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944|回复: 1

脱颖而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9 15: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石予民 于 2014-6-19 15:49 编辑

                              脱 颖 而 出

    邹韬奋先生作为救国会“七君子”之一,在被关押期间撰文记叙了除他之外的六位君子。在《“难兄难弟”的又一个》一文开头,他写道:“我们这几个‘难兄难弟’里面,居然有着三个学徒,这也可算是这几个人的奋斗史的特色。”这三人,就是章乃器、李公仆、沙千里。章乃器“生于浙江青田的乡间,求学的机会很少,二十岁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甲种商业学校毕业后,就进浙江实业银行做练习生,每月只得津贴两块钱。”李公朴“做过镇江一家京广洋货店的学徒。他原籍常州,生长在镇江,十三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京广洋货店里去‘学生意’。一学就学了三年半,除最后一年每月有一块钱的收入外,其余的时候,每月只得到所谓‘月规钱’两角!”沙千里“是苏州人,生长在上海,十五岁的时候小学还没读完,就被送到一家趸批疋头的字号里做学徒,每月仅得‘月规钱’二百文。因为他学习敏捷,办事负责,过了两年就升任职员,每月月薪四块钱。不久账房缺人,他被请代理账房,后就担任清帐房,月薪有了二十元,年龄约在二十岁左右。”李公朴“在‘五四’运动的怒潮中发起爱国团,参加抵制日货,攻击店主卖日货,结果被开除。”“幸亏有他的阿兄公愚先生的帮助,勉强入校求学。在武昌文华大学附中只读了一年半,因校医虐待学生,酿成学潮,开除百余人,他是附中学生代表之一,也被开除。”“最后转到沪江大学的附中,总算毕了业;但是在沪大一年级的时候,他加入国民党,参加革命,从广东随北伐军出发,经福建浙江而到达上海,做政治工作。到民国十八年,他毅然赴美留学。”沙千里“利用闲暇的时间来增加自己的知识,他先在补习学校补习英文,喜欢阅看前进的刊物。后来他过着工读的生活:一面做账房先生,一面却在上海法科大学做学生。那时只须考的成绩够得上就行,并不像现在对于升学文凭有着那样呆板的规定,所以千里虽然连小学毕业的文凭都还没有到手,但是因为他平日补习的勤奋,应试的成绩够得上,居然也有入大学的机会,替社会增加了一位能够主持正义的律师。”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这里的“遂”,就是毛遂,毛遂自荐的著名成语,就出自于此。句中的颖,尖子的意思。脱颖而出,就是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形容本领全部显露出来。李公朴、沙千里、章乃器这三枚锥尖,都透过布袋显露出来了,成为社会活动家,彪炳史册。
   颍需自己磨砺,这是内因。给予才俊宽厚、包容,不拘一格地认可、使用人才,则是外因。韬奋先生在圣约翰大学与同学的合影照片,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先生家贫,粗布长衫,面庞瘦削。而多数同学西装革履,白布大褂,油头粉面。先生自称“穷小子”,这张照片是最好的注脚。凭着自身的奋斗,先生考进了圣约翰这座象牙宝塔,毕业后还是靠自己的奋斗,开创了新闻出版的新局面。先生始终战斗在民族解放的最前线,获取了民众的拥戴,博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韬奋先生写这篇文章时抨击“现在对于升学文凭有着那样呆板的规定”,看来民国初年教育制度倒是比较宽松,蔡元培先生当北大校长,广揽人才,不惟学历,不论年齿,唯才是用,二十几岁的教授何止一人。不惟分数,破格录取有专长的学生,培养出了大师级的学者。但以后随着党国体制的形成,越来越今不如昔了。
                             石予民(2014.6.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23: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教无类”。昨天的南方周末载文,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撰文说,民国的英语教学是最成功的。

陈丹青从清华美院辞职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容忍现行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入学的制度,比如他想招收的几个极具才气的博士生,但是多数外语却不过关,那就是不能录取。
他不想慢慢地被异化,所以他辞了清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5 08:20 , Processed in 0.01788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