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9599|回复: 294

对联趣谈(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5 08: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1-22 11:12 编辑

                                                对联趣谈

      我们名山家园各个栏目办得均有特色,很受荒友们欢迎。我觉得这与家园的各位园丁辛勤打理分不开,也与荒友们热情参与分不开。比如,在艺海泛舟”版块,有一个充满雅趣,散发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内容,那就是对对子,其实就是创作对联。如果我没记错,好象是黄成兴兄首先引领,并积极推行的吧。在开展此项活动中,张英昆兄也是十分活跃,引人注目的一位。他还常常为自己的出句配上画面,增添趣味。这两位聪慧的荒友想出了不少精彩的上句,求对下句。每次都受到部分荒友的热烈响应,纷纷应征相对。我记得成兴兄还特地转发过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修订稿)》中的基本规则,以利于大家规范对联的创作。我还记得土豆兄曾发过一帖,列举了流传下来的被历代文人称之为“绝对”的佳联,给大家欣赏。这项活动给我们家园平添了几分高雅的书卷气(这里要提及一下,“开心乐乐”栏目里,宋宝安兄发起的《每日一谜》也是如此。)。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创作对联不仅有雅趣,而且能启迪智慧、发展思维、增进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多年来,我怀着浓厚兴趣阅读了数位联坛专家(如常江、潘国璋、甘桁、严恩萱、永志强、李文正等老师)的相关著述,受益匪浅,也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为了给喜欢对联的荒友助兴,为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我拟借《艺海泛舟》宝地选取各位专家们著述中的精彩内容, 略作分类编排,陆续介绍给对楹联艺术有兴趣的荒友分享。在此,也向以上各位楹联专家、老师们表示深切感谢。为了避免枯燥,话题侧重于趣味性,主要让大家从中能领略汉字的奇妙。  今天先聊第一个话题。
  
   一、析字联
   汉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而合体字由几个部分组成,可以分割。析字联是根据汉字结构的特点,通过分析离合,巧妙地制成联语。它不仅要保持对联的对仗特色,还要受所析的字形结构的严格约束,且不能只重拆拼,还要考虑内容,意顺情传方为佳联。
析字联有单纯拆字的,如有一副析字的短联: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鸿”拆为“江”、“鸟”,“蚕”拆为“天”、“虫”。而且鸟字在江字的右边,虫字在天字的下面。鸿即是大雁,多栖于水草丰茂的江河边。养蚕为古代人民衣食之根本,民间有“一夫耕,一妇蚕,衣食百人”之说,蚕是有益于天下人的虫。古代养蚕发达的松江,有“衣被天下”之誉。联语不仅拆分工巧,而且符合事理,自然浑成,不觉牵强,全联平仄合律,谓之“巧对”。

  析字联也有单纯拼字的,如: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联广为传诵,此、木两字合成柴字,柴,山山皆出(秃山除外),而山、山两字又合成“出”字。因、火二字合成烟字,每天傍晚(夕)家家生火做饭,炊烟袅袅。语意通畅充满浓厚生活气息。夕、夕二字又合成“多”字。此联巧妙夺人。
   有一副先拼后拆的的析字联:
    十口为古,白水为泉,进古泉连饮十口白水;
    千里成重,丘山成岳,登重岳一览千里丘山。

  此联除拼拆字外,还巧用动词“进”、“连饮”和“登”、“一览”,自然连缀成联,描绘了痛饮古泉,登山揽胜的场景。拼拆巧妙,内容生动。

  再顺便说一个关于对联小故事,传说过去有个才貌超群的倪性姑娘,曾以对联征婚,她出的上联为:

    妙人儿倪家少女;

  结果,尽管慕名求婚的男子接踵而至,但一个个都在这道难题面前丧气而归。因为这是一副极为精巧的析字联,出句不仅切合姑娘的身份,而且句首的“妙”字拆开正是句末的“少女”二字,而“倪”字则由“人兒”二字组成,离合拼接,天衣无缝,要对出下联实属不易。那么后来有人对出吗?我们暂放一下,等会儿再说。先来看几副有特色的析字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5 08: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5-20 10:35 编辑

  
  有副许多人比较熟悉的析字联: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前七刀、后八刀。

  上联将“冻”字和“洒”字分别拆成“东二点”和“西三点”;下联则把“切”字和“分”字分别拆成“七刀”和“八刀”,与上联对得十分工整、巧妙。
优秀的析字联,必须是对仗、析字、寓意三者兼美。古往今来,这类佳作为数并不很多,试举几例如下: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公然贪赃受贿,录取不才。落第生员愤愤不平,其中有一才子将“吴省钦三字拆开,制成一妙联: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岂可望功名
     横批是:口大欺天

  联中“少目”合“省”,“欠金”合“钦”,横批中“口大欺天”隐指“吴”姓,对联矛头直指吴省钦。对联张贴到考场门口后,引起全城轰动,弄得吴省钦名声狼藉。清廷只得临试前换主考官,以平民愤。
  昔有潘、何两姓农户联姻,来客以姓氏作贺联: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

  上联将“潘”字分拆为“水、米、田”,写了潘家的富足。下联将“何”字分拆为“人、口、丁”。说潘家娶了何家姑娘,后又生育子女,自然多添人口,人丁兴旺,饶有趣味。
  相传明朝才子杨溥(pǔ),幼时家贫,县官要他父亲服劳役。因其父年老体弱,杨溥再三请求减免。县官出一上联要杨溥应对:

     四口同,内口皆归外口管;

  出句拆解图字,意指在他的管辖范围,就得听他安排。杨溥稍加思索,对道:

    五人共,小人全仗大人遮。

  对句拆解“伞”字,表达了“请大老爷关照”的意思。县令听后,为少年杨溥的奇才所折服,便免了杨溥父亲的劳役。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权复辟帝制, 福州有家报纸则刊出《讨袁征联》,出句为:


    或入園中拎出老袁还我國;


  这也是一则别出心裁的析字上联:从“園”字中拎出“袁”,放入“或”,刚好成了“國”字。文义上表达了“要把窃国大盗袁世凯揪出来,还我共和国”的深刻意思。联语犀利,析字新奇,一时广为流传,闹得连袁世凯都知道了。然而,这副上联却因其过于奇巧而一时竟无应对者。直到袁世凯临终时,才有人仿老袁自白的口气对出下联:


    余登道上不甚回首望前途。


  “首”字从“道”字中离去,加进“余”字,刚好成了“途”字。此下联刻画了袁世凯处于穷途末路的凄凉心境,与上联的对仗、呼应都恰到好处。


  说到此,关于析字联要告一段落,但有朋友可能还在为“妙人儿倪家少女”尚无下联感到遗憾吧?说来也是一段佳话,如今这则难对终于有了下联。不过,作出下联的并非文坛泰斗,而是大数学家华罗庚。1981年4月,华老到安徽合肥讲学,住在稻香楼宾馆。一天散步时,遇到宾馆女服务员小倪。华老兴致很高,脱口说了一句“妙人儿倪家少女”。下联该怎么对呢?华老慧目一转,眼光落到中国科技大学派来照料他的张医生身上,顿时对出下联:

   
妙人儿倪家少女;
   搞长弓张府高才。


  下联与上联对得自然贴切,情趣盎然,逗得在场的人都笑了。不经意间,数学大师攻下了一道联苑的“哥德巴赫猜想”难题。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5 08: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5-20 10:38 编辑

二、“回文联”

  回文也叫“回环”,是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运用词序回环往复的语句,表现某种事物或情理的相互关系。这么说似乎有点抽象,我们从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一首诗《题金山寺》讲起吧: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诗颇有些名气,倒不是因为它以素描手法绘出了一幅金山寺风景画,而是这首诗可以倒读。倒读如下: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蔼蔼,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经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倒读同样是首好诗,而且平仄、押韵、对仗都合格律。这往往令初见者啧啧称奇。无论顺读,倒读,都可以成文,这便成了一种稀奇的文体。这种稀奇的文体,总名叫做回文体”。用回文体写成的对联,叫回文联。

  1、回文联有一种是无论顺读、倒读、联句内容相同。这类对联中,历来最享盛誉的是下面一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关于此联的传说有不同版本,一说相传清光绪年间,有一书生穷困潦倒,寄居“天然居”旅社,无力偿付房金,撰此联赠店主以代房金。又有传说下联是清乾隆进士纪晓岚所对。此回文联五字顺读倒读,意复贯通,更妙在大佛寺又名“天然居”。以“大佛寺”对“天然居”,天然浑成构思巧妙。大佛寺建在浙江新昌县南明山,大佛寺于齐梁年间依山凿成,佛前建高阁,佛像宏伟高十丈,环境清幽。现今来自各地游客,络绎不绝。佛寺中仍悬挂此联。此联引起人们浓厚兴趣,对句亦很多。
  如: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又如:
        雁飞平顶山,山顶平飞雁。

  再如:
      花香满园亭,亭园满香花。

  1948年,美国驻中国特使马歇尔将军奉召回国,到南京接替他职位的是华来士(又译作华莱士)。当时南京报纸以硕大黑体字发表消息,标题本身就是一副奇妙的回文联:

     马歇尔歇马;
     华来士来华。

  联语不仅以简明的文字点明了新闻内容,而且巧借两个外国人的中文译名,别出心裁,构成回文联,读来趣味盎然。
  2、倒读、顺读所表达的内容不同的回文联。
  倒读时,联句内容与顺读相近,虽然稀奇,毕竟单调。于是人们进一步巧思出奇,撰写出倒读顺读所表达的内容完全不同的回文联。如:

      学勤尤知少,
     书读不怕多。

  顺读表达的是:学然后知不足,书读得越多越好。
  倒读为:

    少知尤勤学,
    多怕不读书。

  倒读强调的是:知识少应勤学,最怕不肯读书。两联意义不同,显然增加了阅读的趣味和容量。

  1983年《解放日报》的《读书》征联佳对为:

     志同求书读,读书求同志,
    心恒有业勤,勤业有恒心。

  上下联的后半句分别是前半句的倒读,但表达的内容迥异,趣味性很强。
  3、反复回文联。
  还有一种是反复回文,很奇妙。当代词诗人,联家萧玉苍先生,有不少回文联佳作,我们欣赏其中一副反复回文的妙对:

       暖风吹冷水;
      明月照光山。

  按逐字推移,顺读可得联5副,倒读亦可得联5副。如从第二字顺读得联:

       风吹冷水暖;
      月照光山明。

  其余依次类推。如从倒数第一字倒读得联:

       水冷吹风暖;
      山光照月明。

   其余依次类推。回文联难作,反复回文联尤其难得,非行家里手之才思奇巧者不能为也。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5 08: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4-5 14:05 编辑

三、对反联
  把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使之产生一种矛盾统一的趣味,就叫对反。因为对反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有些对联就特意嵌用多组反义词造成趣对。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对反联:
      
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
      破长竹,划短篾,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联中用了“大小”、“拱平”、“南北”、“长短”、“圆扁”“东西”六对反义词。又如:
      
磨大口小齿轮轮,吞粗吐细;
      秤直钩弯星朗朗,知重识轻。
  有的对反联还蕴含一定的哲理,如: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

  轻可载重,短能量长,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这不是可以给人启迪吗?说到此,我插一句,记得英昆兄曾出过一相似的上句:“枝轻鸟重,轻载重”,甚妙。我一看似曾相识,便借以“杖短地长,短量长”对之凑趣。
  又如:
      
锅漏干,船漏满;
      灯吹灭,炉吹燃。
  久漏必是干是常理,但有特例,船却是越漏越满;同样,灯火一吹就灭,但也有特例,炉火是越吹越燃。这些生活中的矛盾事例,人们本不在意,但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就产生超常的趣味。从“干”与“满”、“灭”与“燃”的不同结果中,不是可以领悟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吗?
  再如:
      
须后眉先,后生却比先生长,先来居后;
      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可克刚。
  该联从人的器官生长变化的特点分析了“先”与“后”、“刚”与“柔”的辩证关系(男人生长过程中,先生出眉毛,后长出胡须。后长的胡须比先生的眉毛要长。牙齿虽比唇坚硬,但人老了,坚硬的牙齿却慢慢掉光,而柔软的嘴唇却仍旧存在)。引申出“柔可克刚”、“先来居后”的道理。对反不仅用于不同事物的对比,特定情况下,同一事物也会形成有趣的对反。相传,乾隆皇帝朝圣登泰山,行至十八盘处,见山石嶙峋,却又呈破碎状,脱口吟出上联:
      
泰山石稀烂挺硬
  一时对不出下联。回京路过黄河,随行的大学士纪晓岚从翻滚的黄河水得到启发,对出下联:
      
黄河水翻滚冰凉
  “稀烂”与“挺硬”、“翻滚”与“冰凉”也是对反。如果从哲理上讲,这副对联可以说是反映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5 08: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4-5 14:06 编辑

四、谐音联
  谐音联指对联中运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表面上表示一个意思,实际上含义又加有所指,使语带双关。所以,谐音联也可称谐音双关联。谐音双观联是联苑中又一枝奇芭。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郞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中以“晴”寓“情”,运用双关隐语把少女心中似有若无的恋情表达得如此婉约微妙,使后世多少人为之赞叹不已。对联是从律诗的对仗句演化出来的,向来有“诗中之诗”的美称。双关的修辞在对联中运用,往往使简练的联句如尺幅中峰峦迭起,让人反复揣摩,回味无穷。
  谐音联有明有暗,同字或异字,充满趣味。我们先从一个小故事讲起,相传明代才子唐寅(伯虎)有次在田埂上忽见一老农挑着一担河泥迎面走来,田埂路窄,老农出上句说,“对得上,我让路,对不上,你让路。”老农出上句:
     
一担重泥拦子路;
粗看这上联是指农夫挑着一担重泥拦住了你的路(子,古代汉语中可代你)。但仔细琢磨,联中另有含义。“重泥”谐音“仲尼”,即孔子;“子路”是孔子的弟子,勇力过人,性情鲁莽,“拦”字有劝阻之意。上联中暗含有两个人名,要一下子想出同样是以谐音暗含有两个人名的下句,不容易。唐伯虎一时对不上,只得让路。后来他见一群纤夫说说笑笑往回走,受到启发,遂对出下句:
     “两岸纤夫笑颜回”。
  此联表面意思是两岸的纤夫嘻笑着收工回家(“笑颜回”)。其实联中文字别有所指,纤夫”谐音“庆父”,他是春秋时代鲁国鲁庄公的弟弟,曾经一再制造鲁国内乱,先后杀掉两个国君。有句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指的就是他。意思是不消除庆父,鲁国的灾难就没个完。“颜回”也是人名,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联中暗指鲁国权奸庆父讥笑孔门贤人,亦是情理之中事,更突出庆父之奸。下联中也暗含了两个人名。
谐音双关联字面上“明”很易理解,如上联的“子路”、“颜回”。但“暗”的,运用谐音含而不露,颇具隐晦性,还得费一番心思去解读,这正是谐音双关联魅力之所在,趣味之所在。如: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不如箫和。
  联语状物,意思明了,上联写行船,帆比橹快;下联写奏乐,箫比笛和。可此联另有一说,相传明代一文职官与一武官争胜,上联为武官所出,“橹速”谐音“鲁肃”,三国时孙权的谋臣;“帆快”谐音“樊哙”汉朝刘邦的大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故事中,带剑拥盾冲进帐内,勇救刘邦)。两人一文一武,文不如武。下联针锋相对,“笛清”谐音“狄青”北宋名将;“箫和”谐音“萧何”,汉朝刘邦名臣,两人亦是一武一文,武不如文。八音,古代乐器之统。

  再说一个有趣的对联故事,名叫“宰相以对求佳婿”。明代文学家程敏政,自幼聪颖,有神童之称。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曾做过太子的老师。当时宰相李贤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想招他为婿,便设家宴款待。席间,李以桌上果品出联,点名要程敏政对,李贤用筷子指着莲菜,出句:
      
因荷而得藕?
  字面的意思是,水面上先开荷花,然后水下才会长成莲藕。程敏政听了,仔细一琢磨,原来这个句子是谐音双关:“荷”谐音“何”,“藕”谐音“偶”。其双关意思是: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得到佳偶吗?想到此,他指了一下桌上的水果,也用双关语对出下句:
      
有杏不须梅
  表面上是说水果,其实,这也是个谐音句子:“杏”谐音“幸”,“梅”谐音“媒”。其双关意思是:我有幸得到您老人家的赏识,将宝贝女儿许配给我,所以就不必专门再请媒人了。

  古代文人墨客应酬交往中,喜以谐音双关联属对,互相戏谑打逗,留下不少绝妙趣联,令人解颐。相传有一次明朝解缙应邀赴宴。席间,有一老夫子见解缙形容枯瘦,诚以小猴之相,便出上句戏之: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才思敏捷,应声对道: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弄得那位权贵老臣张口结甜舌,当众出丑。
  文坛上流传的谐音联趣闻颇多,再说几则给大家解闷。
  相传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一次微服私访,正值松江知府寿辰。席间众宾客谦让席位,而张之洞端坐首席。知府心中不快,待上菜时,指着松江名菜鲈鱼出句求对:
   
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
  张之洞听了,便以席上的螃蟹续出下联: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知府见来客出语不凡,一打听,才知道是总督大人,不禁大惊,连忙叩头谢罪。这副谐音双关联作为封建官吏们欺世霸道形象的题照倒是很传神的。

  据说从前有个穷秀才,好打抱不平,因而招致豪绅痛恨。有次被株连拘到官府,县官见他是书生,便出一联,限时属对,否则要严办。出句为:
   
云锁山头,哪个尖峰敢出?
“尖峰”一语双关,分明是对穷秀才做“出头椽子”的警告恫吓。穷秀才应声对道:
   
日穿洞壁,这条光棍难拿!
  对句妙在“光棍”一词同样是语义双关,既指日光通过壁板洞口形成的光柱,又指自己孤身一人,光棍一条,无所畏惧。说罢,秀才即转头大步而出。县官瞠目结舌,只好任他扬长而去。

  还有个故事,说旧时有个穷秀才,是个跛子,打算给叔父拜年。叔父是个独眼龙,家境富裕但很吝啬。他生怕侄子来借钱,心写信阻拦说:
   
世路崎岖,何劳贤侄儿高一步低一步亲步来拜;
侄儿接信后,偏偏来了,一进门便道:
    人情冷暖,还望老叔父睁只眼闭只眼另眼想看。
此联取笑他人生理残疾,并不足取,但从反映世态炎凉来看,刻画得倒也十分传神。

  谐音双关联也可进行讽刺,含而不露,却入木三分。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植下,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自任主席。汪部下纷纷赠联奉承祝贺,其中有副对联妙不可言:
      
昔日盖世之德,
      今有罕见之才。
  从字面看褒汪精卫德才举世无双,但用口一念,就成了“该死”和“汉奸”。“该死汉奸”,一针见血,骂得何等痛快淋漓。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5 08: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4-5 14:08 编辑

  五、同音联

  
在展开这个话题前,我先摘录土豆兄曾在《开心乐乐》栏目中转载的一篇趣文:

    《施氏食狮史》是一篇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连标题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
原文: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

  白话文译文:
                             《施氏吃狮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石室擦干了,他才试试吃那十只狮子。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
试试解释这件事吧。

   读此帖后,我联想到在汉语“对联”中有同音联,与上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亦能体现汉语之奇妙。同音联,顾名思义就是用读音相同的字撰写的对联。每个汉字记录了一个音节,然而每个音节却记录了不同的汉字,汉字的同音字特别多,有人就用同音字来写出一些巧妙的对联,别有趣味。如有一种是上下联都用同音字制成的对联,读起来好象发一个音,乍听不解其意,但看起来却明明白白,,趣味多多。如黄维善先生作过一首同音联:
      
溪西犀喜戏,
      囿右鼬悠游。
  上下联各以同音字组成,上联同是xi 音,下联同是 You音。犀,即犀牛。囿(Yóu),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这里指动物园。联语对仗工整,生动地描绘了犀牛和鼬嬉戏游乐景象。

再举一例同音联,欣赏汉语之奇妙:
     
腴妪鬻鱼愉雨浴
     昳姨倚椅怿漪移
  相传湖南祁东有位白溪先生偕妻泛舟遣兴,见江边集市有一卖鱼胖大娘被大雨淋透了还高高兴兴地做生意,妻遂口占一上联。上联七字皆同音“yu”(声调不同),腴,(yuy读第二声)胖、丰腴。鬻(yu读第四声),卖。白溪先生苦思间,娇妻却搬出椅子,倚椅而坐,欣喜地观赏着江上移动的涟漪。白溪先生见此。随即对出下联。下联七字亦皆同音“yi”.昳(yi读第四声),昳丽,容貌美丽。蛈姨,漂亮的婆娘。怿(yi读第四声),喜欢。真是妇“出”夫“对”,珠联璧合。

  全部以同音字组成的同音联,字字同音又要联意顺畅有深义,难度较大。所以同音联大多数采用间隔同音或某处连续几个字同音。如湖南长沙市有两个名胜景点,天心阁与橘子洲,有一对联写此二景: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橘子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上联阁鸽同音,下联洲舟同音,音韵回旋,且融顶针的修辞法,写阁写洲,动静相间,颇见巧思。

  还有个同音联的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学童不认真读书,趁先生不注意溜出去打桐子取乐,塾师发现后,以此事出上句让学童对,若对得好则可免罚。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学童苦思不得其对,回家恰见其妹在吃鸭头并嫌鸭头咸,遂对出下句:
   
丫头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这副同音联构思新奇,读似绕口令且叙事有趣,所在常常被用来试智、逗趣,流传甚广。有位语文教师回忆起,以前在课上不时讲点对联知识,几年前在66届初中学生聚会上,有个学生动情地回忆起老师上第一堂语文课时的情景,并当场背诵了老师当时介绍的一副趣联,就是上面这副对联。这位老师感慨良多,41年前他讲的这副对联,学生至今未忘记,足见楹联的魅力。

  还有一副颇为有趣的同音联: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描绘农家小事,上联写鸡偷吃稻谷,孩童用竹筒赶鸡,下联夏天老鼠贪凉躲在房梁上,因客人咳嗽受惊而逃走。这副同音联有6组同音字,“饥鸡”、“盗稻”、“暑鼠”、“凉梁”、“客咳”,对仗工稳,叙事生动,合情入理,读来饶有趣味。

  相传清代文学家李调元与一姓李的补道在岳阳楼饮宴。席间,李候补道自恃才学过人,借着酒兴,取一李子投入湖中,出上句难李调元,李不假思索对出下句:
     
李打鲤,李鲤入水,李沉鲤浮
     风吹蜂,风蜂扑地,风息蜂飞
  联语巧用同音字交错反复,别具韵味。又有卖桃李者与渔翁对:
     
李投鲤,李沉鲤出,鲤知理
     渔网鱼,渔来鱼去,鱼不愚
  再举一同音联:
     
道士到寺盗杮
     巡抚训妇殉夫
  再举几例:
     
嫂扫乱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令姑箍。

  联中“嫂扫”、“叔束”,“姨移”、“姑箍”皆为同音字。

     
蚂蚁树下马倚树,
     鸡冠花前鸡观花。
  联中“蚂蚁树”与“马倚树”、“鸡冠花”与“鸡观花”都是同音字,却代表不同含义,真是妙不可言。

  传说,有这么一位县太爷,曾悬金三百征联,他的出句是:
     
书生书生问先生,先生先生。
  意思是说,书生读的书陌生了,去问先生,先生对这本书却已经先陌生了。联中的“书生”、“先生”均一词二解,用得很巧,一时竟无人应对。后来有一个衙役揭了榜,他的对句是:
   
步快步快追马快,马快马快。
  前一“步快”是步行的捕快,前两个“马快”是骑马的捕快,均属衙门的差役。对句的意思是说:“步快”的步子很快,追赶“马快”但“马快”的马跑得更快。这里“步快”、“马快”也是一词二解,与出句恰成妙对。

  前面举例黄维善写过五言短联写犀和鼬,他还有一同音联却写了鹗(鱼鹰)、鹅、鳄、凫(野鸭)、鲋(鲫鱼)鵩(不祥之凶鸟)六种动物:
      
鹗讹鹅,鳄讹鹗,鹗鹅遭厄
      凫伏鲋,鵩伏凫,凫鲋被俘
   上联“鹗、鹅、鳄、厄”四字同音(e),下联“凫、鲋、鵩、俘”四字同音(fu),同音字反复,读来颇有韵味,通过拟人手法(动词“讹”和“俘”)描绘了动物生存竞争的景象。

  以上例子都生动说明汉语有着独特的奇妙之处,有些经过构思的精彩的文字组合能看懂,但读出来,你真还不能明白其义。这都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具有悠久历史的汉语并非用拉丁化的拼音可取代。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5 09: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5-16 15:56 编辑

六、嵌数联

  昨天我看到卫东跟帖中说了一件趣事,在北大荒时有位电工戏用简谱一个音符来唱歌。歌曲简谱是由阿拉伯数字1 2 3 4 5 6 7组成的,于是我便构思了今天的话题,我们就聊聊跟数字有关的对联吧。我就顺着卫东昨天的跟帖,先说一个与简谱有关的趣联小故事。

  过去,浙江某地有个教私塾的老先生,教的一班子弟中,有个学生特别爱好音乐,经常不知从哪里抄来一些歌曲,一有空闲,就与同窗们唱起来。老先生认为学生不务正业,心里恼火,但抓不到学生什么过错,又不好发作。一天,老先生想了个主意,把那个学生叫来,要他对对子,说是如果对不出,以后就得专心读书,不得咿呀乱唱。老先生的出句是: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学生看了,提笔也写下七个数字:

     
1 2 3 4 5 6 7

  老先生看了,鼻子哼了一声,说:“哪有这样对法!”学生解释说:“先生出句是一二三四五六七”,我对句是“哆来咪法嗦拉西”,这不是对上了吗?老先生听了不禁一惊,眼珠一转,说,不对,我这七个字读作:

     细睨山势舞流溪 (“一二三四五六七”的浙江方言谐音)

  学生听了,不慌不忙地说,先生,您听,我这七个字,唱的正好是:

     独揽梅花扫腊雪 (简谱“1 2 3 4 5 6 7”的浙江方言谐音)

  老先生见学生才思敏捷,应对如流,只好作罢。
  讲完这个小故事,我们接着说数字联。数字入联,称为数字联,或叫数词联,也有叫嵌数联。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数字传统,早在甲骨文时代,就使用了十进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九章算术》提出了负数概念,进行了正负数加减运算。我们知道,数字运用远超出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范围,渗透到我们民族的思想、民俗、文化的许多方面。仅说我国文学,就深深地刻下了人们对数字的高度敏感、特殊喜好、灵活运用的印迹。古代以数字入诗词、曲赋,屡见不鲜。据统计,仅《唐诗三百首》中数字诗就有130首之多。而对联与数字的关系,可以说是结缘早而深。宋初太平兴国二年(977)龙华寺僧人契盈陪吴越忠懿王钱俶游碧波亭,要亭柱写的楹联(对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联语14字就用以6个数字。数字由大至小,运用自然、恰当,生动地描绘了黄浦江潮水初满的情景。平时给人感觉枯燥的数字,经过作者的巧思嵌入对联中,居然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数字联照样能形成工对,可以写景,记人述事、抒情言志义论说理。如济南大明湖小沧浪园联就是以数字入联写景状物: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上联写湖中荷,湖岸柳,突出大明湖小沧浪园的景色特点;下联写湖与山,湖水为山城增色,山色为湖水添彩。“四面”、“三面”、“一城”、“半城”尽致描绘了大明湖景色特征。刘鹗《老残游记》写入此联并称赞此联语“尽画了大明湖的绝景”。
  于此异曲同工的有云南黑龙潭和苏州闲吟亭联:

     
两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云半山云
  (黑龙潭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
      一弯新月半亭风
  (闲吟亭联)

  题于杭州三潭印月的一副对联亦有相似意境和结构,描绘了三潭印月湖、山、花、树的美景:

      
三面湖光,四围山色;
       一帘松翠,十里荷花。

  在这些对联中,本来是单调枯燥的数字,却构成了风景图中的枝干,而那些各具特色的风景是开放在这些枝干上的鲜花。还有以数字联来抒情言志的,如清代乾隆进士彭元瑞所撰自题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按科举时代每年二月举行会试(春闱),八月举行乡试(秋闱),及格者金榜题名,称之“折桂”,封建士子梦寐以求,当然最为“动人”(打动人心)。为此,必须起早摸黑勤奋苦读。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五更,指天将明时。此数字联反映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追求功名的志向和心态。

  有的数字联中所嵌的数字按顺序排列,颇有难度,如有人为北京保温瓶厂撰写一联: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上联依次顺嵌一至五,下联以“孤”对“一”,再顺嵌十、百、千、万。联语以人喻保温瓶,有“口”有“胆”,形象生动,确实家家户户都离不开保温瓶。

  数字联除了上下联运用数字形成对仗作成联语外,还有一种特殊形式,那就是析数联,就是把数字安排得十分精巧,且对联主要部分内容有数学运算方式来表达。如:

      
北斗七星水面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边带影一双飞。

  “孤”当数字“一”用,“连”和“带”都表示加一个相同数的意思。
又如:

      
两河对岸,二鱼翁双钩并钓
      孤山独庙,一神像匹马单枪

  有些嵌数联,数字画龙点睛,如旧时的戏台联:

      
三五人千军万马
      六七步四海九州

  该联14字,数字就占了8个,概括了戏剧的艺术特点:上联是数量的浓缩,下联是空间的浓缩。语言纵然夸张,却是戏剧艺术的生动写照。
1983年中央电视台、《文史知识》编辑部、共青团市委联合举办的第一届迎春征联活动,获得一等奖佳联:

      十里春风,长安两路   (出上句)
      千年晓月,永定一桥   (对下句)

  上联以天安门前横通东西的重要干线长安街入笔,蕴含“长治久安”之意。下联“永定一桥”,即横跨在永定河上、燕就八景之一“卢沟晓月”的卢沟桥,亦蕴含“永远安定”之意。对句与出句数词相对,词意相应,确属佳对。

  有的联嵌数很多,如南阳武侯祠联: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出句尽嵌一至十全部数字,把对句的数字原料都占用了,因而下联只好用五行、五方对十数。全联概括了孔明生平大事,算得上是大手笔之作。
那么,嵌数联是不是嵌数越多品味越佳呢?那倒未必。有一嵌数联,一共八字,记人述事,如灌县二王庙联:

     
一门两禹
     六字千秋

  “两禹”指创建都江堰的秦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郞。联语记述了这两位夏禹式的治水英雄,以及他们的功绩。李冰曾提出“深淘滩,低作墟”的治水六字诀,光照千秋,永垂后世。数词相对,名词相对,工整自然。

  以上数字联是既有算式又有答案,还有一种析数联是只写出数字关系,却不说出答案。引用最多,人们最为熟悉的一副清代对联,乾隆49年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赴宴者1900人,有人以其中有一老寿星高龄出句,有人对句:

   
花甲重逢,又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花甲,即六十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岁为花甲。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70岁的代称。“重”和“双”都是加倍的意思。上下联都说一个意思,此老叟141岁。
   
上联算式:(60×2)+3×7=141
    下联算式:(70×2)+1=141
  此联虽巧,但“一度”对“三七”,略欠工稳。最主要是犯了“合掌”之忌,且都用加法。
  说到此,顺便讲一下对联中的一大忌——“合掌”。对联中的所谓“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一副对联,一般字都不多(长联除外)。撰写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数字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下面一副对联就是合掌的:
*
      
长空展翅,
      广宇翔云。

  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就是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
  上下联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情况,相对地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者,则时有所见。例如:
     
神州滋雨露,
     赤县灿春花。

  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说法,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当避免。但这种合掌,常常被人忽略,一些长于撰联的人,有时也在所不免,这就更应引起注意了。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再续前面所说的寿联,有副寿联就同样形容高寿,却比前面所引那联更佳,避免了“合掌”:

     
花甲喜重逢,更加了四七岁月;
     期颐祝再至,还应有五二春秋。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后称一百岁为“期颐”。上联用加法,下联用减法,更富变化。
   
上联算式:(60×2)+28=148
    下联算式:(100×2)-52=148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5 09: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4-5 14:09 编辑

七、歇后联

   说来有趣,今儿聊的话题是与昨天显庆兄跟帖内容有关。显庆在跟帖中说了一句歇后语:“绱鞋不使锥子——针(真)好。”这是夸我,我很感激。同时也提醒了我,便想起在对联中也有一种歇后对联,这种对联虽然平时用得不多,但也有其特殊作用。不如今天就聊聊它,我们先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起吧。
  1938年,日伪在南京成立“维新政府”,汉奸梁鸿志和吴用威分别出任伪行政院长和秘书长。他们的无耻行为激怒了民众,画家吴湖帆制作了一联:

     
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
     宋江吃败仗——吴用威消

  孟光和梁鸿是历史上著名的模范夫妻,《后汉书》记载了他俩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故事。宋江是梁山首领;吴用号称智多星,是宋江的军师。宋江吃败仗,水浒战事中或许有之;而孟光轧姘头,则纯属虚构。此联贬损孟光和宋江并非有意跟这两位历史名人过不去,而是指桑骂槐,矛头直反指名字比梁鸿、吴用多一字的梁鸿志、吴用威。作者借古讽今,痛骂汉奸,为民众一吐尽头之愤。不过,只得暂时委曲几位历史名人了。
  象上面这种运用歇后语来表达主题的对联,称为歇后联。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暂“歇”一时,人们也可以猜想领会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之为歇后语。

  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歇后语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具雏形。如《战国策》里就有“亡差羊补牢,未为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歇后语。但直到唐代,才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旧唐书》中有“郑五歇后体”的记载。一般来说,两条能构成对仗关系的歇后语则组成了歇后联。至于歇后联最早出现于何时,尚未见有人考证,但从联例来看,早在宋代已有歇后联了。

  歇后联可分为喻意歇后和谐音歇后。
  联中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对前半部分进行解释说明,这是喻意歇后。例如:

     
强盗画喜容——贼形难看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粪缸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烂树上的木朵——不听不闻


     猫咬尿泡——空欢喜
     狗颠屁股——献殷勤

     老寿星吃砒霜——活厌了
     阎罗王开饭店——鬼才来
  有些喻意歇后联,歇后语后半部分的喻意仅仅是字面意义,其真正含义是字面引申出的转义。例如:

   
木鱼口内含珠——呑不进,吐不出;
    纸鹞肚间系线——放得出,收得来。

  上联“木鱼口内含珠”,歇后释义是“呑不进,吐不出”,转义是“人们原来计划好到手的利益受阻,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下联则是从纸鹞系线的“放得出,收得来”,转义为“工作运筹自如,调控 能力强”。
又如下联:

   
明月照窗纱——有规有矩
    长竿垂短钓——能屈能伸

  明月是圆的,窗是方的,故上联歇后“有规有矩”,转义为“办事有规矩”;下联中,竿长钓短,伸缩方便,故歇后“能屈能伸”,转义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方显才能”。
又如下联:

     
麦秆儿吹火——小气
     被面子洗脸——大方

  用麦秆儿吹火,吹出的气量肯定小,故上联歇后“小气”,转义为“气量小,吝啬”;用被面洗脸,当然被面显得又“大”又“方”,下联故歇后“大方”,转义为“爽快不悭吝”。

  第二类歇后联是谐音歇后联。例如:
      
屋梁挂猪胆——哭哭啼啼 (苦苦滴滴)
      韭菜炒豆腐——一青一白

      
饿狗下茅厕——找死 (屎)
      外甥打灯笼——照旧 (舅)
  这类歇后联,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伸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看了以上两种歇后联,细心的荒友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歇后联就是由两个能对仗的歇后语合在一起。不错,歇后联的确是由两个相互对仗的歇后语组成,但歇后联又有不同于歇后语的特点:
  其一,歇后联可以只采用歇后修辞手法,组成该歇后联的上下联无须是常规的歇后语。例如:

     
雨里筑墙——捣一堵,倒一堵;
     风前点灯——流半边,留半边。

  以上这两联都是歇后联,而组成这两联的上下联却不是可以单独使用的常规歇后语,它们只有组合一起才能形成歇后趣对。正由于歇后联有不同于歇后语的这一特点,历史上,文人们留下了不少趣话佳作。
明代有个铁冠道人,名叫张景和,结庐于南京钟山。一天,凉国公蓝玉携酒来访,张衣冠未整,穿着草鞋出来迎接。蓝玉心中不快,以为道士对他不尊重。席间,蓝玉不客气地出句:

   
脚穿芒履迎宾——足下无礼  (履)

  出句中“足下”一语双关,既可指脚下,又作对对方的敬称;“无履”则谐音“无礼”。其歇后转义很明晰:“穿着草鞋迎接客人太没礼貌了!”
张道人听后,举起椰子壳作的酒杯,执杯敬酒,口中吟道:

   
手执椰瓢作盏——尊(樽)前不忠(盅)
  对句中“樽前”也是一语双关,既可解为“酒樽前面”,又可解为“尊者前面”;“不盅”则谐音“不忠”。其歇后转义也就清楚了:“我手举椰瓢敬酒——在您这位尊者面前是不够恭敬的”。对句就地取材,歇后语义双关,其巧思与出句不相上下,且委婉幽默地表达了对客人的歉意。蓝玉听了,开怀大笑,接过椰瓢一饮而尽,前嫌尽释。

  1947年6月,武汉学界为挽“六一”惨案死难的三位学生,撰写了这样一副歇后联:

   
凶手查凶手,凶手自唱自和——无耻;
    同学哭同学,同学流血流泪——伤心。

  1947年6月1日,武汉国民党当局出动军警包围武汉大学,搜捕爱国师生。学生奋起抗议,军警镇压,三名同学被当场打死,造成“六一”惨案。6月23日,武汉大学挂出此联,抬棺游行。上联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卑劣行径,歇后直言“无耻”;下联表达爱国师生的悲愤心情,歇后痛呼“伤心”,至为感人。

  其二,歇后语结构有定式:一般前半部分是比喻,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解说。而歇后联结构处置灵活,比喻部分与解说部分可以倒置,即解说放在前半部分,比喻放置在后半部分。例如: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鸡犬过霜桥—— 一路梅花竹叶
     马牛行雪地—— 两行蚌壳团鱼
  以上两联中的歇后句,均是解说在前半部,比喻在后半部。

  历史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苏东坡的妹子苏小妹是位才女,诗文俱佳。一天她正与哥哥在房里吟诗作对, 不料东坡的好友佛印和尚突然来访。小妹回避不及,急忙躲进帐中。佛印好谑,见状吟道 :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正为佛印冲撞了她与哥哥的诗兴而恼,听得佛印还拿她打趣开心,便不客气地应道:

     
清水池中洗和尚——水浸葫芦

  苏东坡听罢,哈哈大笑,连声称妙。佛印与不妹的应对构成一副歇后联,也是解说在前,比喻于后:“烟笼芍药”和“水浸葫芦”是比喻,“碧纱帐里坐佳人”和“清水池中洗和尚”是解说。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5 09: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4-5 14:10 编辑

八、绕口联

  今天我们聊聊绕口联吧。所谓绕口联就是把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同一联中交错反复,使读起来觉得拗口,别有一番风趣。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座玉澜堂。慈禧太后曾将光绪皇帝幽禁此处。颐和园长廊尽头,昆明湖岸边有座石舫名清晏舫,其名取“河清海晏”之意。有人以这两处景致成一联:
     
玉澜堂,玉兰蕾茂方逾栏,欲拦余览;
     清晏舫,清艳荷香引轻燕,情湮晴烟。
  该联生动地描绘写了玉澜堂和清晏舫夏季花香燕舞的景色,好似一副优雅的风景画。但读顺这副对联却不容易,因为上联中,“玉兰”、“逾栏”、“欲拦”、“余览”与“玉澜”五组同音(近音);下联中,“清艳”、“轻燕”、“情湮”、“晴烟”与“清晏”五组词也是同音(近音)。尤其是快读时,真有几分拗口。
  绕口联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联中同音或近音字交错反复,形成绕口。如:
     
阎客挑盐檐下坐,盐沾檐水;
     周公撑舟洲边过,舟擦洲沙

  上联中,“阎”、“盐”“檐”同音,下联中“周”、“舟”、“洲”同音。
  相传清乾隆年间,有父子二人同在戊子年考中进士,有人作上联: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此上联一时无人能对。后来大学士纪晓岚以师徒二人同授司徒之职之事对出下联:
      
师司马,徒司马,师徒司马。
  相传,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一日到西湖游玩。有歌女的提锡壶为他斟酒,不小心失手,锡壶掉西湖。有人以此出句: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多年来也一直无对。后来有客到湘西风景区矮寨游览,方才得句:
     
登矮寨,携爱崽,爱崽坠矮寨,哀哉爱崽。
  又如四川民间巧联:
     
爹打弟,弟滾地,嫂嫂烧苕哄地弟;
     姐呼鸡,鸡藏箕,叔叔竖黍惊箕鸡


  第二种,联中同韵字(词)交错反复,形成绕口。如
     
岭顶应鸣,酩酊兵丁停梃听;
     山间雁返,散漫番蛮换弹弹
  上联十一字韵母同为“ing ”,下联十一字韵母同为  “ an”。
“梃”,木棍,木杖。“弹”,先作名词,后作动词。全联语意流畅,朗读却非常绕口。不过该联也有两处缺陷:一是下联中的“弹弹”为同字异音异义,与上联相对位置的“梃听”,对得不切;二是上下联末字都用了平声,有违常例。像绕口联这类的谐趣联对平仄虽不苛求,但联末一字还应当按上仄下平配置为妥。

  第三种,四声不同的同韵(近韵)字在联中交错排列,形成绕口。如: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妞妞赶牛,牛卧,妞妞扭牛。
联中“妈”、“马”、“骂”与“妞”、“牛”、“扭”,分别为同韵而四声各异。
  又如:
     
姥姥喝酪,酪落,姥姥捞酪;
     舅舅喂鸠,鸠啾,舅舅揪鸠。
  绕口特点与上联同。且“姥姥”、“舅舅”作为称谓词后一字均要读轻声,这也增添了该绕口联的趣味。

  第四种:联中某些词(词组)序换、倒置、回环、形成绕口。如:
     
无能事而能无事,无事则无事事矣;
     不可解即可不解,不解以不解解之。
  中国古代有谚云:“能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该联也参乎这样的哲理。联文意思是:无所能才会无所事事,无所事事就当它无事来办理吧;不可能解开的疙瘩就可以不去解,不可能解就以不去解来解决。该联通过这样绕口的阐述,向人们表达了一种顺其自然,无事心宁的处世哲学。

  清朝初年,瀛州有个姓任的主管,为人刚直,好抨击时弊,不免得罪了一些人。有一次,皇帝派了个姓管的御史来视察。当地头面人物乘机对任主管攻击中伤。管御史听了,不由分说,将任主管斥责一番,并给他出了上联: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少说;
  任主管听罢,慨然对出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管御史听罢,气得说不出话来,但他也抓不到任主管什么把柄,只好拂袖而去。

  旧时私塾,有学生作文时,好用“而”字。塾师阅卷,甚为不满,批道:
      
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其意为:应当用“而”字的地方不晓得用“而”,不应当用“而”字的地方反而用了“而”,那么从今以后,不要再用“而”字得了。评语以毒攻毒,复用了一大串“而”字,经绕口之语刺之,传为笑谈。近年,世界楹联学会加拿大总会举办“世界性悬奖征联比赛”,将此评语作为出句(下联)征对。有位李国荣先生对以:
     
无为为有为,有无为为为,为己为人,善为善为。
  其意为:无为方可有为,懂得理解无为的道理而为之,不论为己为人,都要好自为之。
  对句深刻阐述了为与无为关系的哲理,与出句恰成佳偶。美中不足的是,对句(上联)末本应用仄声字,而“善为”的“为”读平声。

  绕口联中不少是文字游戏。但把拗口难吟的绕口联读得顺畅清晰,至少能锻炼人们对语音的分辨能力,培养朗读技巧。福建安溪王翘松先生曾出上联:
     
石狮市实施四十事
  南方人要读准,真的不容易。湖南黄维善先生对出了下联:
   
扇扇山擅散卅三杉
  读起来同样有难度。
  正因为绕口联难读更难制作,所以,一些文人雅士也常常以绕口联的应对来斗智取谑。如清代某李修撰应对张指挥联:
    修撰进馐,馐馔饱充修撰腹; (张指挥出句)
    指挥烧纸,纸灰飞上指挥头。 (李修撰应对)

  再举几个绕口联的例吧,如成都望江楼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千古,月影千古。
  联中“楼”与“流”、“井”与“影”交错运用,读快了容搅扰,油然而生趣味。

  有姓罗的骑骡,姓朱的赶猪,同去赶集,路遇。有人戏作一联:
         
四维羅,马累骡,羅上骡下羅骑骡;
          八牛朱,犬者猪,朱后猪前朱赶猪。
  此联用析字,“四维”合“羅”、“马累”合“骡”、“八牛”合“朱”、“犬者”合“猪”。又“羅”与“骡”、“朱”与“猪”同韵,反复交错,读来极有风趣。

  还有一副31言的绕口联,更是趣味盎然,令人发噱:
  
马咬马,马踢马,小马喊妈来,妈打马,妈拉马,马归马槽,妈妈喂马,马看妈,妈看马;
  牛抵牛,牛蹭牛,老牛叫妞出,妞砸牛,妞赶牛,牛入牛圈,妞妞拴牛,牛瞪妞,妞瞪牛。
  联语用字极巧,上联31字,其中12个“马”字,7个“妈”字,下联亦是12个“牛”字,7个“妞”字,皆同音异调,交错读来颇有趣味。叙事有趣,人物刻划生动,动词运用极为准确,妈妈对马,又“打”又“拉”又“喂”又“看”;妞妞对牛,又“砸”又“赶”又“拴”又“瞪”。连马牛也写得生动传神,马的“咬”、“踢”、“看”,牛的“抵”、“蹭”、“瞪”,突出了它们动作的特点。还精心安排了“妈”的儿子叫“小马”,农夫姓牛叫“老牛”。上下联分别全部用同韵的字组成同韵联,又称“一韵对”,读来如绕口令,妙不可言。

  上下联分别全部用同韵的字组成的同韵联,又称“一韵对”,读起业颇似绕口令,蛮有趣的。如相传明初一郡守所出,由徐晞所对的一副厅联: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上联五字皆为入声同韵字(u),下联五字皆为平声同韵字(i)。出句不易,对句更属难得。下联今有人对“南岸船伴还”,亦妙。
又如清代黄碧川有一联:
     
娃挖蛙出瓦
     妈骂马吃麻
  关于此联还有个说法:相传黄碧川年轻时候见一小儿以锄击蛙,蛙从瓦缝中被挖出,因得上句,二十年来未成对。后到陕西当知县,一日骑马外出,马未拴住,跑入路边麻田吃麻,遭到农妇播斥骂,而得出下句。
绕口联重在“绕口”,只作为文字游戏,并无深义。因为我们的话题是对联趣谈,所以向荒友们作点介绍,今天就聊到这儿吧。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5 09: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5-17 18:08 编辑

九、顶真联

  今天我们聊“顶真联”。有一种修辞手法叫顶真(或顶针),用到对联中也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运用上一句结尾的字做下一句的开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的对联称作顶真联,又称“顶针联”、“连珠联”、“连环联”。顶真联可以个别字顶真,也可以一串字顶真,上递下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如相传江南才子唐伯虎与好友祝枝山闲游即景所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上联“水车”末尾的“车”正好作“车水”的开头,“车水”末尾的“水”正好作“水随车”的开头,“水随车”末尾的“车”正好作“车停水止”的开头;下联“扇,扇”、“风,风”、“扇,扇”亦然。这样上递下接,环环紧扣,就是顶真。

      
身缠龙,龙缠身,身转龙翻身;
      头站凤,凤站头,头摇凤点头。

  相传有一次王安石指着自己身穿的蟒袍转了一圈出上句,苏轼见一头顶鸟饰的宫女遂对出下句。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传东汉张道陵天师在青城山山腰山洞讲道,故称天师洞。上联出自《老子.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道乃万物本源,在运动动中成混沌的统一体,故称“一”,由“一’运动变化而成为对立的双方(阴和阳、天和地),即“二”,再由“二”运动变化产生新的统一体“气”,(“气”在甲骨文、金文中与“三”形似而混同),“气”再运动变化而成为万物,万物即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统一体。下联出自《老子. 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联语采用顶真法,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阐明主旨。

  福州鼓山白云洞,又名阆心寺,有一旧题联:
   
静而修,修而静,静静修修,修修静静;
     空者悟,悟者空,空空悟悟,悟悟空空。

  上联“静”、“修”二字,既顶真又各自叠字,反复阐述了佛经中所谓“定慧止观”的修习方法;下联亦以同样方法反复阐述佛经的色空、顿悟的观念。
  又如:
     
水上冻冰,冰积雪,雪复加霜;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此联有个小故事:明代韩雍巡按江南,判一罪犯死罪后,忽然诵出上句,久而续不出下句。死囚冒死求对,韩允诺若能对出,可免一死。死囚喻主审官韩雍为太阳,“云开见日”,自然免于一死。时人以为对“空中拥雾,雾成云,云腾致雨”更工稳妥贴,但从死囚而言,所对更切时切事。

  清末朝政腐败,官吏倾轧,尔虞我诈,鱼肉百姓。时人撰顶真联,一针见血,搏击时弊: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干水尽;
    朝廷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

  有的顶真长联,字字连环,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相传一贪官做寿,手下刀笔吏拍马奉迎撰好上联,一教书先生见此,气愤之极即续下联:

  寿
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千种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尊富贵,贵客早来,来之有理,理所当然;
  福如东海,海广阔,阔大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坏蛋,但愿万死,死无葬身之地,地归农民,民者无忧,忧者贪官。

  下联虽属“打油”,却骂得痛快淋漓,表现百姓对贪官的憎恨。
  
  又如有一副大发感慨的顶真联: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天空;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明白如话,字里行间充满怨天尤人之情。

  1990年春节《安庆石化报》和安庆石化电视台联合举办“迎春征联”,有一副获特等奖联:

   
迎江寺,寺迎江,迎江寺塔,塔影横江,江山如画;
    镇海楼,楼镇海,镇海楼灯,灯光映海,海陆同辉。

  迎江寺,在安庆市东门江岸边。塔影横江,安庆八景之一。镇海楼,又名五层楼,在广州越秀山顶。两处胜迹均建自明代,至今犹存。联语对仗工稳,描绘了两处胜迹之美。

  除了上述的句句顶真之外,还在一句之中词词顶真的。这种顶真往往综合运用叠字、复字、嵌字、转品等修辞格。如湖南长沙沙水亭名联: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联嵌常德、德山、长沙、沙水。联语应读成“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词词顶真,对仗工稳,韵律和谐。又如潮州双忠祠联:


     
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联中“双国士”、“二忠臣”指南宋末年的爱国将领文天祥和谢枋得。
又如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联:


     
四面春风风四面
     平湖秋月月平湖
  
  平湖秋月,西湖十景之一。在孤山和白堤交接处,面对外湖,视野宽阔。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
  还有一联更是写出了赏月与聊天的乐趣:
    秋月月月月台上赏月
    夏天天天天井中聊天

  联语综合运用了复字、叠字、顶真等修辞手法。应读成
  “秋月/月月/月台上/赏月” ;“夏天/天天/天井中/聊天”联意通畅明白。

  也有以词组与词组顶真的。如一副集句联: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又如挽邓拓同志联:
     文章满纸,满纸丹心,丹心遭厄,奇冤绝今古;
     风雨同舟,同舟聆教,聆教难忘,心花慰英灵。

  原《前线》杂志社同仁引有邓拓生前诗“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是非又非烟。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中“文章满纸”和“风雨同舟”,来悼念在十年动乱中被迫害致死的邓拓,并追忆与邓拓的情谊。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再向荒友们介绍一种析字顶真联。古代流传有一首《中秋咏》的趣诗,诗文如下:
     中秋佳景正堪期,月下弹琴吟古诗。
     寺远莫闻钟鼓便,更深初见斗星移。
     多有谈情相聚会,人逢知己自投机。
     几时能到桃源洞,同得神仙下局棋。

   若品诗味,该诗平平,并无可圈可点之处,但这首诗结构奇特:每句末尾的字分拆开,用其一部分作下句的首字。比如,第一句尾字是“期”字,分拆为“其”和“月”,以“月”字作第二句的首字;第二句尾字是“诗”,分拆为“言”、“寺”,以“寺”作第三句首字。后面各句以此类推。这种连接方式是析字与顶真两种修辞的结合运用。

  这种有趣的的修辞在对联中也有实例,宋代诗人杨亿与某翰林属对:

       李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
      马援死以马革裹屍,死得其所。
  
  李阳即老子,据《神仙传》载: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马援为东汉伏波将军,曾曰:“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屍还葬耳。”该联取用这两个典故,且上联中“生”字为前句尾“姓”字的一部分,下联中“死”字为前句尾“屍”字的一部分,属析字顶真联。尤其是该联取材典雅,立意高远,值得品味。
关于顶真联今天就介绍到此。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27 08:09 , Processed in 0.05231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