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唱(61)
放眼名山孩子 这些年,老知青们以各种形式为名山人、为名山农场做了大量的好事,为发展名山经济出点子、拉项目、接待农场来客、为乡亲们的子女联系安排工作、求医购物、掏钱帮助老同事们…… 有人称为“回报”、有人视做“本分”。一句话,名山更发展,名山人更富足是所有老知青的愿望。 大家不约而同的认识到,如果体制理顺了,垦区的发展在教育、在年轻人。着眼名山的教育和年轻人就是关注第二故乡的未来。 所以,1999年的回访中,老知青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帮助困难的学生们。在北京的李祖山、王平每人拿出了几千元钱,尽管他们不能脱身参与回访。身为父母的老知青们的心思就是要给名山孩子以信心、以希望,使他们相信贫困不是他们和他们父母的过错。在装有200元的信封封面上,打印着这样的文字:
所以,当一位名山姑娘因无力交纳几千元的大学学费而弃学离家时,老知青们一呼百应,紧急行动,哈市的孙钢元和刁嘉书联系报社记者登报寻找“萝北农家女”,找到了姑娘又送她到学校,交足了学费又留下了生活费。好几位事后知道消息的战友说,以后有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及时告诉。 所以,2007年,当年在农场任过教师的老知青们回访名山的行动以及他们写的一系列回访感言,在名山内外、在农场老领导、现领导、老同事中,在学校教师、老学生、在校生中,在各地的老荒友中,在网络上,引起了那么大的回响。石予民的一篇回访随笔的题目就是“放飞”。 所以,在我将“涓涓”老师的慰问信发到MS205上不到一小时,李德贵大哥就回信过来,赞赏“涓涓”老师献身名山的教育事业,探讨在上山下乡40周年之际,除出版一本“纪念文集”外,是否可以为名山的教育再做点什么?上海的张念胜发来短信说,为名山、为名山的孩子们做事应该的,建议学上海的《新民晚报》那样,把目前困难的学生情况登陆网上去,请大家认助,他先报个名。 ….. ….. 每个人出一点点力,这力量就会放大到足以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为名山的教育、为名山的孩子们,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更多。 2008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