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205信箱 陈 恩
得知应志成同志作古的消息,是在他去世两年后的事。但我总不太相信这会是事实。直到前年北京的荒友抵沪、由黄福康同志做东聚会那天,只见应志成同志的夫人陈小妹出席而没见应志成本人到场,我才不得不相信这竟会是真的。
应志成同志是1968年9月5日和我们乘一列火车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又同时被分到十三连工作的。在十三连时,我们又曾同住在一个宿舍里。那时,同一宿舍的还有吴海良、李友盟、洪利富、叶金章、姚永鹤、杨卓仁和李辉根,一共是九个人。我们九人分别来自上海的两所中学——建安中学和北虹中学。应志成是北虹中学的,我们以前并不认识。因为他长我们几岁,所以,大家都习惯地尊称他为“老应”。
听说老应上学时曾经得过肺结核。他虽然身体不太好,却是一个很要强、很聪明又很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他箱子上的像框里有一张大约4吋的黑白生活照。照片上的老应笑眯眯地坐在一把椅子上,他左手的臂肘搁在大腿上,手掌托着脸部的下颌,两眼目视前方;照片的空白处题有“生活在希望中”这几个字。可见老应对生活、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他把未来冀希望于广阔的北大荒,他要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否则,象他这样的身体是不必到这么艰苦的地方来的,可他却坚决地要求到东北来了。
老应为人谦和又很聪明,尤其在电子方面,他自学成才并勇于实践。在无线电、半导体收音机的修理、安装方面就不提了,因为那对他而言简直是小菜一碟。在上海连9吋黑白电视机都很少的1973年,老应就用大约5吋的视波管代替显像管,自行安装了一台电视机。虽然这台电视机线路错综复杂,零部件摊了满满一桌子(因为没有现成的印刷电路板),但毕竟是可以收看的。这在当时不用说在整个十二团,就是全兵团可能也是屈指可数的。我很佩服他。
我和老应共同在十三连的机务排共事过。我在机车上工作,他做的是修理钳工、电焊工。工作上老应兢兢业业的事就不必列举了,只说说他的两项创新吧,就可窥一斑了。 其一是自制点焊机。检修农机具时,有时需要对一些较薄的金属进行焊接,用焊锡不行,用电焊也很难操作。于是,老应便自行设计制作了一台点焊机,解决了修理上的一些难题。
其二是自制了一台弹簧锤,用以减轻烘炉打铁工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力。老实说,这种工具在上海工厂里可能不算啥,但在一个生产落后的边疆生产连队,而且是自制,那就很了不起了。好在当时的连领导和机务排的孙常富排长大力支持,使老应有了施展才能的空间。
我最后看见老应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那天也是在路上巧遇。那天他因为有事约了人,我也正好有事急着要办,所以见面后只聊了几句便匆匆告辞了。没想到这竟成了我们的永诀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老应一生来去匆匆,却活得潇洒,活得充实。他当年在十二团也算蛮有名气的,这倒不仅仅因为他的电子技术出众,而是他善于帮助他人。不管是谁的点子管收音机还是半导体收音机出了毛病,老应都乐意帮助修理。相信名山农场的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也相信当年的黑兄黑妹们不会忘记他。
老应大哥早早地走了,可我们这些当年曾朝夕相处的老友每次聚会,总会想起他,怀念他。我们都为老应的英年早逝感到无比的惋惜。 |