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场“蘑菇头”
第一次见到山里人抬木头时的场景,尤其那铿锵有力的原生态号子声,我就被深深地感染了。后来才知道,人们管贮木场叫“楞场”,将标准长度的原木叫“楗子”,把原木堆成垛称“归楞”。抬木头俗称“抬蘑菇头”,使用4样工具:蘑菇头(两头细中间粗的尖杠)、掐钩、绳扣和扒门。抬木头归楞、装车时,用右肩抬的拿蘑菇头叫“大肩”,用左肩抬的拿掐钩绳扣称“小肩”。而老抬蘑菇头的,则得是大小肩、前后杠、掐钩、把门、喊号子,不管哪一样都能叫住人,便成了这帮男人的当家人。杠子压在肩上,时间长了,便会在后颈椎处形成一个肉垫子,这也是抬木头资历的见证。 抬木头时,根据原木粗细上杠。较细的就用4人杠,也就是两副掐钩;稍粗的则要用6人杠了,前边4人中间加了个“把门”;两人一对,前边两人为“头杠”,也叫“前杠”,在抬木头时起着掌握方向的作用;4人中后边一副杠叫“二杠”,也叫“后杠”。平地时头杠、二杠肩上的分量差不了许多,而爬坡时,特别是装车上跳板时,二杠要挺着头杠向前走。遇到粗重的木头时,就得用8人杠了,也就是变成两个把门了,前一副掐钩的4个人俗称“拉头杠、蹲二杠”,头杠是整个一副杠的魂,二杠最沉,后一副掐钩的4个人俗称“耍龙”。 我被编在归楞装车组,因个头偏高,被安排后杠。每天早饭后,我们拿着工具走进楞场,那荡气回肠的抬木头号子,便又在这个山林中回响起来了。 “哥几个啊——嘿哟!”号头喊声洪亮,众人齐声雄壮; “哈腰挂呀——嘿哟!”几副掐钩齐刷刷地搭在原木上; “挺腰起呀——嘿哟!”随之众人运足了劲儿挺腰而起; “往前走哇——嘿哟!”在和号子的同时,一齐挪步走; “迈开步呀——嘿哟!”粗犷汉子抬着木头向跳板走去…… 随着此呼彼应的号子声,大家齐心合力按节律走步,步调整齐一致。号子有基本模式,但没有固定内容,由号头临场发挥,天上地下,古人今人,似黄非黄,有素有荤,甚至还会拿杠友来插科打诨,让人赚了便宜也不能还嘴。号子在山林里依然回荡,高亢的声调没啥变化,但内容则成了这群极度劳累男人的兴奋剂。也许是“抬蘑菇头”劳动强度大、危险多,所以楞场号子具有高亢粗放、气势豪迈、压倒一切的特色。 抬木头这活儿与其他行当一样,约定俗成有规矩。两根十几米长的跳板,一帮人抬着大木头,一旦起杠上跳板,唯有卯足劲头、服从号令,坚持把木头抬上楞堆或装到车上。抬杠其间,讲究团队精神,即便压得直勾勾腰、腿肚子直打颤,可以龇牙咧嘴、鼓腮瞪眼,但不能滑杠、撂杠,也不能出溜、踏空,更不能耍心眼儿、偷懒耍滑头。否则,就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轻则闪了他人的腰,重则要了别人命!虽说反对装熊、当孬种,但也不提倡带病坚持工作,若8个人中有一人强挺着,大家真得捏把汗,也容易出现事故。 号子声声,有美感又有韵律,铿锵浑厚给人们鼓劲加油,诙谐有趣为人们驱散疲劳。号子声声,唤起远久的记忆,像一首雄壮而又慷慨的交响曲,似一幅单调却富感染的水墨画。我仿佛随着这原生态的乡音穿越时空隧道,那一段金满屯林区的生活场景又浮现在眼前。原来,虽然40年过去了,这种激昂的劳动号子,却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响彻在心灵的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