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ifeng.com/a/20140912/41956244_0.shtml 知青因条件太苦失望生病:吃什么吐什么水都吐
核心提示:段日子真是痛苦,每天都昏昏沉沉的,吃什么吐什么,就连喝水都吐,要不是马大姐,我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到现在。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臧传军,原题:《黑龙江沿江边防派出所助杭州知青抚远寻亲》 一条路到底有多坎坷?四十年到底有多长?六千里到底有多远?这些在普通人看来,永远无法体会其中。但是对于早已年过花甲的杭州知青张桂英老人来说,却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她用了整整35年,横跨了中国6千里高山大川,终于在黑龙江公安边防总队佳木斯边防支队沿江边防派出所民警的努力帮助下,走完了一条布满荆棘却温暖至深的寻亲路。 1974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刚满20岁的张桂英来到祖国的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县,带着满腔的热血投入到这场支援国家建设的大潮之中。“那时候抚远特别落后,我们生活的条件也很艰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从小在省会城市长大的张桂英,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心理差距,加上水土不服,便一病不起了,严重的疾病和落后的医疗条件险些夺去她年轻的生命。“那段日子真是痛苦,每天都昏昏沉沉的,吃什么吐什么,就连喝水都吐,要不是马大姐,我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到现在。”当张桂英老人再次与边防民警回忆起那段往事时,脸上仍然满是悲凉之意。
张桂英老人口中的“马大姐”是时任抚远县红光村主任马玉兰,她在了解到张桂英的情况后,热心的将其接回自己家中居住,每日细心照料,直至完全康复,两人之间的亲情种子也从此生根发芽。张桂英在马玉兰家中一住就是四年,两人的情意就如同亲姐妹一般,直到1978年,张桂英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她亲情的分割线。这一年她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二次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张桂英至今依然清楚的记得自己离开马大姐家的情景:昏暗的天空中,姐姐拖着繁重的行李将她送上客运班车,没有任何言语,只有满面的泪痕。
在外求学的四年里,张桂英一有时间就给马大姐写信,即使她知道自己的这位姐姐并不认识太多的字,当时的边防辖区交通通信都极为落后,一纸飞鸿往往要耗时数月,但是这都无法磨灭张桂英心中的思念,即使没有机会回到抚远县,但她仍然坚持给远方的马大姐写信,用她自己的话讲:“后来写信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仿佛姐姐一直在我身边。”毕业后张桂英被分配回原籍杭州市第三中学任教,工作、结婚、生子,张桂英从此有了自己的生活节奏,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多方打探,但马大姐一家人却如石沉大海一般,杳无音信。
2006年一次偶然到东北出差的机会,又重新燃起了张桂英寻找亲人的希望。几经辗转,她又一次来到了阔别近30年的第二故乡。看着车窗外的一栋栋高楼大厦,张桂英的心中忧心忡忡,她已经找不到马大姐当年所住的平房了,那破旧的村委会更是不知去向,张桂英不得不选择返程。2014年8月,已经退休在家、儿孙满堂的张桂英老人不顾儿女的阻拦,再一次踏上寻亲之旅。这一次她做了充足的准备,直接来到抚远县沿江边防派出所,“我就想找到我的姐姐,知道她身体好不好,跟她说说我这些年积攒下来的话儿。”听完老人动情的诉说后,所领导当即表示,无论多困难,一定要帮老人圆梦!
如何寻找马玉兰老人成为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根据张桂英老人的描述,民警仅能了解到的就是“马大姐”原名马玉兰,30多年前任抚远镇红光村主任,家中一儿一女,其余信息便无从查证。民警首先通过查找户籍档案,整理出全县范围内符合该年龄段、名字类似的6名老年人的照片供张桂英辨认,但都不是当年马大姐。之后民警联系了人事局,希望通过人事档案查找老人的去向,但由于近40年里人事关系调动频繁,加之及隶属关系的变更,原始档案已经不存在了。眼看所有的线索都断了,张桂英老人的寻亲征程也陷入了一片昏暗。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临江社区民警肖善通过连日来的走访,终于找到了一名马玉兰老人曾经的邻居,据他回忆马玉兰一家早在八几年的时候就离开了抚远县,不知去向,但是她有一个远亲至今仍在县内居住。民警马上找到这位叫刘桂荣的远亲,更令人兴奋的是刘桂荣至今仍与马玉兰一家保持联系,民警当即拨通了马玉兰老人的电话,当张桂英满眼泪水、颤抖着双手接过电话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留下了喜悦的热泪。在得知马玉兰一家已于2002年移居哈尔滨市的时候,张桂英顾不得几天来的奔波,立刻踏上了飞往哈尔滨的班机,她要第一时间看到自己阔别近四十年的姐姐。9月3日,已经和马大姐团聚的张桂英老人专程打电话到沿江边防派出所,感谢边防民警帮她圆了寻亲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