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267|回复: 0

印痕(3)赏读庆文摄影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7 2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3-12-14 23:09 编辑

黑土印痕(3)
赏读庆文摄影作品

    都说镜头是人类的“第三只眼睛”,此话不假。2007年初秋,哈市老知青庆文兄回访黑土地上的延军农场,用镜头捕捉瞬间,洞悉自然。回城后,他在宝泉岭论坛发布了两组图片。
    不知是情思牵动了秋韵,还是秋韵触动了情思,我品读之余,斗胆留言几行。庆文兄甚喜,发来两幅作品《秋》,谓“逸卿兄正之”。我打开一看,是北大荒的山石和红叶,颇为喜欢。然“正之”二字犹如考试,遂硬着头皮作文答之。
    一幅作品主题是红叶(见图一)。从表面上看,是一叶红而知天下秋。然庆文兄拉近距离,用光巧妙,通过构图和线条突出主题,使画面重点与作品内涵相吻合。但见红叶在山石上留影,如根深扎,如脉有血;红叶灵动,山石有魂。山石似父老乡亲,守望大荒黑土;红叶像返城知青,载着辛酸苦乐。
    另一幅作品主题是山石(见图二)。近处山石裸露,远处秋光山色。但立在面前的石,是山的骨头,山的本质,并非人们所见的泥土之躯。山有声有息有灵有魂,却深藏于远避冷落之中唱自己的歌。人在山面前,才知自己是多么渺小、鄙琐、无聊。一声心灵净化的叹息,庆文兄是在用作品与大荒交流哩。
    我这里品读着庆文兄另一组作品《北山多锦色》,想起延军农场西北的山林,连绵起伏,我们队里的老垦荒习惯称其东山。其实,仅隔着一条鸭蛋河相望,都是山里人。山里的人们自然对山对树有很深厚的感情。而庆文兄呢,又将镜头转向冰雪,譬如冰雕、雪雕等,尤其是他的作品《冬荷》(见图三),令人难忘。欣赏之余,提笔留言:
    “庆文兄擅长潜水,然一冒泡,便是大动静。这不,冰封雪飘,残荷遗韵;图文并茂,寄情抒怀。读来,掩卷赞叹,感触良多;品赏,空灵有味,内涵深刻。
    尤其作品《冬荷》,意象凄美,意境深远,颇感耐读;名曰夕阳残荷,也许蕴涵知青,抑或感叹自己。遂修帖以作交流,并涂打油诗:
    残荷沉吟夕阳辉,枯茎摇曳雪花飞;
    冰湖有边冬有尽,爬犁渡人尔渡谁?”
    小女如玉业余喜欢拍照、酷爱文学,便让她来欣赏感受。谁知她瞅见于伯伯文字和图片,竟掺合了一把,说是“读后感”。抄录如下:
    “现实生活中未观赏过冬荷,去年冬天有机会,尽让雪树占据了兴致。于是,家里大人叫我来这儿补上一课。
    于伯伯的散文与图片,都是佳作,但视觉却是冰冰冷冷。不见绕小荷翩翩起舞的红蜻蜓,不见碧玉盘上引颈高歌的小青蛙,也不见亭亭玉立的映日荷花,更不见果实累累的抱子莲蓬。
    想象中,这儿孕育过娇媚,抒写过壮观。然而,走过缤纷的夏日,接受过无数的吟颂,如今,却在冬日的夕阳下,孤独,凄凉。那微微曲卷的枯边叶儿,可是憔悴的容颜?那满池冰封的落寞,可是惆怅的心绪?
    家里大人说,是残荷凄美,是知青意象。那么,还有什么呢?
    有! 于伯伯的图文告诉我们,还有荷梗支撑起的记忆,还有深藏在淤泥里的莲藕,还有留得雪韵残荷的诗意,还有明年夏天轮回的美梦。”
    小女着笔有肆意,说话无遮掩,常令我汗颜,庆文兄却疼爱有加。也许这也是庆文兄的一种眼光,就像他善用“第三只眼睛”,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去聆听大自然呼吸,与大自然对话。难怪他的作品多视角多元素,更是与智慧相通,与思考相连;也难怪他的作品屡屡见报端,频频获奖项,便在情理之中了。
                                                                         (原载于《宝泉岭论坛》2008年)

1红叶.jpg
图一  红叶

2山石.jpg
图二  山石

3冬荷.jpg
图三  冬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18 02:30 , Processed in 0.0198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