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8-5-17 17:50 编辑
颜巷留痕(60) 蚕宝宝
江南的丹阳老家,有我儿时的记忆。与人谈及养蚕,如在眼前。每年一开春,奶奶就会收拾路南的小屋,腾出空地来养蚕。蚕房里一层层的搁架上,放着一个个大扁筛。 我好奇地问:里面有啥东西?奶奶给我看一张有点泛黄的白纸片,上面粘附着许多芝麻般大小的卵粒,密密麻麻的数也数不清。这就是蚕蛾撒下的卵粒。 几天后,小卵粒就变成了一条条细长的虫子,黑不溜秋的还挤在一起蠕动着,难看极了,但在奶奶的眼里却是可爱的蚕宝宝。 蚕宝宝既贪吃又能吃,奶奶一天要喂它们几箩筐桑叶,好在暖融融的春天,万物充满着生机,桑树萌发旺盛,有取之不尽的蚕食。我刚走进蚕房,便可听到蚕一刻不停地啃吃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如同春雨霏霏。此时的蚕日长夜大地变得又白又胖,可谓惹人喜爱的蚕宝宝。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蚕宝宝吐出一根根银丝,留给人们的是一只只蚕茧,而自己的生命却结束了。 长大后,我才知道,蚕的身躯就是一座奇妙的“加工厂”,桑叶中含有水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成分,经过消化、分解和吸收,造成绢丝蛋白质,再形成绢丝液,经过蚕的吐丝和凝固作用,就变成了丝茧。 所以,蚕丝既不同于麻纤维,也不同于毛纤维,而是一种生物蛋白质,它完全是由蚕的生命化成的。这小小的蚕儿,默默无闻的小生物,它以四五十天生命的结晶,带来了绫、罗、绸、缎等丝织品的原料,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装点着精彩的世界。 蚕儿吃的是片片绿叶,而献出的却是缕缕银丝。我不由地想起唐代李商隐留下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人们常用来比喻忠诚、对爱的坚贞和高尚的献身精神。我对蚕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原载于《丹阳日报》199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