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228|回复: 3

童年的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3 18: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童年的记忆

   那日我伫立在曾经熟悉却又感陌生的小院门口,这个院落曾是祖上几代人的故居,灰墙碧瓦已经残破不堪,朱漆大门已无往日印记,门里的影壁墙、太湖石和爬山虎不见了,曾整洁有致的院落被随意盖起的自建房替代变得拥挤而杂乱,几颗果树早已不见踪迹。一位中年人门里出来问我:“你找谁?”,“对不起,我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因为怀旧随便看看”我答道,“您进来看吧”那人很热情。我漫步进院儿,遥望四周,努力地寻找儿时的记忆。
   这个四合院坐落在故宫北面景山公园东侧叫做吉安所左巷的小胡同里,胡同窄小细长,大约有十几个小院落,民国以后这个胡同里大多居住着一些学者教授之类的文化人,祖父就是后来加入其中的一员。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主席年轻时曾在此居住过,与我家只有一门之隔。祖父从法国比利时留学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后期一直居住此地,老人逝去前等著齐身建树颇丰。父辈们大多没有继承祖父的衣钵,三四十年代这些不安分的年轻人均悄然离去,奔赴延安和各解放区去寻求他们的理想了。祖父逝去时他们均不在身边,祖母望眼欲穿盼儿归。五十年代中期父辈们陆续从南方某大军区、志愿军部队、东北某大城市奉调回京,阖家得以团聚,据母亲讲,那时小院里欢声笑语不断,京剧是他们兄弟之间的共同爱好,每逢周日父辈们与同窗故旧相聚,胡琴一响宛如堂会一般。三伯父的程派唱腔如泣如诉,父亲老生唱腔中规中矩,叔叔的小生行当不输瑜亮,姑父的花脸唱腔惟妙惟肖。襁褓中的我仿佛也被那国粹所吸引,这就是我后来为什么对京剧情有独钟的根本原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祖母随着伯父和叔叔们陆续搬走了。那时的我已经拉着老保姆郑老太的手姗姗学步,父母很忙,哥哥姐姐们上学去了。院内静静的,树上的蝉鸣断断续续,胡同里不时有小贩时远时近那特有的叫卖声,招惹得我时不时的探头门外张望,羡慕邻家的孩子胡同里肆无忌惮的疯跑,羡慕他们手中的棒棒糖,羡慕他们背着的书包,羡慕他们骑在他们父亲脖子上的姿态,同时望眼欲穿的盼望周日的到来。周日父母会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去北海公园划船。在静静的太液池中父亲挥臂划桨,我靠在母亲臂膀中,双脚伸到水中任凭水流冲刷着脚板,听着父母娓娓道来的陈年旧事。当全家登上景山公园山顶,站在万春亭里的大佛边俯瞰北京城的全景,山下故宫、北海近在咫尺,眺望远方,颐和园的佛香阁、十七孔桥尽收眼底,这时父亲会给我们讲述北京城的历史,燕京八景的由来,老北京文人墨客的奇闻趣事,这一切令我数十年念念不忘。
    渐渐长大了,征得同意可以和胡同里的孩子们一起玩儿了。粘蜻蜓、到邻家树上偷枣、偷海棠,和另外胡同的孩子打架。孩子们相互交换连环画看,书脏了、扯破了也没有相互要求赔偿之说,那年月孩子们之间没有门第之分,官员的孩子和各行各业的孩子一起玩儿挺正常的,花三分钱买上根冰棍,一起玩儿的孩子们一同分享其乐融融!。由于家里书籍较多,从小就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所以在同小朋友之间就有了吹牛的资本,每每高谈阔论:赵子龙当阳山单骑救主,单雄信独踏唐营。讲故事的洋洋得意,听故事的如醉如痴。儿时的友谊就是如此建立起来了。什么是“发小”?这就是“发小”!
    如今胡同还是那个胡同,院落还是那个院落,但在它们身上已经刻满了岁月的沧桑,早已物是人非。听说这个胡同是保留区,可什么时候能恢复原貌呢?小时候的北京城墙林立,人少车也少,如今随着北京城大规模的拆迁、重建,这个文明古都特有的数千年沧桑风貌轻轻飘逝了,除了标志性的建筑和皇家园林得以保存外,其它已经面貌全非。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邻里关系,亲情关系逐渐淡漠了。她的变化是给人以启迪还是哀叹?不得而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3 20: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精品,叹为观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3 21: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念旧让我们更珍惜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3 21: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晚紫禁城池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5 17:55 , Processed in 0.02460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