绝对罕见。普通 ...

    予民大哥所言甚是,俺老家丹阳话在吴语系很特殊,四门八调,就连周边县市都听不懂,交流自然有难度,就形成了地区性官话,故普及普通话难度大。
    普及普通话颇有成效,语言环境也很重要,还要归功于教师资质认证(包括普通话合格),基本解决了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南腔北调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23 17:09 , Processed in 0.03390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