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591|回复: 17

饥饿的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3 10: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饥饿的记忆

     看了名山家园上刊登的关于六十年代大饥荒的文章,勾起我对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的回忆------。
     六十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物资匮乏,所有东西都凭票凭本供应,连火柴、煤球儿、劈柴都凭本供应。如果煤球儿不够烧,改买煤末儿可以多买一点儿,掺上黄土自己动手团煤球,和我同时代的人都有过团煤球,往墙上贴煤饼的经历。
     那时候家里一来客人我就心生恐惧,盼望客人能在吃饭前离开,不要在我家吃饭。妈妈每次做饭,都用小碗精确地量出晚饭用的米面,月初多吃一点儿,月底就可能挨饿。每月25日是借粮日,国营粮店门口早早就排满了人。
     妈妈熬的棒子面粥特别好喝,几个孩子每人能分到一马勺,我总是要锅里最后剩下的一勺粥,感觉比盛出来的粥多一点,用小勺一小口一小口慢慢的吃,把小锅刮得干干净净象洗过一样。
     那时我在实验小学上学,因为饥饿得了浮肿病,学校每月批给我半斤黄豆,当时感觉黄豆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每天中午姐姐带着我和两个弟弟,到黄家花园一个叫“五满意”的回民食堂去吃饭,四个人每人二两米饭共吃一个菜。有一次姐姐放学后赶到食堂门口,慌慌张张拉住我说:她丢了半斤粮票,央求我千万不要告诉爸爸妈妈。 我们只能买三两米饭一个菜,用四个小碗平均分开,一个碗里只有松松散散的一口饭。两个弟弟眼泪汪汪的看着碗里的饭,一个米粒一个米粒地往嘴里送。这时同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看着我们可怜,把自己刚吃了几口的菜和一碗饭推到我们跟前,姐姐又把菜推回去说:“谢谢您,您自己吃吧。”大爷又把菜推过来说:“孩子,吃吧。”姐姐使眼色不让我们吃别人的东西,我和弟弟可顾不得那么多了,连声谢谢都来不及说,就把老大爷给的饭菜吃光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位好心的大爷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在那个困难时期,每个人都饥肠辘辘,为了一个馒头一碗米饭,亲兄弟都能打得头破血流。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宁肯自己挨饿,却把饭菜送给我们吃,多么令人感动。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吃的东西丰富多彩,讲究吃的营养吃的健康。由于有了那段饥饿的记忆,生活再富余我也不会浪费粮食,并且对浪费粮食的行为深痛恶绝。
                                                           吴淑英
                                                      2014、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 11: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石激起干层浪,共同经历,叫它成为历史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 12: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指导员有一次传达沈阳军区首长的讲话,宗旨是“填饱肚子不死人就行”。彻底埋葬帝修反全靠我们这一代的知青听了,心里拔凉拔凉的。看了有关饥荒的文章,在三年水文天文都相当好的年月里饿死那么多人,再比较首长的讲话就没什么值得挑剔的了,讲话基本上符合“十六条”(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4: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刚元 发表于 2014-1-13 11:19
一石激起干层浪,共同经历,叫它成为历史吧!

谢谢刚元的关注,最近身体怎么样?你对知青的事情很热情,注意别太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4: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宝安 发表于 2014-1-13 12:08
指导员有一次传达沈阳军区首长的讲话,宗旨是“填饱肚子不死人就行”。彻底埋葬帝修反全靠我们这一代的 ...

可能是现在生活太好了,许多人血糖高、血脂高、血黏度高,可挨饿时,大家都是面黄肌瘦的,营养不良,浮肿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 15: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咀嚼吴淑英关于饥饿的文字,搅动沉淀的记忆,想起50年以前那个我们共同经历的困难时期,物资凭票凭本供应,尤其口粮标准从低,家里做饭精确定量,常见以瓜菜代粮,即便是刮锅舔碗,也是管吃不管饱。后来才知道,城里供应低标准,农村饥荒饿死人,我们还不算最遭罪的。
    岁月悠悠,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但饥饿的记忆,却至今难忘。抚今追昔,感叹不已,那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的形象,也越发清晰高大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4 15: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每到放学肚子早已饿的咕咕叫。饿肚子的故事讲给现在的孩子听,他们不理解也不明白,没饭吃不会去买面包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0: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成兴 发表于 2014-1-14 15:05
同感,每到放学肚子早已饿的咕咕叫。饿肚子的故事讲给现在的孩子听,他们不理解也不明白,没饭吃不会去买面 ...

没经历过挨饿的孩子们根本理解不了,那时我正在游泳夜校学游泳,运动大吃得就多,但是根本吃不饱,得了浮肿,只能忍痛放弃喜爱的游泳运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19: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显庆 于 2014-1-15 20:01 编辑

    想起饥荒的岁月,比较今天的日子,心里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危机感。那时我家也算“高知”家庭,每月有一些特供,都是我骑车到设在西单的特供商店去领回来。可就是这样,每月口粮还是捉襟见肘。春天吃过杨树毛子(想毛毛虫似的花)和苞米面的窝头;夏天吃过各种野菜、槐树花;一入秋,每逢星期天,我就跟着爸爸骑自行车到卢沟桥下那片荒草甸子去撸草子。那时我在学校食堂入伙。记得是1961年吧,几月忘记了,我的11斤半粮票被小偷掏兜了,可这个事绝对不敢告诉家里。那时初中生定量28.5斤,还响应学校号召给缺粮地区捐献2.5斤粮票。这下丢了11.5斤,这日子可怎么过?后半个多月我每天只能吃二三两粮食。就这样熬到月底,最后发现居然还剩下2斤多,于是又放开量猛吃了一天。先饿后撑,这下把胃吃坏了,从此得了胃病。……多年以后父母奇怪我怎么会得了胃病?我才说出真相。后来妈妈一提起这事总是眼泪汪汪的。我家尚且如此,那么,贫困地区的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每每对孩子们讲起这些总是令他们难以理解。女儿女婿常常带全家去“下馆子”,回回剩下饭菜我都要求打包带走,孩子们十分不情愿,觉得丢脸。可我就是看不了大手大脚讲排场那一套。打包现在成了我家的“惯例”,他们也无可奈何了。
    这正是:
        丰年莫忘荒年苦,
        有时需防无时难。
        别说江水不倒流,
        河东河西几十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20: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那时每个月26日卖下月的粮食,这一天粮店门口排起长龙,家家等着米下锅呢,包括那些教授。当时有一首古巴歌曲唱道:七月二十六日是革命的日子。我们改为:七月二十六日是买米的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19 11:36 , Processed in 0.02730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