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971|回复: 6

玉玲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7 08: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9-2-20 11:37 编辑

                                   玉玲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游无锡梅园,我被园中的一块高大的太湖石深深吸引,当时只觉得它风姿独特,相当美,却又一时说不出妙在何处。身边有位老先生向我介绍,它叫玉玲珑。并告诉我,上海豫园亦有块叫玉玲珑的太湖石。这两块太湖石皆为江南名石,无锡这块太湖石名唤大玲珑,上海那块太湖石人称小玲珑。一晃三十个春秋过去,“玉玲珑”三字一直留在我脑海中。日前到豫园一游,见到了玉玲珑。这块太湖石系宋徽宗花石纲遗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DSC04300_副本_副本.jpg

上海豫园中的玉玲珑



  站在这块江南名石前,我不由想起了北宋书法家米芾。他爱石如命,他曾对自己所收集来的奇石行跪拜礼,呼石为“石兄”。太湖石是中国园林叠山中的最爱,米芾用四字评太湖石,叫瘦、漏、透、皱。这四个字说得真好,我如今明白了,当年看大玲珑时被它吸引的原因,其实就是妙在瘦、漏、透、皱。近读朱良志教授中国艺术论的文章,让我对玉玲珑有了更深的认识。朱教授将太湖石与中国艺术巧妙地联系起来,他指出,一拳知天地,顽石有乾坤,米芾所说的瘦、漏、透、皱这四个字可以说打开了一条通向中国艺术奥府的通道。下面是朱教授对瘦、漏、透、皱这四个字所作的精辟阐述,让我茅塞顿开。
  瘦,孤迥特立,独立高标,有野鹤闲云之情,无萎弱柔腻之态。就像一清癯的老者,拈须而立,超然物表,不落凡尘。瘦与肥相对,肥即落色相,肥落甜腻,所以肥腴在中国艺术中意味着俗气,什么病都可以医,一落俗病,就无可救药了。中国艺术强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朴茂沉雄的生命,并不是从艳丽中求得,而是从瘦淡中撷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色即空,淡去色相而得色之灿烂,停留色相之上,而失世界真意。“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据说是五代荆浩所写的这联诗,正反映了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漏,太湖石多孔穴,此通于彼,彼通于此,通透而活络。漏和窒塞是相对的,艺道贯通,通则有灵气,通则有往来回旋。计成说:“瘦漏生奇,玲珑生巧。”漏能生奇,奇之何在?灵气往来也。中国人视天地大自然为一大生命,一流荡欢快之大全体,生命之间彼摄相因,相互激荡,油然而成盎然之生命空间。生生精神周流贯彻,浑然一体。所以石之漏,是睁开观世界的眼,打开灵气的门。
  透,与漏不同,漏与塞相对,透则与暗相对。透是通透的,玲珑剔透的,细腻的,温润的。好的太湖石,如玉一样温润。透就光而言,光影穿过,影影绰绰,微妙而玲珑。
  皱,前人认为,此字最得石之风骨。皱在于体现出内在节奏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天机动,抚皱千年顽石。石皱和水是分不开的。园林是水和石的艺术,叠石理水造园林,水与石各得其妙,然而水与石最宜相通,瀑布由假山泻下,清泉于孔穴渗出,这都是水与石的交响,但最奇妙的,还要看假山中所含的水的魂魄。山石是硬的,有皱即有水的柔骨。一峰突起,立于泽畔,其皱纹似乎是波光水影长期折射而成,其淡影映照水中,和水中波纹糅成一体,更添风韵。皱能体现出奇崛之态,文理交错,耿耿叠出,极尽嶙峋之妙。苏轼曾经说“石纹而丑”,丑在奇崛,文在细腻温软,一皱字,可得文丑之妙。
  瘦在淡,漏在通,透在微妙玲珑,皱在生生节奏。四字口诀,俨然一篇艺术的大文章。
  再好的石头毕竟是石头,它是僵硬的,冰冷的,甚至可以说是死寂的。同样,假山像山,毕竟不是山,纵然模仿得再像。但米芾以至很多中国艺术家,却将石头看通了,看活了,从石头中看出了生命,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大智慧,石头被看成是和自己心灵密切相关的朋友。
  朱教授说得好:“玩味中国艺术理论,真像品尝一段太湖石。”此话让我久久难忘,于是我将所拍的玉玲珑照片摆在书桌上,读书写字倦了,就常常欣赏、品味一番。                           
                                      记于2014年6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7 15: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国荣老师文章,犹如欣赏一幅佳画。亦诗亦文受益非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hufenlan 发表于 2014-6-7 15:10
拜读国荣老师文章,犹如欣赏一幅佳画。亦诗亦文受益非浅!

  谢谢胡芬兰的关注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6: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6-13 15:39 编辑

    欣赏玉玲珑(太湖石),联系朱良志教授关于中国艺术论的妙谈,启示良多。有趣的是,从一个关于“香”的体味中亦能领悟到神形问题的实质及其意味。清初王士祯咏扬州瘦西湖曾有诗云:“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这两句诗真把瘦西湖的神韵说活了。造园家非常注意这香影的创造,香影是无形的,然而无形是为有形勾勒出一种精神气质。没有这无形的追求,园林就成了空洞的陈设。瘦西湖是有精神的,创造者在无形上做文章。香,是创造者所扣住的一个主题。瘦西湖四季清香馥郁,尤其是仲春季节,软风细卷,弱柳婆娑,湖中微光澹荡,岸边数不尽的微花细朵,浅斟慢酌,幽幽的香意,如淡淡的烟雾,氤氲在桥边,水上,细径旁,游人匆匆一过,就连衣服上都染上这异香。唐代诗人徐凝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在那微风明月之夜,漫步湖边,更能体会这幽香的精髓。不过近年随着湖边不断的休整,微花细草少了许多。煞是遗憾!但仍不失大家风韵。这里很少有繁花艳卉的袭人,只有淡香幽影的缱绻。不像见到的有些公园,春夏秋三季,几乎是花海,各种花,南腔北调,中姿西式,堆砌在一起,浓香扑鼻,众香混和,游人似乎经受不了这样的浓浓气息,倒有些昏昏睡了。此不合所谓“花香不在多”的古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3 12: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品位高,
     解石大智慧,
     复又赏花卉,
     众香伊拔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09: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予民 发表于 2014-6-13 12:29
国荣品位高,
     解石大智慧,
     复又赏花卉,

多谢予民兄抬爱美言,我是转述朱良志教授关于中国艺术论的观点,与荒友们分享。赏读专家引人入胜的精彩论述,品味玉玲珑仙风道骨的神韵,让我获得一种传统艺术审美的愉悦。于是想到,可能家园中亦有对中国传统艺术感兴趣的荒友,就选择部分内容,加上我的感受,与大家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09: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6-15 09:21 编辑

   朱良志教授还谈到了中国艺术理论中的含蓄问题,给人启示甚多。
  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径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说:“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是一首禅意味浓重的诗。晨曦下的山林一片寂静,高高的林木笼罩着群山,沿着蜿蜒曲折的山中小径,慢慢拾步向前,山路盘旋,林木葱郁,晨露滴滴,翠禽声声,沐浴这一片晨光,悠然地前行,偶然见到那古寺隐映在花木之中。此境界深而曲,它象征着茫茫尘世和理想中清净世界的判隔。
  北宋欧阳修有《蝶恋花》词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上一首诗,诗人的心灵脉络是由外到内,往深山中寻觅;这首词则相反,是由内到外:记载一个被重重束缚中的心灵突围的感受。词以一个深锁闺中的女子春怨为题,但抒发的感情颇类似于王安石“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林间自在啼。”的诗意。庭院深深,不知到底有多深?高大的杨柳就像堆起一团烟雾,举目望帘幕一重重,真是不计其数。他乘着华美的马车在歌楼妓馆前停驻,登上高楼也看不见他寻欢作乐的章台路。在这雨横风狂的三月暮,闺门只能将黄昏的风雨隔开,却没有办法留春住。我泪眼问花花不语,零乱的落花径自飞过秋千去。这首词可说是宋词中的极品。开始的三句的潜台词是“望君”,但却不着一字,却用三个“深”字,极言庭院之大;杨柳堆烟,高而阻挡视线,再有无重数的帘幕,怨妇被深深地锁着,望君不能,苦不自禁。整篇都是妙笔,简直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后来他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成了很多诗人效仿的对象,如李清照等都曾以“庭院深深深几许”为咏叹的对象写过不少词。今人陈从周认为,“庭院深深深几许”是造园的要则。
  上引两首诗词,一个是由外到内的“曲径通幽”,一个是由内到外的“庭院深深”,曲即是深,深就是曲。这曲而深的境界,在中国艺术中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我们这个重内蕴的东方民族的重要审美观念。我们常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重视内蕴,强调含忍,看重言外的意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美如雾里看花,美在味外之美,美的体验就是一种修长的回味,美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表面上并不声张的创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5 07:26 , Processed in 0.0303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