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印痕(14)
创造机会
有位年轻的朋友问我,你们那些黑土地上的黑兄黑妹聚在一道时,回忆起当年的农村生活,依然津津乐道,难道你们那时不是“磨难大于风流”吗?我说,个中心情,五味俱全,非三言两语可以道明。但有一点简单明了,就是我们那时是真诚地付出了青春与热血,赢得一点今天进行回忆的权利。 上大学,是我儿时就有的理想。然而事与愿违,文化革命运动,知青下乡运动,我的最初的梦想因此而破灭。直到1974年,有关院校来兵团招生时,上学的希望之火又一次燃起。 记得我当时借调在团部干训队工作。经过连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和“学校审核”,我填了招生表,检查了身体,与同住招待所的两位上海主招老师闲聊时,他俩都表示愿意接纳,就等“领导批准”了。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团副政委找我谈话的八个字“工作需要,组织决定”。同时被决定命运的,约有30名副连级以上干部。令行禁止,惟有服从,就这样直接断了我的上大学之路,也间接封了恢复高考后的考大学之门。 也正因为如此,返城后一切从零开始,经历沉浮知多少,而我一直怀有很强的紧迫感,把握机会、珍惜时光,所以对边工作、边上学的那9年时光,印象特别深刻。 我清楚地记得,从北大荒回到上海,顶替提前退休的母亲进了一家五金厂。为了生存,也为了追回昔日的大学梦,除白天干活尽快掌握技能之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夜大学。补读高中,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就读机械专业,几乎耗去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谈恋爱时,嫌看电影逛公园等程序费时,一减再减;甚至连结婚准备,也是能简就简;三天婚假休了一天,便到厂里上班,为的是补还工作时间上学欠下的工时。女儿出生后,常常是在洗完尿布后赶往课堂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刻苦读书加上勤奋工作,迎来好事连连:拿大专文凭、首次分住房、获局级先进、调入技术科。 我还记得,就读经济专业是在第二工业大学。那期间借调市二轻局机关工作。1989年初夏,离论文答辩还有一个月,我与局里的同事偕基层企业74名科长,一起到无锡轻工疗养院办设备管理短训班。为了准备讲义,我把游览太湖的机会也放弃了。在这样紧张的日子里,我还要抽出点滴时间来准备论文答辩。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论文答辩得了“优”,与四年前另一次论文答辩的成绩一样。对这两个成绩,我感到很自豪。这是一生中两项让自己也满意的记录,我觉得这比1990年到报社工作以后的通讯、言论和散文得奖,更让我感到兴奋。因为得到新闻记者协会的奖项,还可能有许多作品外的因素在起作用,而这两个成绩,百分之百是我凭着下苦功夫获得的。 返城后的近20年里,大家为生存为生活各自奔波,难得聚会见面。直到纪念赴黑土地30周年,我与黑兄黑妹们终于又有机会相聚,大家一见面都感到格外的亲切。其中有不少是“自学成才”的,我们之间又多了一种共同语言,除了相同的人生经历外,更有相同的志趣。读业余大学,是一种人生选择的结果。它不像昔日上中小学,上山下乡,进厂换岗等,在一般情况下是被规定的被动的。上业余大学的经历是主动的考入的,是我们每个学生自觉地去创造出来的。 因此,我们至少在几个方面有共同点:都错过了上全日制大学的机会,但又不甘心让生命永远留有这样的缺憾;都有把失去的青春追回来的那份决心和自信;都相信机会是可能被创造出来的。 (原载于《上海轻工报》1998年12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