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对联趣谈(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1 16: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140、何处洒狂生涕泪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从隋唐到清末,延续了1300多年。为了博取功名,跻身仕途,或光宗耀祖,或施展抱负,读书人无不青灯黄卷,孜孜矻矻,“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当然成功者有之,但受害者更众。
  从前山东有个读书人,经历了11次考试,终于也没有能够盼来出头之日,换来的却是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临死之前,他为自己写了一副挽联:

       五千里北辙南辕,看人富贵受人怜,落拓穷途,何处洒狂生涕泪;
       十一次东涂西抹,呕我心肝摧我命,仓惶歧路,再休提名士风流。

  上联“五千里南辙北辕”,当是双关:一指自己为了求学、赴考,南北各地颠沛奔波;一指靠参加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命运,这个目的是无法达到了,越考越惨。下联的“十一次”,是说自己参加考试的次数之多。现在回头看去,原来走的是一条岔路,一条错误的道路。
  联语句句从肺腑中流出,辛酸,凄凉,令人同情。如果没有这个经历,是断然写不出来的。其中的数词之对、方位之对,以及“落拓穷途”与“仓惶歧路”、“狂生涕泪”与“名士风流”之对,都非常工巧。这个读书人其实是有才华的,不过没有遇到伯乐罢了。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17: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141、数布衣曾开浙派

  西泠印社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筹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地址在杭州西湖的著名风景地孤山。1913年召开成立大会,公推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为社长。当时,吴先生题有一副对联:

      印岂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
      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

  以鹤顶格嵌入“印社”二字,上联写印社,下联则写社长,也就是自述。
  西泠印社藏有丰富的历代碑刻、清代印人画像石刻及许多名家的摩崖题记。上联的意思是说,你来到这里,就找到了“印”的源流了。言语间充满了自信。吴昌硕治印,相继学浙派的徐三庚、皖派的吴熙载等名家,他们都是以布衣终老一生者。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5: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11-13 15:13 编辑

142、面面有情,心心相印

  西泠印社还藏有从清末到民初许多名人题写的对联,同样颇具特色。
  四照阁的楹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上联写印社所处的优美环境,突出山和水,尤其是写出了山水所蕴涵的“情”。下联写印社,突出其名人聚集的特点。用叠字、复字技巧,更增加了趣味性。“心心相印”,一语双关,更见匠心。

  另一副为书法家季瑞清所定撰写:

      梅鹤为邻,小坐依然图画;
      莼鲈下酒,故乡无此湖山。

  此联以切地为主要特色,意境极美,令人为之陶醉。“梅鹤”,指宋代诗人林逋(和靖),他隐居孤山,喜欢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现在的孤山,还有放鹤亭、梅亭等纪念他的建筑物。西泠印社也在孤山,当然是与“梅鹤为邻”了。“莼鲈”,指江南特产莼菜和鲈鱼。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5: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1-19 15:36 编辑

143、江南名士皆低头
*      
   清末民初 有位大名士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当年,王壬秋有个同乡魏某,在南京做官。有一次,王壬秋游南京,住在魏家。听说当地的名士多自负,颇为看不起外地的文人。于是,王壬秋便为他写了一副对联,让他悬挂在客厅里: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派;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馀波。

  上联“濂溪”,指宋代哲学家、理学家周敦颐,湖南道州人,当然是湖南同乡。意思很明显:湖南人都是有学问的人,有根底的人。下联更是叙述地理事实,湘水先注入洞庭湖、长江,再流到下游的南京。南京虽然以长江天险值得夸耀,但“无非湘水馀波”,自然压他一头。这个炫耀,更是南京人无话可以反驳的。“南来”与“东去”之对,“濂溪”与“湘水”之对,“派”与“波”之对,都十分工稳而巧妙。
   对联挂出来后,魏某遍邀南京名士,向他们介绍这个刚出道不久的举人同乡王壬秋。南京名士们读了此联,大眼瞪小眼,欲言而无词。
  此事过了不久,南京新建的关帝庙落成,在安神典礼上,由魏某主祭,王壬秋又即席写了一副对联: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大煞“江南名士”的气焰。“河北”对“江南”,“丧胆”对“低头”,无不工切。
  据说,王壬秋的才名就是从这两副对联传开的。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8: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144、养活我家大人娃娃

   清末民初时,四川有位名士,叫黄敬临,饱读诗书,还擅长烹饪,做得一手好菜。后来在成都城内开了一家餐馆,叫姑姑筵,还在餐馆里里外外写了不少对联。很快,这姑姑筵的菜肴和对联同时出了名。
  例如这么一副:

      可怜五十年读书,还是当厨子;
      做得廿二省味道,也要些功夫。

  有对自己读书的自嘲,还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语言幽默可喜。
  另一副更为生动:
  
  右手拿菜刀,左手拿锅铲,急急忙忙干起来,做出些鱼翅燕窝,供给你们老爷太太;
  前头烤柴灶,后头烤炭炉,烘烘烈烈闹一阵,落得点残汤剩饭,养活我家大人娃娃。

  语言通俗,描述细腻,看似随意,但几乎无一处不讲究。如:“右”“左”与“前”“后”之对,“手”与“头”之对,“老爷太太”与“大人娃娃”之对,“鱼翅”与“燕窝”之对,“残汤”与“剩饭”的当句自对,都很工整。

  黄敬临晚年写有一副类似总结自己一生的对联:

      学问不如人,才华不如人,只有煎菜熬汤,才能算我真本事;
      亲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安于捉刀弄铲,正是文人下梢头。

  “正是文人下梢头”,又是自嘲。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0 21: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兄《对联趣谈》连载,用了不少心思,读来有趣有味,可谓获益匪浅,自然心生感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0 22: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老师的“对联趣谈”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我已全部下载收藏,抽时间好好研读,好好欣赏,谢谢国荣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9: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颜逸卿 发表于 2014-1-20 21:09
国荣兄《对联趣谈》连载,用了不少心思,读来有趣有味,可谓获益匪浅,自然心生感激。

多谢逸卿兄!给你拜早年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9: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山小老杨 发表于 2014-1-20 22:24
国荣老师的“对联趣谈”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我已全部下载收藏,抽时间好好研读,好好欣赏,谢谢国荣老 ...

  谢谢杨捷兄!这些资料我皆选自数位联坛专家著述,向喜欢楹联艺术的荒友作些介绍,你喜欢,我也很高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9: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1-21 19:54 编辑

145、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某地有个穷书生,寒窗苦读,连续参加几次乡试,终于考中了举人。远亲近邻都纷纷上门祝贺,送了不少礼物。和原来吃了上顿没下顿相比,他有感而发,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家门两旁:

   回忆去岁饥荒,六七八月间,柴米尽精光,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莫分张龙赵虎,都来锦上添花。

  读了这副对联,不禁让人想起来《儒林外史》中老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形。中举前,亲戚邻居甚至老丈人都对他翻白眼,那刻薄的语言,简直让人无地自容;中举后,马上判若两人,邻里亲友,酒肉、鸡蛋、米面,直至田产、店铺……什么都往他家里送!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5 08:12 , Processed in 0.02635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