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对联趣谈(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09: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154、杨继盛幼年巧对

  明代保定容城人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嘉靖年间进士,做过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小时候勤奋好学,由于7岁那年母亲去世,他只得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效法古人“挂角”、“囊莹”的故事。
  传说杨继盛刚入私塾时,一天,有个年龄比较大的学生来求学。先生见了,嘲讽道:

      老学生

  谁料先生的话刚落,杨继盛就脱口对道:

      小进士

  先生听了,在为惊异,心想,这孩子,小小年纪,这么聪明,又有如此志气,不简单!
  这一天,先生有事外出,学童们像是散放的羊群,热热闹闹、乱轰轰做起游戏来。正玩得高兴,先生突然回来了,大家急急忙忙四处藏匿。
先生忍住怒气,对孩子们说:“我这里有个句子,如果能对出来,就免于责罚。”他的出句是:

      藏形匿影

  大家心里一直害怕,听说对对子,更为紧张,一个个东张西望,不知如何对,只有杨继盛朗声对道:

      显姓扬名

  听了对句,先生的怒气全消,他为有这样的弟子感到高兴,自豪。
  杨继盛有个表叔,叫辛体元。有一天,表叔来杨家做客,见没有酒佐餐助兴,虽然也能理解,还是出对戏道:

      无酒是穷主

   小杨继盛当即接过来:

      有子做名臣

   表叔一听,惊奇得瞪大了眼睛。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7: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155、熊廷弼幼年善对

  明代末年的抗清明将熊廷弼,字飞百,湖北人,万历年间进士。熊廷弼小的时候,聪敏好学,尤其善于对对子。有一天,他随父亲在竹园赏雪景。父亲为了考他,就以眼前景为题,出个句子让他对:

      雪压竹枝头点地

  小迁弼想了想,以夏天的荷叶为题对道:

      风吹荷叶背朝天

  同样用拟人手法描摹形象,细致入微。“雪”与“风”属天文名词相对,“竹”与“荷”属植物名相对,“头”与“背”属形体名称相对,非常工整。父亲听了,赞许地点了点头。
   熊廷弼14岁那年考中秀才,不久又去省里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路上,遇到有农民在打谷场扬谷,他见那稻谷被扬起后,经风一吹,饱满的的谷粒和秕糠就自然分离了。在一个孩子眼里,觉得十分有趣,他一直看到那农民把谷扬完才离开。赶到考场,已经迟到了。考官问他为何迟到,他只得以实相告。考官说:“这样吧,我出个对子,你要是当场能对出来,我就允许你进去参加考试;对不出来,那就不客气了。”他当然同意了。
  考官以水流沙动为题出句道:

      细水流沙粗在后

  小廷弼脱口而出:

      大风扬谷瘪当先

  考官听了,很是满意。尤其是“先”、“后”之对,简直就是天成。看起来对对子也是要有生活积累的,要有对生活的仔细观察。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56、张岱八岁讽画家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天绍兴)人。张岱小时候聪明好学,反应机敏,很得祖父喜爱。他祖父张汝霖是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张岱八岁那年,有一次祖父带他去西湖。当时比较有名气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陈继儒就隐居在那里,常常骑着一只鹿出入。这一天,张家祖孙俩去拜访陈继儒。陈继儒一见小张岱,就被这孩子的聪明伶俐吸引住了。他对张汝霖说:“早听说令孙善属对,我要当面试一试。”他指着屏风上自己的得意之作《李白骑鲸图》,出了个句子让张岱对:
      
      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

  “采石”,就是采石矶,在今天的安徽马鞍山西南长江岸边的翠螺山麓。唐代诗人李白晚年寄寓在当涂,曾多次来这里漫游。传说李白喝醉了酒,跑到采石矶上的一个翘首突入江中的石台上,跳江捉月,溺死在这里。这个台后来被称为“捉月台”。“骑鲸”,出自汉代杨雄的《羽猎赋》:“乘巨蟒,骑京(鲸)鱼。”后用来指文人隐遁或者游仙。
  小张岱听了,对这人大言不惭,自比李白,很不以为然,就白了他一眼,毫不客气地对道:

    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

  同样以眼前所见,信手拈来。“打秋风”,意思是善于利用各种关系伸手向人索取财物。以人名对人名,以地名对地名,以动物对动物,工整贴切。直指这位画家的软肋:你骑鹿漫游,看起来似乎和李白一样壮游山水,其实是到处招摇撞骗。童言无忌,陈继儒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倒抚摩着他的头顶赞叹说:“难得灵敏如此,可以做我的小友!”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18: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157、金圣叹妙对主考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名采,明朝灭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吴县人。其人“狂傲有奇气”,认为《离骚》、《庄子》、《史记》、杜甫的诗、《水浒》、《西厢》为“为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作了批改。因为《三国演义》载有他的序文,有“第一才子”之称。
  金圣叹从小就异常聪慧,反应敏捷。他10多岁时候,去参加童子试,手中举着一朵鲜花,蹦蹦跳跳地进了考场。一抬头,看见主考在前面正襟危坐,便急忙把那朵花往袖筒里藏。其实,主考早就注意到了,见他藏了起来,顺口说道:

      小童子暗藏春色

  小金圣叹很是佩服主考官的眼力,他调皮地一吐舌头,恭敬地对道:

      老宗师明察秋毫

  “宗师”是对学官的尊称。以称呼对称呼,以“明”对“暗”,以“秋毫”对“春色”,几乎无一字不工。
  考官听了,非常高兴,从心里喜欢这个聪明的孩子。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5 09: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158、王士祯幼对祖父

  清代初年诗人王士祯,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阳山人,山东新城(现桓台)人。顺治年间进士,做到刑部尚书,以诗作成就被推为一代宗师。
  王士祯6岁入家塾读书,跟着先生读《诗经》,下了学,又跟着兄长读唐诗,很是刻苦。
他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祖父邀请士祯的叔祖父喝酒。叔祖父酒量很大,善草书,有唐代“张颠”(书法家张旭)之风,性格狂放。叔祖父醉后挥毫作狂草,淋漓酣畅。祖父见了,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几个孙子对:

      醉爱羲之字

  “羲之”,就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这是描述王士祯的叔祖父酒后写字的形象。
  当几个兄长还在思考时,最小的王士祯抢先答道:

      狂吟白也诗

  “白也”,指李白,因为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一诗中有“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的句子。意思是狂放起来就吟诵李白的诗。巧妙的是不仅以人名对人名,尤其能找出含虚词“也”的人名与出句中含虚词“之”的人名相对;“字”与“诗”之对,也属于小类工对。
  祖父听了,很是赞赏,就把自己珍藏的明人书画扇送给了他。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10: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159、赵执信童年善对

  赵执信是清代初年山东益都人,字伸符,号秋谷,晚年号饴山老人。康熙年间进士,做过太子的老师。他是诗人王士祯的外甥,在文学上同样成就很大,他们两人和蒲松龄并称为前清淄博三大文人。
  赵执信五六岁入学读书,博闻强记,出口成章,涉笔成文,有“神童”美誉。有一年,他读书的私塾附近种了许多蓖麻,长得碧绿茂盛。这天,先生在课间散步时,看到那密密麻麻的蓖麻叶,信口吟道:

      堰头麻叶,伸手要甚?

  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将蓖麻的叶子比喻为人伸开的手掌,似乎在向人要什么,想象奇特。
  这时,恰好赵执信在一边玩耍,听到了先生的话。他朝不远处的荷塘望了望,灵机一动,对道:

      池中莲蓬,攥拳打谁?

  同样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将莲蓬比喻为人攥起的拳头,似乎是要打谁。再仔细分析,“堰”和“池”,都是建筑物名称;“头”和“中”都是方位词;“麻叶”和“莲蓬”都是植物一部分的名称;“伸手”和“攥拳”,更是妥贴;“要甚”和“打谁”,都是疑问。
  先生听到了,回头一看是他,心里暗暗称奇。
  赵家在扩建房舍的时候,有工匠听说过这家有个神童,就想试一试他的才学。一天,有一位正在往房顶砌瓦的师傅叫住他,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俯瓦仰瓦俯仰瓦

  说的是从房顶到房檐一排排的瓦,俯一排,仰一排。由普通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蹊跷,组织成句,主要用的是重字技巧。
  赵执信听了,自信地说:“我也要用建房为题来对。”于是朗声对道:

      横砖竖砖横竖砖

  说的是砌墙的时候,要让砖横竖相叠,同样也用了重字技巧。尤其巧妙的是:“俯仰”和“横竖”都是一对反义词,“瓦”和“砖”更是小类工对,令人叫绝。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09: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160、方苞四岁对父亲

  清代安徽桐城人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康熙时进士,做到礼部尚书。是清代最具影响力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开创者。
  方苞4岁那年的一天清晨,大雾弥漫,一片混沌,远处传来阵阵鸡鸣。父亲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鸡声隔雾

  方苞不假思索,应声对道:

      龙气成云

  以“龙”对“鸡”,是动物名相对;以“云”对“雾”,是天文名词相对,极为工整。尤其难得的,是从句子中表现出来的雄伟抱负和宏大气魄。《周易•乾》中有这样的句子:“云从龙,凤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旧时以龙为君象,所以称跟帝王或领袖创业为“从龙”。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15: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161、李调元戏对三嫂

  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李调元,字鹤洲,号雨村,四川绵阳人。乾隆年间进士。李调元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在家里排行老五,幼年时聪敏过人,机灵调皮。
  有一年的端午节,三嫂在厨房忙着包粽子、煮粽子。七八岁的小调元嘴馋贪吃,还不到开饭的时候就向三嫂讨要粽子。三嫂平时很喜欢这个聪明活泼的小弟弟,这时就想逗一逗他:“吃粽子没问题,你得先对出来我的一句话。”小调元满口答应。
  于是,三嫂就以吃粽子为题出句道: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

  切时、切事、切人,还用了重字技巧,含三个“五”字,要工整地对出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李调元在厨房里东瞅西看,见长簸箕里还放有糍粑,就改口要吃糍粑。三嫂说:“你的对子还没有对出来,啥子也不能吃。何况那糍粑是我昨晚上深更半夜才舂出来的。”
  不料,三嫂这句话使李元调有题材了,他对道: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

  同样是切时、切事、切人,也用了重字技巧,含三个“三”字。三嫂听了,并没有马上给他粽子吃,却说:对得还不错,只是那个”“偷”字要改一改。
  李调元狡黠地把头一歪,说:那“讨”字也得改一改 。
  于是,三嫂把出句改为: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

  李调元把对句也改了: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舂糍粑。

  这一改,贪嘴的三嫂,变成了勤劳的三嫂。三嫂高兴得合不拢嘴,急忙挑出几个刚出锅的新鲜粽子,麻利地帮五弟剥好,放在一个盘子里,还特意加上两勺白糖。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8 08: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162、对联名家刘彦槐

  清代江西婺源人刘彦槐,字梦树,号梅麓,嘉庆年间进士。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兄弟五个,他最小,却最聪明。父亲把老大、老二带在身边,小彦槐就和三哥、四哥在老家随祖父生活。
  这一天,家里杀了一只鸡,晚饭时,祖父给老三夹了一只鸡腿,又给老四夹了一只鸡腿,到小彦槐这里,就只有鸡脯肉了。于是,他嘟囔着也要吃鸡腿。祖父为难地说:

      鸡无三只腿

  小彦槐应声接道:

      朝有两样心

  “朝”,婺源方言,是对祖父的称呼。“有”、“无”之对,“三”、“两”之对,“腿”、“心”之对,都极为工切;但“鸡”、“朝”之对,工而不恭,这也正好反映了小孩子当时的心理。
  他家的私塾,聘请的是一位当地颇有名气的秀才。有一天,小彦槐在上课时冲撞了先生,先生一气之下,夺门而去,甩手不干了。
  小彦槐一看自己闯祸了,就急忙追了上去。一个孩子,要追赶正在气头上的先生,也真难为他了。鞋袜都掉了,也顾不上穿,提在手里继续跑。一直追到一个叫羊岭的地方,终于赶上了先生,他跪在地上承认错误,请求先生原谅自己。先生一看这孩子,心也软了,就说:“这样吧,我出一个句子,你当场能对上来,我就回去。”小彦槐当然点头答应。
  先生就以他的形象为题出句道:

      赤脚走羊岭

  小彦槐脱口而出:

      翻身跳龙门

  不但工整无比,更显示了小小年纪的宏大抱负。先生听了,觉得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也就消了气,帮小彦槐穿好鞋袜,一志回私塾去了。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8 09: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全运,博亚运,博奥运,走向世界逞雄姿。
   “博”,是否应为“搏”?
    俞樾很谦虚,著书、读书、藏书数量递减,前者均为后者的十分之一,实话实说,实事求是。让人敬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5 11:20 , Processed in 0.02478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