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对联趣谈(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8: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4-8 18:43 编辑

二十六、曲解联

  清乾隆年间,河间才子纪晓岚以博古通今、能言善辩著称一时。有一天,纪晓岚和同僚在殿侧等待上朝,见皇上迟迟未到,便戏对同僚说:“老头子胡姗姗来迟?”语音未落,乾隆皇帝已走到面前,这句玩笑话被他听到了。乾隆十分生气,对纪晓岚喝道:“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则生,无说则死!”众人都为纪晓岚捏一把汗。纪晓岚从容奏道:“皇上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几句话把乾隆说得回嗔作喜,于是赦晓岚无罪,并得到了皇帝夸奖。纪晓岗的过人才智确实名不虚传。
   像这样,对某些词语有意地进行歪曲解释,赋予一个原不曾有的新义,以满足特定的需要,修辞学上称为曲解。
   曲解也是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前面这个故事,另有一说:纪晓岚朝房等候,语同僚曰:“老头子胡姗姗来迟?”语未竟而乾隆至矣,厉声问:“老头两字何解?”晓岚从容答曰:
          万寿无疆堪谓老
          顶天立地可称头
  乾隆方回嗔转喜。这是对联版的“老头”新解,用的也是曲解法。
  对联中运用曲解,造成幽默诙谐的语言,或增加轻松愉快的气氛,或起到辛辣嘲讽的作用。

  旧时有一位书生连年应考,每次都是名落孙山,一直到70岁还去应童子试,有人作联讽之:
          行年七秩尚称童,可谓寿考;
          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
  “七秩”即70岁;寿考是“长寿”的意思;“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为封建科举必读教材。此位仁兄到70岁还参加童子试,可谓是寿星了;读书读到老,五经还未读熟,真不愧是“书生”。联中把“童(子试)”、“书生”曲解,对终生沉湎科举的书呆子讽刺十分尖锐,令人过目不忘。

  清朝巡抚乌尔恭额有次到书院视察,正碰到诸生用膳。他见诸生争食,皱眉道:“好一群老鼠!”巡视一周,忽见有张纸压在桌子上,拿起一看,纸上写着一联:
          鼠无大小皆称老
          龟有雌雄总姓乌
  本来,人们把鼠叫“老鼠”,就像称呼“老虎”一样,并不表示其年龄长幼,更无尊崇之意;同样,龟的种类很多,有玳帽、金龟、花龟、水龟、象龟等,颜色外形都有差别,人们习惯上都把它们叫“乌龟”,也未必特指其颜色。该联曲解“老”和“乌”,在抬高老鼠身份的同时,影射乌尔恭额,把巡抚大人戏谑一番,让他归到乌龟类去了。
  与这副对联相似的还有两联,都以曲解成趣,附录如下:
          鼠无大小皆称老
          猫有雌雄总呼儿

         鼠无大小皆称老
         鹦有雌雄总叫哥
  生活中有些常见的事物 或现象,一经“曲解”,便成趣谈。燕子矶永济寺观音大士殿有副趣联:
         音亦可观,方信聪明无二用;
         佛何称士,方知儒释有同源。
  上联中,观音本是菩萨名,但联作者曲解“观音”,望文生义,以“音亦可观”,从而推导出“聪(耳)明(眼)无二用”的结果。下联中,作者故意把“观音大士”的“士”与儒家的“士”混为一谈,得出“儒释有同源”的结论。
   至于观音何以称为“大士”?据佛教经典记载,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在阿弥陀佛左右,观音居左,势至居右。他们是阿弥陀佛左右的侍者,合称“弥陀之二胁士”。阿弥陀佛本名为观自在王,观音依其本师之名,而自称观自在王。这就是观音既可称为“观音大士”,又可称为“观自在王”的由来。

  有一位老翁,虽然儿孙众多,但孝敬者少,骚扰者多。有一天儿孙们来拜寿,老翁不胜其烦,自撰寿联:
          拜者,白也,白吃、白喝、白骚扰;
          寿者,受也,受穷、受苦、受煎熬。
   联中把“拜、寿”曲解,对这些 肖子孙一吐辛酸之言。
   还有一联是分析“亲戚朋友”的:
     
          朋友,朋有,朋无有,无朋友;
          亲戚,亲齐,亲不齐,不亲戚。
  联中曲解“朋友”为“朋有”,“亲戚”为“亲齐”。如果“朋无有”则“无朋友”;“亲不齐”则“不亲戚”。读起来,像绕口令似的,但也道出世态炎凉的实情。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11: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5-5 08:10 编辑

二十七、闪避联

  杭州灵隐寺前有座山,海拔168米,古木参天,岩石突兀。东晋咸和初(约公元326年),印度高僧慧理登此山,说“此天竺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此山因此得名飞来峰。峰前有灵隐涧,涧水清澈可爱。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为涧间的冷泉亭题写一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这两个问题问得好生奇怪,恐怕没人能回答得了。但此问诱得游客逸思遐想,也引来不少应答妙联。
   清代名臣左宗棠题联: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学者俞曲园答道: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石冶棠题曰: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这三联都各具巧思,意味隽永。“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本是无头之案。左宗棠答以“泉自源头冷起,峰从天外飞来”,前句出自实情,后句出自传说,算是实答。俞曲园和石冶棠的回答却是闪烁其词,虚无缥缈了。然而古今游客读到这样的巧思妙答,都会陡然生趣,游兴大增。
   如同上例,利用含义宽泛的概念或精确性不够的语言,故意把话说得不明白、不具体,以达到 某种特定的目的,这种修辞手法称为闪避。

  在某些特定的场景,对联运用闪避手法,可以大大增加联趣,冷泉亭几联即是如此。
  广东潮州市西湖步月亭联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联为:
         伴云何处住?得住且住;
         问月几时圆,见圆便圆。
  上下联前部设问,后部作答,但“得住且住”、“见圆便圆”并无定数,似答非答,用的也是闪避手法,表现了一种融入大自然的超然情趣。

  闪避手法的另一种形式是故意不作正面回答,而是转个弯,换个角度来回答。
  相传乾隆皇帝出游江南遇一少年。乾隆见他聪明可爱,问及姓名,得知是“阮元”。乾隆感到很有趣,便出句戏问:
          阮元何故无双耳
  “阮元”二字只一“耳”偏旁,何来双耳?乾隆帝这个问题问得够刁钻。阮元并不迟疑,大声答道:
          伊尹从来只一人
  伊尹是商代的贤相,恰巧“伊尹”二字只有一个单“人”旁。以“伊尹”对“阮元”可谓天造地设。阮元避开了正面回答的难题,另辟蹊径作了妙答。“伊尹从来只一人”可有两种理解,其一是指像伊尹这样的贤相,古来只有他一个;其二是潜台词表示,像伊尹这样贤相的名字都可以只有一个“单人”旁,那我“阮元”的姓名为什么不能“无双耳”呢?这也就曲折地回答了乾隆皇帝的诘问。如此妙答,足显少年阮元的才气过人。

  明代大学士杨一清,年少有才华,一次与国公、尚书同席。国公、尚书各赐酒一杯。杨双手接过,尚书出句问道:
      手执两杯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
   意思是说,你手端着文臣(尚书)和武将(国公)所赐的两杯酒,你是喝文臣赐的酒,还是喝武将赐的酒呢?这显然也是个难题。杨一清却冷静地对以下联:
      胸藏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
  其意是,我胸装万卷圣贤书,当然是希圣又希贤啰!言外之意是,您两位大人赐的酒我都饮。杨一清一句妙答,闪避了尚书的难题,间接地作了明确的回答。尤其是借此答话,表明了他不凡的抱负。尚书、国公二人听了都连声夸奖。

  少年时郭沫若也有个巧对免罚的故事。郭沫若少年读书时,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告到先生那里。先生追查学生,但没有人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个对子,声称,对上了可以免罚。先生的出句是: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稍加思考,应声对道 :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郭沫若的对句也是闪避了先生的问话,故意“王顾左右而言他”,巧妙地回答了先生的问题。先生惊其才志,很高兴。全体同学都免了处罚。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08: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5-5 08:12 编辑

二十八、歧义联

  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游园,与群臣在湖畔用早点,见桌上摆有油炸豆、五香豆两碟,他灵机一动,出句道:
       豆两碟
命翰林学士纪晓岚应对。纪不假思索,对道:
       油一瓯
  乾隆笑道:“错了!”侧身指向花间的蝴蝶说,朕所言乃是:
       花间两蝶斗
  纪晓岚环顾湖面,看见一只水鸟在戏水,顿有所思,便答道,臣所对乃是:
        水上一鸥游
  乾隆听了乐不可支,连声夸奖纪晓岚对得好。

  “两碟豆”与“两蝶斗”读音相同,意义却完全两样,很容易产生歧义。
  像这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意识地使语义模棱两可,用以达到特殊的语言效果,修辞上称歧义。歧义联有谐音歧义、语义歧义、断句歧义等多种。上述乾隆皇帝与纪晓岚的属对,当为谐音歧义。

  汉字的一字多义也能产生歧义。如古时一副题厕联:
        到此方无中饱患
        何人不为急公来

  从字面理解,该联是说,来到厕所才没有腹中胀饱之患,何人不是为解拉撤之“急”而来的呢?但仔细分析,“中饱”和“急公”又分别是“中饱私囊”和“急公好义”的缩写。这样,该联又寓一层深义:莫谓厕所是肮脏之地,只有到这里,才可免受“中饱私囊”之患;人们来这里,才有“急公好义”之举。这岂不是对社会腐败,邪气盛行的绝妙讽刺!

  古文一般不打标点,全凭自己理解破读。有的对联,在不同位置断句则意义不同。断句可产生歧义。请看下一联:
         此屋岂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该联相传为明代才子祝枝山所撰。如在中间断句: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意思是正面的。如靠前断句,则读成: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显然是相反的含义了。祝枝山还写过另一副歧义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相传一个横行乡里的财主请祝枝山写春联,祝枝山给他写了上面这联。这副联如果在第五字断句,联意为: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这显然是好联。待财主把这联贴上大门,乡里百姓都读作: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祝枝山显然暗藏机关,为财主设计了一副歧义联,让他在乡民前出了丑。

  相传明代文学家徐文长也曾为某庸医题一联:
       这位医生好,看病,祛病,不害民;
       此店药物多,利人,益人,少肥己。
   此联若改变断句,即成为一副嘲讽庸医联:
        这位医生好,看病祛病不?害民!
        此店药物多,利人益人少,肥己!
  这样一来,实意与原联完全相反。据说此联气得那个庸医七窍生烟。

  民国时期,乡镇设公局,负责治安管理。但不少公局却是警匪同流,鱼肉百姓。广西贵县有一公局贴有一联:
         公是公非行正道
         局中局外结同心
  该联原意是:“公是公非,行正道;局中局外,结同心。”有人悄悄在上下联中加个逗点,断句为:
        
       公是公,非行正道;
       局中局,外结同心
  两个逗点,新的破读,一下揭穿了“公局”的真相。

  相传张姓财主目不识丁,开酒厂兼酿醋,还雇人养猪。家业大财产多,却十分吝啬。一次财主以五两钱贱价请李秀才撰门联,秀才写毕读线帐财主听:
     酿酒坛坛好,做醋缸缸酸;
     养猪只只像,老鼠个个瘟。
  财主甚是满意,但借口字写得不太正,只肯付三两钱。次日,门前围着一在群人,有人高声读道:
     酿酒坛坛好做醋,缸缸酸;
     养猪只只像老鼠,个个瘟。
  财主一听,气得赶紧把门联撕了,白白送了秀才三两钱,好不懊恼。

  还有一种对联,是利用书写效果造成歧义。相传广东郁南程江令就用此手法戏弄过当地县令。程江令得知县令要途经本乡,于是在路口醒目处贴上一联。县令来时老远就见路口斗大几字:
     震雷霆怒
     操生杀权
  县令以为这里定有显贵,慌忙下轿步行。及到近前,见联后还有二行蝇头小字,全联为:
    震雷霆怒,骂学生几句;
    操生杀权,钉虱蝍几只。
  县令知道被人戏弄了,气得暴跳如雷。

  然而也有的对联,撰者本无异心,读者却有歧义。章太炎有个弟子名黄侃,精音韵古诂之学。他学有成就,但慎于著述。章太炎曾以“人轻著书,妄也;子重著书,吝也。妄不智,吝不仁”,勉其著书。黄侃则辞之以“吾年五十,当著纸笔”。黄侃50岁生日时,章太炎想起此事,撰写一联勉励黄侃:
     韦编三绝今知命
     黄卷初裁好著书
  “韦编三绝”出自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说是孔子反复研读易经,以至把编连竹简的熟牛皮条都弄断了三次。孔子还说过中“五十而知天命”的话,故后人称50岁为“知天命”。上联是对黄侃勤苦治学精神的赞誉,并祝贺他50岁生日。下联则勉励他实践自己的诺言,抓紧著书。
     黄侃收到此联,十分高兴,欣然将联悬挂室内。然而有好事者细察联中嵌有“黄绝命书”四字,以为不祥。黄侃当然知道恩师章太炎是一番好心,但被人歧义解说,也不由得将信交疑,即将此联撤去。说来与巧,不久,黄侃咯血去世,时人多以此为“联箴”。这当然纯属巧合,但章太炎在寿联中使用了忌字,毕竟贻人以口实。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2 11: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荣 发表于 2013-4-10 08:58
二十七、歧义联

  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游园,与群臣在湖畔用早点,见桌上摆有油炸豆、五香豆两碟,他灵 ...

《对联趣谈》又重现名山家园,真是绝顶的文化大餐!闲下来仔细品味妙不可言!而且这道美餐到什么时候都香气四溢,每次阅读都有新的喜悦、收获和感慨!感谢你的编辑、付出,辛苦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3 17: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这个爱好,喜欢楹联,王兄这个系列篇章,慢慢读来细细评味,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5: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4-20 09:39 编辑

   谢谢夏天里的小雨和黄成兴兄的美言,也谢谢予民、显庆、卫东、逸卿、家云等多位荒友曾经的跟帖鼓励。此帖是我选择专家著述中相关内容向爱好楹联艺术的荒友作些介绍,所选内容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本帖开头部分有说明)。网站恢复运行后,我把过去陆续上发的帖子集中一起发上来了,篇幅有点长,对初次阅读此帖的荒友带来不便,抱歉。但考虑到此帖属资料性质,为保持系统性,便于部分荒友的收集和翻检,故拟保持连续发帖形式。不知当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5: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5-5 08:12 编辑

二十九、同出联

  何谓“同出联”?也许有的荒友会觉得有点陌生,我们先从一个对联故事说起吧。
明弘治年间,孝宗皇帝在御花园宴请群臣,大学士杨延和携子杨慎赴宴。宴中设有火锅,弘治皇帝兴致勃勃,用玉箸指着火锅中的炭火出联,令众臣属对,出句为:
    炭黑火红灰似雪
  出句看似平平,仔细推敲,却并不易对。因为炭出于木,火出于炭,灰亦是炭燃尽而成。炭、火、灰同出于一物——木,却化为三种形态,各具不同颜色。一时众臣面面相觑,无人能对。小杨慎见状,站起来说:“我来对”。他吟出下联:
    谷黄米白饭如霜
  对句中,谷、米、饭均出于稻,与出句一样,谷、米、饭呈现三种颜色。怪不得小杨慎对句一出,立即获得满堂喝彩。
  像这副对联,描述的几种物态均出自同一根源的事物,谓之同出。

  相传载季陶抗战前赴欧洲访问,途经红海,突来灵感,得句:
    红海碧波翻白浪
  下联却久思未得。归国后与蒋经国谈起,蒋对出了下联:
    爬虫睡蛹化飞蛾
  上联的“红海”、“碧波”、“白浪”都是水的形态,下联的“爬虫”、“睡蛹”、“飞蛾”则是昆虫生长不同阶段的形态。

  1999年,首届“对联王”互联网超级擂台赛出句为:
    荷花荷葉莲蓬藕      
  出句七字全为“草字头”,更难得的是“荷花”、“荷葉”、“莲”、“藕”同出于一物,均是荷的一部分,应对实为不易。后来,刘西安先生的对句获得冠军,联为:
    雲霭雲霞雾露霜           
  对句七字全为“雨字头”,同时,“雲霭”、“雲霞”、“雾”“露”、“霜”均同出于水,于出句恰成合璧。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09: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5-5 08:12 编辑

三十、干支联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五行学说一样,是古代数学理论的基础。传说其发明者是上古轩辕帝时的大挠氏。天干有十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可成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常叫做“六十花甲子”。古代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现今农历的年仍用干支表示,如2004年是甲申年,2005年是乙酉年,2006年则为丙戊年,以此照推,到60年后的2065年仍循回到乙酉年。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异彩纷呈的各式春联中,就有一些是“干支”联。例如:
    甲第连云欣发展
    子年遍地祝丰隆

    丙舍春回,喜见河山增色;
    午窗日暖,欣看桃李争芬。
  联首分嵌“甲子”和“丙午”,显然是两个年份的春联。

  直嵌干支,点明年份,虽然醒目,但文义太白,于是有人巧思暗嵌,如下面这副丁卯年春联:
    亭下爆竹声声,送岁寒归去;
    柳边灯火盏盏,迎春意光临。
  上联的“亭下”二字隐“丁”,下联的“柳边”二字隐“卯”,采用制谜手法将“丁卯”二字不露痕迹地分嵌在联首,增加了春联的趣味性。
  下面两联也是暗嵌干支的春联:
    葵心向阳,几多芳草连天绿;
    柳树笼烟,无边花木遍地春。

    田连阡陌,寰中直到春光足;
    晨展云霞,当头日出东方红。
  两联分别隐“癸卯”和“甲辰”,属癸卯和甲辰年春联。

  干支暗嵌,虽然增加了联趣,但由于干支只是一个序号代表,本身没有实质意义,因而纯粹的干支联所表达的内容和趣味性都受到很大限制 。好在汉字大多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利用干支的别解与其他字组词,可以创作出许多色彩各异的干支对。例如丁丑年春联:
    白丁有志须求学
    黑丑逢春尚着花
  “白丁”封建社会里指考试未中或没有做官的人;“黑丑”,即黑色牵牛花籽,联中借代牵牛花。该联劝喻人们:出身低微应立志求学,不要辜负大好春光。联中自然嵌入“丁、丑”,组词巧妙,对仗工整,词约意丰,是历史上流传已久的丁丑年通用春联。
这类干支联,题材也不局限于春联。明清教育制度,县学置教谕、训导,统称教官,为无无利的闲职。有人撰联嘲之:
    扫雪呼僮,莫认今朝点卯;
    轰雷请客,都知昨日逢丁。
  联中嵌“卯、丁”,“点卯”是旧时官署每天卯时查点到班人员,县学仅一僮仆,何须点卯?以“点卯”言其呼僮,可见是教官故作威严。清制仲春,仲秋之上丁日,祭奠先圣先师,教官可分得冷猪头肉。下联讲,教官只有“逢丁”的日子才请得起客,而请客时,竟然像打雷似的大呼小叫。教官之寒酸之相,刻画得活灵活现。

  当代春联中也不乏干支联佳作。如1989年迎春征联作品:
    已是己巳年,龙飞蛇舞; (出句)
    咸非戊戍日,地覆天翻。 (对句)
1  989年农历为己巳年(蛇年),前一年为龙年,故上联后半句以“龙飞蛇舞”接应“己巳年”;“龙飞蛇舞”又形象地描述了国运兴旺,节日喜庆的景象。下联“咸非戊戍日”则以新时代的今日与戊戍变法的当年对比,已是“地覆天翻”的巨变。全联讴歌了祖国改革开放的巨大进步,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下面一副春联也巧嵌干支的好作品:

    岁月峥嵘,应知花甲易屈指;
    江山锦绣,乐与赤子同献身。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2 15: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对联趣谈》,妙趣横生;犹如对联讲座,受益匪浅。谢谢国荣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 16: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颜逸卿 发表于 2013-4-22 15:21
赏读《对联趣谈》,妙趣横生;犹如对联讲座,受益匪浅。谢谢国荣兄!

  多谢逸卿兄关注,温故知新,我亦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19 15:20 , Processed in 0.06269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