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摄影ABC 王显庆
前 言 上次恒毅兄结合作品给大家讲解了创作体会,概括地说,可以归结为六个字“有准备,有故事”。 “有故事”——就是有意思,有思想。摄影家尖兵说“摄影是表现想法的途径和方式”。就是说,摄影是为了表达你的感受,你的心情,你的思想。这个,我们将在后面《构图与命题》的章节详细讨论。 “有准备”包括两个方面——思想的准备和物质的准备。从哲学的层面讲,物质是基础,物质总是决定精神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切实的做一些基础性学习。讨论一下对光圈、快门的掌握运用,对焦距、景深、曝光等基本概念的量化理解。
一. 量化才能够清醒和精确 所谓量化,其实就是做到“心中有数”。生活中有许多“模糊概念”。比如大与小,多与少,轻与重,长与短,远与近……而这些只有量化,才能够克服认识上的模糊、达到精确,也才便于理解、比较和把握。就摄影来说,也只有量化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明明白白去摄影。 我们先说说大与小。大小在摄影上常常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概念。在没有比较的画面上,一分钱硬币可以拍的像磨盘那么大。一座摩天大楼也可以拍成像儿童玩具一样小。记得上高中时候,我们学校东边有一片苇子坑,面积也就两三千多方米吧,只有齐腰深。大家都看过电影《洪湖赤卫队》吧?那烟波浩渺的洪湖,就是在这个苇子坑拍摄的外景,那一望无际的荷花其实是一盆一盆摆在水里的。可见,照片有时候是会骗人的。 刑事侦查上拍摄物证的时候,一定要在证物旁边摆一把刻度尺,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不能每张照片里摆一把尺子,那太破坏审美了。我们就要用人们常识中都了解的事物做参照,有比较才有鉴别。 【图1-A】大小比较
第一张的两个人物面部都没有出现,却很好的表现出他们的身份,和长幼,表达了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图1-B】
第二张,是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记得叫《乌干达的饥荒》它就不仅是大与小的对比了,还包含了贫困与富足,先进与落后,苦难与同情等许多经济的与政治的内涵,非常生动地表达了天灾加上人祸给民众,特别是给儿童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是一张有故事的照片,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令人过目不忘。所以它能获奖。 【图2】大与小(天体或昆虫)
【图3】多与少
【图4】远与近
【图5】动与静
长与短来说。一般好理解,用尺子量量几尺几寸就量化了。 更长的,我们用Km来丈量。北京到名山大约1800km。再长的怎么办?比如到太阳有多远?我们就用“光”来量。光是一把尺子,因为它的速度是恒定的,三十万公里/每秒。这个长度是地球周长的大约七圈半。用这把尺子量,光波到太阳要走8分钟。这真是一把硕大无朋的尺子啊!把地球都给量成小小的“地球村”了。事实上我们肉眼能看到的点点繁星,几乎每一颗都比我们的太阳大很多。 我们把光走一年的距离作为一个长度单位,叫做“光年”,用它来丈量宇宙空间天体的距离。比如牛郎星与织女星,两者之间的距离是16光年。 【图6】天体、星空
【图7】大海
【图8】沙漠
海洋的浩瀚无边,沙漠的广袤无垠,会让我们感到心胸开阔,也感觉到自己的渺小。那么仰望宇宙星空吧,那才是真正的辽阔!它不仅让人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它甚至会让人感到自卑!正是这种自卑,让人们对上天顶礼膜拜。所有的宗教都是这种自卑的产物。 我们再说“短”,比米、比厘米、比毫米更短的,我们用微米、纳米来衡量。不过这在我们的摄影上意义不大了,当然还有“显微摄影”,离我们远了点,不谈它了。 长短这一对概念,在摄影里面是有一个界定的。一般地讲,最长就是指对焦上的“无穷远”,一般镜头20-30米以外就都被认为属于无穷远了(我们用望远镜头能拍到月球上的环形山;人造卫星上的照相机能拍到地面上的建筑、行人,高分辨率的甚至能读出地面上报纸的标题)。最短就是指一个镜头的“最短对焦距离”一般在40-110cm之间,微距镜头在1-20cm(随镜头而异)。 摄影还有许多模糊的概念。像黑与白,明与暗,这些模糊概念是很难量化的,它们不像长短、多少、远近那么容易度量,所以常常使我们在摄影活动中感到无所适从,产生相当的盲目性。 比如:有时候很高档的相机,为什么拍出照片来一会曝光过度(太白了)一会又曝光不足(太黑了),是相机出了毛病?显然不是。那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把握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