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大情结 祁英 作为与共和国同时代成长的一代人,我为自己曾两度走进电大课堂而感到自豪。正因为先后取得了电大中文专科、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学历,我才能藉此胜任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的编辑工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弘扬终身教育的今天,继续作出新的奉献。 那还是1966年,当时的我在北京女十三中(旧称慕贞女中)读高中一年级。一次,物理老师鼓励我们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掌握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她讲:在国外,一些先进发达国家,已经用电视教学,传授高等教育了……。老师兴致勃勃地描述着,我们朦朦胧胧地幻想着…… 时光易逝, 1981年,我从黑龙江兵团返城了。组织上安排我在北京市崇文区工会机关工作。作为宣教科干部,我的具体工作是配合成人教育局,负责全区干部、职工成人教育的组织、管理与评估等事项。在工作实践的锻炼与探索中,我了解、认识了成人教育的性质与任务,也接触了自学高考、电视大学等各类办学形式与效绩。 1982年初秋的一天,看到一份成人教育信息上报道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招收英文、中文、机械等专业的自学视听生的消息,我不觉心中一动。我一直想着继续提升自己,而当年物理老师童话般的讲述犹在耳边,那朦胧中的幻想终于有机会变为现实了!于是,我来到北京电大崇文分校(当时是工作站)报名、注册,开始了在电大的学习生活。 电大的学习生活,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所特殊大学的开放和包容。宽进严出,更适合在职的成年人在解决工学矛盾、家务负担的前提下入门深造。同时,电大选用的教材上乘,师资队伍一流,教学管理严谨,使历届学生受益非浅。 1985年7月,我从电大中文专科毕业。与此同时,我还取得了电大英语、电大新闻专业的单科结业证书。记得在做专科毕业论文时,我与自学视听的lO名同学安排在一组,当时的指导老师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物》的主任记者李武魁先生。先生早年曾与李瑞环、张百发二位市领导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并肩奋战在工地上。他以自己自学成材的经历告诫我们:毕业论文不难过关,难的是,你们三年苦读毕业后,要联系本职工作,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听懂了先生的指教。我的毕业论文《冰山上的一朵雪莲一浅析“今夜有暴风雪”中裴晓芸形象》获优等成绩后,更增添了我对专业延伸的信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四十不惑之年,我重新选择了职业,开始做编辑、记者工作,直至退休。 由于有从事成人教育工作的一些经验,加之经历了几年电大中文专业学习的严格培训,我在做编辑、记者工作中感到得心应手。我先后在李大钊先生创办、市总工会主办的《北京工人》杂志上主持《当代知识界》、《文化博览》、《今日女性》、《纵横谈》栏目;在文化部主管、轻音乐学会主办的《音乐生活》报社主持《时代旋律》栏目;在黄炎培先生创办、统战部主管的《教育与职业》杂志主持《职业指导》、《国外职教》、《港澳台职教》、《职海钩沉》栏目。 多年的编辑、记者工作,我直面的是普教、高教、成教与职教以及大文化范畴内容。作为编辑,我的栏目作者有工人、教师、教授、硕导及博导;作为记者,我采访过北大著名的当代经济学家萧灼基、音乐大师李德伦、第一位心理学博士林崇德教授等等。客观地看,我与我同龄的电大学友崛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靠的是什么我由衷地要说:靠的就是参加电大学习,这是一个起点,为我们开拓了走向远方的路径。 跨入新世纪,我年过五十,祖国的复兴使我在做编辑的笔底烽烟中,又看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世界大趋势。于是,我主动申请,激流勇退,告别职业生涯,自主选择,要在知天命的年华,为终身教育的实践再做一次个案。一方面,我慕名从北京去浙江大学,参加教育学院教育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修班(2001级)学习;另一方面,我重回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学习。几度春秋,我往返于北京与杭州之间,既驻足在西溪校区的田家炳书院,聆听各位教授集海内外学识于一体的、别开生面的讲授与指导;又奔波于座落在首都图书馆的北京电大文化局分校,接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 三年间,我经历了总计26门学科,32考次的冲刺。 2003年秋,我以优良的成绩,获得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 2004年夏,我又以“良"的毕业论文及较好的学习成绩,获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证书。 在跨世纪的20多年间,伴随着自己所从事的成人教育、编辑、记者工作的进程,在贡献绵薄之力的同时,我自觉注重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完善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以便再作用于社会,为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被吸收为崇文区成人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成人教育学会团体会员。九十年代,我被聘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跨入新世纪,我被吸收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个人会员。2003年,我被福建师范大学聘为“《福建省终身教育条例》前期调研和草拟草案稿”课题研究学术顾问;被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福建师大终身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聘为顾问。2004年,我被福建农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在跨世纪的20多年间,伴随着电大的成长与辉煌,我与电大师长、学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就在撰此拙文前夕,我们几位当年的专科毕业生,刚刚与崇文电大分校张玉红老师欢聚、畅叙了许久。大家交流信息,相互砥砺。电大师生与所有人一样,在人生的路途上有斐然的业绩,也有残酷的遭遇与不测的打击。然而,电大人像凤凰涅磐般锻造着新的生活,保持了恒久又弥新的诚挚。 在跨世纪的20多年间,我深深钟情于电大办学的品位、质量。电大,既承担非全日制的成人高学历教育,还常年举办各类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社会化辅导班。不夸张地讲,只有电大真正拥有多元化的生源渠道与办学实践经验。目前,电大凭藉着逐渐丰富起来网上教学资源,建构着强大的网络教育体系,在深入社区、建设服务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发挥着新的重要作用。 我由衷地希冀跨世纪的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永葆传统的精华,探索新的尝试,不虚慕时尚,以追求经典。 我是电大毕业生,我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