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对联趣谈(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4 06: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76、马铎一对得状元

  明代初期的几个皇帝喜欢对联是出了名的,从朱元璋荣获“对联天子”称号到明成祖朱棣,也就是永乐皇帝,无不如此。甚至用对联来点状元。
  说的是永乐年间,福建长乐有个叫马铎的少年,聪明机智,十几岁就进士及第。
   当年,与他一起参加考试的,还有同乡林志。林志在乡试(省一级的科举考试)、会试(全国的进士考试)时都名列第一,已得解元、会元,如果廷试再得第一(状元),就是所谓的“三元及第”了,那是读书人非常荣耀的事。但是,这种情况很少,据有人考证,自从陏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到废止,一千多年时间,连中“三元”的也只有12个人。
  廷试的时候,永乐皇帝忽然来了兴致,说:“朕有一对,对得好的就是状元。”出句:

      风吹不响铃儿草

  满心希望要夺得状元的林志,因为紧张而一时思虑枯竭,无以答对。马铎却应声对道:

      雨打无声鼓子花

  “风”与“雨”是天文相对,“铃”与“鼓”是乐器相对,“草”与“花”是植物相对。风吹铃不响,因为它是草;雨打鼓无声,因为它是花。对得工整而贴切。于是,少年马铎因此而得了状元。
  据说,这个对句是马铎小时候梦中听人说的一句话。事后虽然记得十分清楚,但却始终不明白所指是什么,原来在这里等着他呢!
  又据说,林志在参加廷试的头一天晚上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被一匹马踩住了头。原来这匹“马”正是马铎。
  其实,这不过是个极为普通的对子。“天对地,雨对风”,凡是进过私塾,读过几天书的学童,都耳熟能详;而旧时的类书中,就有现成的“铃儿草”对“鼓子花”。这个故事也足以证明当时人们对对子的爱好与重视,皇帝以对试才、选才并非绝无仅有。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05: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77、六岁神童对皇帝

  明代永乐年间,江苏溧阳出了个神童,名叫彭印山。名声一传出去,地方官一直把他的名字上报到朝廷。他6岁那年,被召入京。
  元宵节晚上,永乐皇帝带上他的一班文武大臣到奉天门外观灯。
  面对着这火树银花的美景,永乐皇帝出了个句子,专门让小神童来对:

      灯明月明,大明一统

  由眼前的灯之“明”、月之“明”,联想到大明王朝之“明”。八个字中竟有三个“明”字,用的是对联中的复字技巧,确不容易对。
  只见小小彭印山眨巴眨巴眼睛,朗声对道:

      君乐臣乐,永乐万年。

  由眼前的君之“乐”、臣之“乐”,联想到明成祖的年号永乐之“乐”;八个字中含有三个“乐”字,尤其是以“永乐”来对“大明”,非常恰当。
  永乐皇帝听了,大喜过望,忙命身边的人给赏。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6 09: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78、小和尚智对秀才

  朱元璋17岁那年,因为天灾,父母双亡。由于家道贫寒,他无以为生,甚至无处栖身。走投无路之下,他来到离家不远的皇觉寺,剃光了头发,捡了一件破衲衣,出家当了小和尚——这也算是一条活路吧!
  皇觉寺是当地一处比较有名望的寺院,不但常有善男信女来寺里烧香还愿,还有不少文人墨客来这里观光游览。
  有一天,一个年轻秀才来寺院游玩,住持法师让自己十分喜欢的朱元璋陪同他。朱元璋虽然没上过学,没读过书,但是他秉性既聪明又机灵,也懂得不少古今故事。从寺院内外,到山间溪边,二人边走边看,边看边聊,兴致盎然。
  他们来到一处水田边,见几个尼姑在种稻子。其中一个挑着一担青苗从他们身边走过时,平素就喜欢调笑的秀才食信口说道:

      师姑田里挑禾上

  并叫陪同的小和尚以此为出句来对。朱元璋听了,这似乎是一句很平常的叙事话,但仔细一琢磨,原来其中暗藏机关:“禾上”二字谐音“和尚”,这是秀才在戏谑自己。他想了想,对道:

      美女堂前抱绣裁

  表面上也是一句极为平常的叙述语句,但同样用了谐音手法,同样是戏谑语“绣裁”二字恰与“秀才”谐音。
  秀才听了,很是惊讶,想不到这寺院里的一个小和尚竟然有如此文才,连声叹道:“高才!高才!”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6 12: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荣 发表于 2013-7-16 09:33
78、小和尚智对秀才

  朱元璋17岁那年,因为天灾,父母双亡。由于家道贫寒,他无以为生,甚至无处栖身。 ...


国荣的《对联趣谈》越续越有趣了。凡有续篇必定拜读,读必受益,谢国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05: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卫东 发表于 2013-7-16 12:46
国荣的《对联趣谈》越续越有趣了。凡有续篇必定拜读,读必受益,谢国荣。

谢谢卫东!遥祝暑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05: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79、七岁童巧对免役

  元代末年,小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协助郭子兴取滁州,下和阳,攻城略地,立下战功,终于自成一旅。后来郭子兴病死,他的大儿子郭天叙在战斗中阵亡,朱元璋成了大元帅。他统领着郭子兴的旧部,攻占了集庆(今江苏南京)。

  有一次,朱元璋偶然在一个驿站(供应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见到一个儿童。经询问,知道他才7岁,是代父亲充当役使的。
  穷苦出身的朱元璋顿时生了恻隐之心。爱好对联的他问那孩子:“你会对对子吗?”见孩子点了点头,他出了个句子:

      七岁童儿当马驿

  那个孩子果然应声对了出来,并且出口不凡:
   
      万年天子坐龙廷

  对得不但工整,更为巧妙。“七”与“万”是数字相对,“马”与“龙”是动物相对,尤其是“天子”与“龙廷”,最让朱元璋喜出望外,这不正是他多年为之奋斗的朝思暮想的目标吗?他的高兴劲儿一上来,立刻下令:免除这个孩子的徭役。据说,朱元璋后来建立明朝,还派人把这孩子找来,接到皇宫里读书。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06: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80、马愉幼年对学友

  明代山东临朐人马愉,字性和,宣宗宣德年间 状元,做过侍读学士、礼部右待郞(教育部副部长)。
  马愉幼年时候聪明好学,四岁就开始读书,七八岁就能对对子,十来岁的时候就已经小有名气了。他祖父曾经抚摸着他的头自豪地说:“这孩子当光大我们的家门!”

  有一天,马愉和几个学童到野外游玩,见到一棵大树上的鹊巢被大风吹落,里边的几只小鸟也掉在地上。有个学生面对此景,出了个句子:

      风吹鹊巢,一二子连窠及地。

  不仅是叙述眼前事,更巧妙的是其谐音技巧,即“连窠”谐音“连科”,“及地”谐音“及第”,就是预祝大家科举考试顺利。
  大家都觉得这个句子很有趣,但是要工整地对出来,并不那么容易。
  其他人都还在思索时,马愉已经对了出来:

      雨打猴穴,众诸猴带露朝天。

  同样用了谐音技巧,即“诸猴”谐音“诸侯”,“带露”谐音“带禄”,意思是以后我们都会做官,享受奉禄,成为国家、朝廷的栋梁,一起去朝见皇帝。表达出了远大的志向。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7 14: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显庆 于 2013-7-17 14:44 编辑
王国荣 发表于 2013-7-17 06:06
80、马愉幼年对学友

  明代山东临朐人马愉,字性和,宣宗宣德年间 状元,做过侍读学士、礼部右待郞(教育 ...


        国荣兄《对联趣谈》寓教于乐。亲朋相聚,茶余饭后,我就假充渊博,附庸风雅,甩出几段趣联,常常满堂喝彩。这时我才说出出处,举座无不喝彩称奇道:“没想到你们荒友中还有这等奇才!”我就说:“何止!说句日语——大大地有哇!”
      《对联趣谈》我已经下载306页。有的读来令人扼腕叫绝,有的又使人忍俊不禁,趣谈果然有趣。再谢国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16: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显庆 发表于 2013-7-17 14:41
国荣兄《对联趣谈》寓教于乐。亲朋相聚,茶余饭后,我就假充渊博,附庸风雅,甩出几段趣联,常 ...

多谢显庆兄欣赏! 当下酷暑难耐,心情愉悦会感觉清凉一些。荒友们有空不妨来轻松阅读有趣的巧妙对联,开心乐乐,有益健康。
                赤日炎炎似火烧,
        家园荒友把扇摇。
        巧联妙对能解闷,
        益智舒心将暑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81、少年于谦露才华

  于谦是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廷益,永乐年间进士,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经先后做过兵部侍郞(国防部副部长),山西、河南的巡抚(省长)。
  于谦小时候聪明机智,才华出众。有一次,母亲要带他去庙里进香,为他梳头时,把他的头发梳理成了双髻。到了庙里,一个和尚看见了他的头发样式,调笑说:

      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当即针锋相对地答道:

      狗嘴何曾吐象牙

  这副对子的巧妙之处,在于描摹形象的同时,以动物名和动物形体名相对:“牛”和“狗”、“龙”和“象”相对,“头”和“嘴”、“角”和“牙”相对,贴切工整。
  回到家里,于谦对母亲说:“有人拿我的发髻开玩笑,我不想再留双髻了。”第二天他去上学前,母亲为他梳头时,给他梳成了三分髻。不料冤家路窄,于谦走到路上,刚好又遇见了那个和尚。
  和尚见他的发式有变化 ,心里好笑,又给他开玩笑说:

      三角如鼓架

  于谦看了看这个秃头和尚,没好气地回敬他:

      一秃似锣锤

  描述形象,以数字对数字,以乐器对乐器,工整而生动。
  有一天,于谦上学迟到了,先生说:“学童迟到是要受罚的。我这里有一个对子,你要是对得出来,就免于处罚。”先生的出句是:

      菱角三尖,铁裹一团白玉;

  前一个分句是叙述,后一个分句是描写,尤其是“铁”和“白玉”两个词,极为贴切。
  于谦不假思索,脱口说道:
      
      石榴独蒂,锦包万颗珍珠

  同样是先叙述,后描写,“锦”和“珍珠”两个词,更为恰切工整。另外几外数字的对仗也非常工巧。
  有一年的清明节,于谦随父亲去祖坟扫墓。当他们走到一个叫凤凰台的高冈时,父亲来了兴致,吟出一句: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随口答道:

      他年独占麒麟阁

  “麒麟阁”,是汉代阁名,在长安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将霍光等功臣的画像绘于阁上,以表彰他们的功绩。封建时代多以在麒麟阁上画像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这个对句,巧妙的地方在于“凤凰”和“麒麟”的对仗,都是祥瑞的动物名,又都是连绵词。
  他父亲听了,觉得儿子的对句远远高于出句,尤其是能表达出远大的志向,心里十分高兴,认为这孩子以后必定大有出息。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19 11:06 , Processed in 0.04047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