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对联趣谈(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5: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1-19 15:36 编辑

143、江南名士皆低头
*      
   清末民初 有位大名士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当年,王壬秋有个同乡魏某,在南京做官。有一次,王壬秋游南京,住在魏家。听说当地的名士多自负,颇为看不起外地的文人。于是,王壬秋便为他写了一副对联,让他悬挂在客厅里: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派;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馀波。

  上联“濂溪”,指宋代哲学家、理学家周敦颐,湖南道州人,当然是湖南同乡。意思很明显:湖南人都是有学问的人,有根底的人。下联更是叙述地理事实,湘水先注入洞庭湖、长江,再流到下游的南京。南京虽然以长江天险值得夸耀,但“无非湘水馀波”,自然压他一头。这个炫耀,更是南京人无话可以反驳的。“南来”与“东去”之对,“濂溪”与“湘水”之对,“派”与“波”之对,都十分工稳而巧妙。
   对联挂出来后,魏某遍邀南京名士,向他们介绍这个刚出道不久的举人同乡王壬秋。南京名士们读了此联,大眼瞪小眼,欲言而无词。
  此事过了不久,南京新建的关帝庙落成,在安神典礼上,由魏某主祭,王壬秋又即席写了一副对联: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大煞“江南名士”的气焰。“河北”对“江南”,“丧胆”对“低头”,无不工切。
  据说,王壬秋的才名就是从这两副对联传开的。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8: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144、养活我家大人娃娃

   清末民初时,四川有位名士,叫黄敬临,饱读诗书,还擅长烹饪,做得一手好菜。后来在成都城内开了一家餐馆,叫姑姑筵,还在餐馆里里外外写了不少对联。很快,这姑姑筵的菜肴和对联同时出了名。
  例如这么一副:

      可怜五十年读书,还是当厨子;
      做得廿二省味道,也要些功夫。

  有对自己读书的自嘲,还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语言幽默可喜。
  另一副更为生动:
  
  右手拿菜刀,左手拿锅铲,急急忙忙干起来,做出些鱼翅燕窝,供给你们老爷太太;
  前头烤柴灶,后头烤炭炉,烘烘烈烈闹一阵,落得点残汤剩饭,养活我家大人娃娃。

  语言通俗,描述细腻,看似随意,但几乎无一处不讲究。如:“右”“左”与“前”“后”之对,“手”与“头”之对,“老爷太太”与“大人娃娃”之对,“鱼翅”与“燕窝”之对,“残汤”与“剩饭”的当句自对,都很工整。

  黄敬临晚年写有一副类似总结自己一生的对联:

      学问不如人,才华不如人,只有煎菜熬汤,才能算我真本事;
      亲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安于捉刀弄铲,正是文人下梢头。

  “正是文人下梢头”,又是自嘲。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0 21: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兄《对联趣谈》连载,用了不少心思,读来有趣有味,可谓获益匪浅,自然心生感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0 22: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老师的“对联趣谈”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我已全部下载收藏,抽时间好好研读,好好欣赏,谢谢国荣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9: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颜逸卿 发表于 2014-1-20 21:09
国荣兄《对联趣谈》连载,用了不少心思,读来有趣有味,可谓获益匪浅,自然心生感激。

多谢逸卿兄!给你拜早年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9: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山小老杨 发表于 2014-1-20 22:24
国荣老师的“对联趣谈”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我已全部下载收藏,抽时间好好研读,好好欣赏,谢谢国荣老 ...

  谢谢杨捷兄!这些资料我皆选自数位联坛专家著述,向喜欢楹联艺术的荒友作些介绍,你喜欢,我也很高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9: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1-21 19:54 编辑

145、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某地有个穷书生,寒窗苦读,连续参加几次乡试,终于考中了举人。远亲近邻都纷纷上门祝贺,送了不少礼物。和原来吃了上顿没下顿相比,他有感而发,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家门两旁:

   回忆去岁饥荒,六七八月间,柴米尽精光,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莫分张龙赵虎,都来锦上添花。

  读了这副对联,不禁让人想起来《儒林外史》中老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形。中举前,亲戚邻居甚至老丈人都对他翻白眼,那刻薄的语言,简直让人无地自容;中举后,马上判若两人,邻里亲友,酒肉、鸡蛋、米面,直至田产、店铺……什么都往他家里送!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7: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1-23 18:00 编辑

146、小王雱巧对父亲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王雱(音滂),字元泽,从小就聪明颖悟。王安石十分喜欢这个儿子,小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有一天,王安石想试一试儿子的才思,在餐桌上边吃饭边出了个句子,让儿子来对:

      一剑劈开舟两爿,内载黄金白玉;

  小王雱听了,意识到这不是个一般的句子,而应该是谜联,谜底是煮熟的鸡蛋。他思索片刻,对道:

      两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除了数字相对以外,更巧妙的是以“玛瑙”和“珍珠”的当句自对,与出句的“黄金”和“白玉”的当句自对相应。王安石一听,高兴地抱起儿子,又把他高高地举起来,连声说:“对得好!对得妙!儿子对句的谜底是石榴吧!”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7: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147、神童巧对理学家

  南宋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陈玮,字子华,是当时学者陈孔硕的儿子。陈孔硕是理学家朱熹的学生。陈玮11岁那年,有一天,朱熹来访陈孔硕。朱熹看到陈玮少年英俊,气度不凡,十分喜爱,就想试一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个句子让他来对:

      一行塑朔雁,避风雨而南来;

  说的是每当秋冬季节,北方的大雁都要飞到南方越冬。“朔”的意思是北,“朔雁”指北方的大雁。
  陈玮应声对道:

      万古阳乌,破烟云而东出。

  “阳乌”,就是太阳,古代传说太阳中有三只脚的乌。之所以用这个称呼,是为了与出句中的“雁”相对(动物名相对)。此外,以“烟云”对“风雨”,以“东”对“南”都非常贴切。
  朱熹听了,大为惊奇,感叹道:“这孩子气象不凡,他日不可限量!”
  南宁宁宗开禧年间,陈玮进士及第,后来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1: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148、许应龙五岁巧对

  南宋闵县(今福建闵侯县)人许应龙,字恭甫,嘉定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许应龙幼年时,异常聪明,5岁时就熟读经书,远近都称他为“神童”。
  有一天,许家来了客人。小小年纪的他,在陌生人面前大大方方,举止得体,很得客人喜爱。客人见小应龙聪明可爱,就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小儿气食牛

  别看这个句子短小,里边却包含着典故。战国时尸佼的《尸子》卷下说:虎豹之驹,未成文(纹)而有食牛之气。”意思是老虎、豹子的幼仔虽然连身上的斑纹还没有长出来,就已经有吃牛的气度。比喻少年气盛。唐代杜甫《徐卿二子歌》一首诗有这样的句子:“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贵客皆回头。”
  小应龙听出来这是客人在夸奖自己人小志大,他并没有因此而喜形于色,从容地对道:

      丈夫才吐凤

  这个简短的句子,同样也包含了典故。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卷二说:西汉文学家杨雄在著《太玄经》的时候,梦见自己吐了一只凤凰,停在《太玄经》上。后来就以“吐凤”称颂文才或文字之美。许应龙用这个典故,是在向客人表示自己的志向。“牛”与“凤”之对,属小类工对。
  客人听了,连声赞叹。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19 01:33 , Processed in 0.04019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